
因為祖國需要,他跨越山海來這里援疆,一待就是4年多;因為這里的教育需要,她義無反顧踏上跟他一樣的援疆路。他們是一對恩愛的伉儷,生活中互相照顧彼此溫暖,工作中互相鼓勵共同進步。因為援疆使命召喚,他們先后來到新疆,把他鄉當故鄉,把援疆當事業,俯下身、沉下心,深入一線教育教學,用最純粹的初心和最樸實的情懷,為他們的援疆生涯交出了一份屬于彼此的答卷。
援疆路上“比翼齊飛”
他叫王文峰,中國礦業大學二級教授,2019年初從徐州來到烏魯木齊,擔任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她叫魏國云,江蘇師范大學附中高級教師,2023年4月,從徐州來到奎屯,在奎屯市第一高級中學任高一年級英語老師。
“我愛人援疆4年多了,他在這里作出很多成績,我為他驕傲,同時他的成績也鞭策著我不能安于現狀,我要像他一樣不斷挑戰自己,肩負跟他一樣的責任,做跟他一樣的援疆事業,這才是夫妻比翼齊飛的意義所在……”在新一批對口援疆工作啟動以來,有著27年執教經驗的魏國云果斷踏上援疆路。
顧不上適應新疆干燥的氣候,來不及領略新疆的大美風光,魏國云來到奎屯后立即投入到支教工作中。當地學校給她安排的是教研主任的管理工作,她找到教育局領導主動請纓到工作量更大的教學一線,做一名普通的英語老師,用自己27年的英語教學經驗,為這里的教育提升盡一份“徐州力量”。她用誠意和執著打動了奎屯市教育局領導,如愿成為奎屯市第一高級中學高一兩個班級的英語老師。“來援疆就是要全力以赴,更不能辜負教師的初心使命。”魏國云說。
王文峰對援疆工作最樸實最純粹的理解跟愛人魏國云不謀而合。4年多來,作為院長的他,除了學院日常管理工作外,還一直深入教學一線為本科生、研究生上課,領著科研團隊到地質隊、礦山、油田、煤礦等能源企業做調研、帶著年輕老師做科研課題、為學院大量引進高層次人才、引領學科高質量發展、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在新疆的4年多時間里,從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在我看來,加班是常態,一年中90%以上的節假日都在崗工作。4年多來,身在新疆卻沒有時間出去領略新疆之美。”王文峰如是表述自己援疆的工作狀態。這樣的工作常態他不覺得辛苦,而是充實有奔頭,他認為這樣才是援疆該有的樣子。
援疆路上“各顯神通”
在英語教研組里,魏國云是年齡最大、教學經驗最豐富的老師,年輕教師遇到問題后,都會找她求助。在這里,她是大家的“知心姐姐”和問題的“清道夫”,除此之外,她每周都會參加課堂研討,通過聽課,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等。
“與他比,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不過,我會時刻向他看齊。”在魏國云眼里,愛人王文峰因為援疆時間更長、成績更突出,無形中成了她想要追趕的那個人。王文峰來到新疆大學地礦學院后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發揮自身的人脈資源優勢,借助在國內高校舉辦研討會、講學、學術交流等機會為學院廣招年輕人才,4年來,有來自全國高校院所的30多位年輕博士成功來學院任職,為學院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對于這次難得的援疆經歷,兩人都有無限感慨和萬般不舍,援疆路上的辛苦勞累讓他們彼此扶持、相互溫暖,也更深刻地體會到援疆的意義,他們有幸于援疆路上并肩而行,有幸于加入援疆大軍為國奉獻,有幸于所有的付出和收獲……魏國云說,在這里自己就像一個育苗人,孩子們就像自己種下的禾苗,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心里有說不出的欣慰和自豪,孩子們的一聲“老師好”,讓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很值得。而立志援疆6年的王文峰也同樣欣慰,他把學院從后方帶到了前沿,又為它的可持續發展做好了未雨綢繆的準備,學院現在65%的博士占比、隊伍80%的青年教師占比更讓他放心安心。
“即使援疆結束了,但初心使命永遠存在,我們會時刻關注這邊的發展,只要祖國需要,我們會時刻做好再次出發的準備。”這就是他們,一對平凡夫妻作出的不凡承諾和誓言。
(據中新社訊 趙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