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和同學的人際關系緊張,容易產生誤解和沖突,不善于融入集體;容易對他人心存不滿,一會兒覺得家人對不起自己,一會兒覺得同學瞧不起自己……種種“總有刁民想害朕”的心態,在心理學上稱為“受害者心態”。
“受害者心態”是一種思維模式,它的表現形式為消極、悲觀、無助的情緒狀態。有此心態的人將自己視為受害者,認為自己的困境和挫折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而自己無法控制或改變。這種心態會讓人在遇到問題時,更容易陷入自憐自艾的情緒之中,進而降低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力。“受害者心態”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群中的心理現象,人群中80%的人或多或少有一點“受害者心態”,如果我們自己或身邊的同學、朋友、親人正陷入這種心態不能自拔,請不要自我否定或“在傷口上撒鹽”,別讓“受害者心態”影響了人生。
負起成長的“全權責任”
小M同學的爸媽是進城務工人員,作為從農村來城里的孩子,她一直處于一種很尷尬的教育狀態中——外部環境上她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內部環境上她要承受來自城市教育的巨大精神壓力,因此小M同學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受害者心態”。她的行為常常比較偏激,容易和人結怨。同學無意間開的一個玩笑,她就覺得對方是在鄙視自己;走廊上和同學一對視,她就認為對方看不起自己。久而久之人際關系變得緊張,她也變得愈發孤僻與自卑。在學業上,她缺乏學習動力,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有著很嚴重的畏難情緒。
班主任和小M同學多次溝通后,她終于袒露心扉,委屈地說出了心里話:“我爸媽成天只顧著賺錢,對我不管不問,一旦我考得不好,就不分青紅皂白地罵我一頓。在學校里也有人嫌棄我穿得破破爛爛的,不愛干凈。都是父母的錯,為什么要帶我來這個陌生城市?我一點也不想在這個學校待著,更不想在家里待著!”
去尋找心理問題的成因會發現,大多數有“受害者心態”的人都是在過往的成長經歷中,經受了自身承受不住的傷痛。在小M同學的言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她父母采取的育兒方式中,“專斷型”和“放任型”占主導地位。父母對她的懲罰粗暴嚴厲,讓她難以感到溫暖,同時父母對她平時的行為又不管控,長此以往她出現畏縮、不自信的個性缺陷和善于外向歸因(又稱“情境歸因”或“外部歸因”)的錯誤歸因習慣都是在所難免的。
如果小M同學想要走出“心態沼澤地”,第一步,要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特長,重新樹立自信心。比如小M同學被同學嫌棄不愛干凈,為何不從保持整潔、講衛生開始做出改變呢?在儀表儀容上做到干凈大方,那么“美譽度”“歡迎度”自然會提升。而且做到干凈大方也不只是為了贏得同學的歡迎,也有利于身體健康。
第二步,向內歸因,學會感恩,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關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果個體總是帶著“受害者”的身份去看待問題,就很容易就陷入“不用負責、不用行動”的心態之中,讓很多機會白白浪費掉。小M同學的父母帶她跨區域上學,其實是人生旅途中難能可貴的經歷。這樣的人生經歷可以讓人鍛煉心智、開闊視野。學習是現代人生存的需要,自己才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只有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才能鍛煉自己的思維、發展能力,有助于個體今后立足于社會、貢獻于社會,所以學習與成長是自己的事情。想明白這個道理后,相信小M同學會負起成長的“全權責任”!
人生需要自己做主
大Z是一名研究生,他和室友的關系不太融洽,因為室友太喜歡抱怨了,常常把生活和學習中的不如意掛在嘴邊。一開始,大Z因為還不明情況,聽到室友的抱怨后心生同情,給他出主意解決問題。如此幾次后大Z發現,室友好像對他人的建議無動于衷,或者只是口頭上應允,行為上毫無行動,甚至到后來會一一否定他人的熱心建議,并說出成百上千條“此路不通”的大道理,最后結論就是自己“無路可走”。那些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被室友上升到一定“高度”,比如導師給他分配實驗室,他下意識地認為那是別的同學選完后剩下給他的,只因為他是最后一個被通知的。慢慢地,大Z見到室友時會產生負面情緒,卻又不忍心在同一屋檐下撕破臉,又或者苦惱于有沒有什么方法能讓室友減少抱怨。
很明顯,大Z的室友身陷于“受害者心態”的深淵,他想跳出來的話需要主動為自己營造一個相互包容、支持的相處氛圍。
對于大Z的室友來說,他要試著去拒絕那些內心不愿意做的事。人們往往因為不好意思推辭不愿意做的事而怪罪對方,卻忘了你是有選擇權的,每個人都是天然的逐利個體,不需要為了面子,“心安理得”地去怪罪他人。拒絕不想做的事情之后會發現身心舒暢,少了很多心理內耗。
他還要試著去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尋找自身的優勢價值。當一個人開始承認這個世界上很難有十全十美的人、事物時,就懂得了如何不讓埋怨與怨恨反噬自己。一個人能直面現實、直面自我力量的缺失,去尋找自己所擁有的部分,是“內核自洽”的體現。
對于大Z來說,如果在嘗試過提供幫助卻沒有正向反饋后,可以試著疏離有“受害者心態”的身邊人。這里的疏離不是指絕交,而是淺交。成年人相處的環境與中小學時期不同,中小學生之間的“受害者心態”不會“傳染”,但進入社會后,如果周遭充斥著喜歡責怪別人、自我抱怨的人,自己也會陷入這樣的“受害者泥潭”,讓自己的心態變得脆弱與敏感。
總而言之,倘若你身邊的人有“受害者心態”,可以嘗試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克服“亞健康心理”;倘若你自己有“受害者心態”,一定要讓自己成為更有力量的人。扮演“弱者”可能會帶來一時的“關注”和“補償”,穿上“弱者”的保護殼可能暫時起到細微的保護作用,卻會讓我們逃避自己注定要面對的人生,一次次錯過親手塑造自主人生的機會,所以別讓“受害者心態”影響你的人生,你的人生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