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新風
集團化辦學的本質目標是集中并整合資源,系統化地提高教育質量。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必然是圍繞著教師展開的,教師專業發展本身是終身持續學習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是集團化辦學過程中保障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的中心環節[1]。
近年來,為使教育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集團化辦學模式被廣泛地應用。這種辦學模式的本質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普及化、均衡化、公平化,可以使教育資源在集團內部得到合理整合、分配。
集團化辦學就是將選定的名校和若干一般學校組合成學校共同體(即名校集團)的新型辦學體制。集團化辦學以名校作為龍頭,實現教育理念、綜合管理、教學科研、信息化應用、教學評價、校產統籌管理等的統一整合,完成管理、師資、設施等優質資源的共享[2]。
荔園教育集團的前身荔園小學創建于1981 年,是一所與深圳特區共同成長起來的優質品牌學校。荔園小學在42 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入新校和并入弱校,2019 年2 月正式成立荔園教育集團。目前的荔園教育集團,以原荔園小學為龍頭,形成了“一校七區”的辦學格局。荔園教育集團的成立,顯著擴大了辦學影響力,保障了教育公平,推動了福田教育的優質、均衡、特色和高位的發展。
1.集團化領導機制
荔園教育集團領導架構基本由三個層級構成:集團總校長、各校區行政部、校區中層。這三個層級使集團學校教育教學總體有了把控,保證了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落實。
2.相對豐富、優質的教師資源
荔園教育集團學校教師需求量很大,在校區之間合理安排、靈活調配,既保證了師資的充足以及專業與學科的對口,也可分類、分群、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實現教師隊伍建設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3.本校已有培養資源
在集團化辦學模式下,學校在教師培養和文化建設等方面都有一定積累。學校有已建立的年級組、學科組和備課組等不同形式的教師專業學習組織,并形成了較穩固的團隊。
1.加強黨建工作引領,發揮黨建輻射作用
學校成立集團之后,進一步加強了黨建工作,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黨建活動,更新管理理念,創新工作方式,以黨建工作凝聚人心,使各成員學校的教師團結一心,同心協力把集團發展好,已經在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精神傳承,品牌引領
學校成立集團之后,以原有學校優質的文化、資源為基礎,以“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為精神指引,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示范輻射作用,在新加入集團的成員學校分享荔園文化、傳播荔園理念。各個成員學校的各個年級、各個學科組,利用跨校區的集會、交流、教學研討等方式,積極弘揚荔園人的精神,通過活動傳遞“讓優秀成為習慣”的荔園情懷。
3.建立荔園管理標準,提高集團運行效率
(1)完善機構,重構組織
學校成立集團之后,重置了學校的組織架構,并建立了相應的工作制度,按制度規定確定了委員會的人選,并開始實施相應的工作。
(2)制度引領,保駕護航
教育集團的建設除了文化的浸潤、品牌的力量外,更離不開集團內部的制度建設,正是這樣一整套的章程、規章、制度等,為荔園有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規范辦學,完善考評
在規范辦學方面,學校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市的招生政策,在集團內統一招生辦法和程序,確保招生的公平公正。
4.建立荔園隊伍標準,提升集團核心競爭力
(1)互派干部,教師輪崗
成立集團之后,及時培養和選拔集團內各級管理人員,不同成員學?;ヅ筛刹亢徒處熭啀彛构芾砗蛶熧Y力量更趨于平衡。在人員調配方面,學校會經過多方考量,依據各成員學校的特色,合理配置資源,使人員的調動更靈活。
(2)重視科研,培訓教師
集團設立有教研中心,在教育科研工作方面,教研部門會參與集團發展的整體規劃,定期組織舉行校級教研活動,組織開展校級教師培訓項目活動。學校各個學科組會定期組織跨校區的學科教研活動,開展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學科特色項目的研究活動,近幾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5.建設荔園課程體系,提高集團教學質量
(1)開發課程,全面育人
集團成立后,著力構建核心文化體系,提出努力構建“八大校園”的辦學目標和多元課程體系,提出了“三力”教育課程體系方案,并在此方案的指引下開發和實施了一批有特色、能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校本課程。
(2)完善硬件,分享資源
成立集團之后,集團各成員學校之間會相互交流先進教育理念、優秀管理方式、優質教學課程、有效教學模式和優質師資團隊,實現在教師、教學、評估、管控、設施等方面的全面共享,推進校際全面融合。
1.空間化工程
將學校發展與教育場景相結合,依托集團發展,擴大辦學規模,從硬件設施上改造、重構學習場景。對資源進行立體整合,形成完整的育人場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集團化工程
從頂層設計角度開展“集團化工程”,將學校發展與集團化辦學模式相結合[3]。強調整體規劃,各方聯動,實現集團內部管理、師資、設備等教育資源的共享,打造一流的現代化教育集團。
3.技術化工程
集團化發展需要智能化管理,從整體規劃層面就要把信息化技術根植于校園管理中,依托校園建設,搭建智能管理系統和智能化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豐富的教學場景。
4.學習化工程
面向新課程標準,結合教學場域建設,提供新的課程供給模式,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打造學生素養培養通道,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向,以高品質的教學質量實現對學生素養的培養。
5.標準化工程
立足學校實際,著眼模型化建設,強調優秀教師教學經驗與智慧結晶的提煉,加強新老教師間的對話與交流,形成系統化的示范引領模式,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教師梯隊,讓荔園人的“工匠精神”真正得以傳承和發揚[4]。
總之,荔園教育集團努力構建以德育為首的“多元教育”辦學特色,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和關注。面向未來,荔園教育集團實現各成員學校間的協調發展,整體形成區域高品質教育優勢,這是荔園教育集團所要承擔的歷史責任。
在集團化背景下,通過優勢的人才和管理經驗的系統化輸出,實現了品牌的復制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張,在新成員學校中逐漸形成了品牌特色。集團進一步深化學校干部、教師的人事制度改革,優化人才引進和培養的環境;強化培訓和網絡研訓,持續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學能力;努力探索教育家型校長和教師的成長途徑,筑起教育人才高地[5]。
集團化辦學是教育資源均衡、優化高質發展的捷徑。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核心對象,在客觀上存在個體差異。為此,集團要針對個人特點和專長,將每個教師安排在相應合適的崗位上,這是教學管理的重點,也是難點;為各個層次的教師設立對應的發展目標,按教師的實際,通過參與式培訓以及支持、鼓勵、引導和促進教師的學習等多種方式,分層實踐相應的管理策略,達到精細化管理。
青年教師要快速成長,中年教師還需再成長,老年教師則要垂范。學校要通過系列活動夯實教師內功,提高專業素養,給青年教師更多的機會,讓他們經受更多磨煉,督促他們成長。學校要鼓勵青年教師多參與活動,支持骨干教師評估和專業化引領,促使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中年教師是教學的中流砥柱,學??梢越o中年教師多壓擔子,使教學經驗、優良師德得以傳承。青年教師和中老年教師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因此,青年教師與中老年教師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一起努力推進集團化教育的發展。
1.管理團隊
現代管理學講求知人善任,加寬管理幅度,減少層級,扁平化管理組織結構,這會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基層管理能力提升。
集團要合理配置管理團隊,就要對團隊教師的組成進行異質化搭配,優勢互補,使每一成員掌握先進管理理念,并積極自主學習。管理團隊必須實現管理職責的落實,樹立協作意識、補位意識,建立準確的權責機制,保證執行力。
2.教研團隊
針對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的專業化素質保證,實行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的崗位聘任制。聘任制有利于教學人員的流動性,有助于調整人員結構,有效形成制度化激勵機制,保持人才在競爭中流動。
3.專家團隊
名師、優秀教師形成專家團隊,示范開講,專業引領。學校要組織教學觀摩、專家教學講壇,促進學科教師專業化提升;依托班主任工作平臺,給家長提供多種教育類講座,推舉優秀班主任,打造學校與家長的有效互動平臺。
4.項目團隊
項目團隊在學校以社團的形式工作,視為校外第二課堂主角。在集團化辦學實踐中,管理項目團隊應圍繞教學,力求創新。管理者立項定人,督建組團。團隊內分工協作、實踐和探索。外部專家級督導,協調部署。組織者反饋評價,適時激勵。
在集團化辦學中,各組成學校構成一個大家庭,成員精誠合作,團結互助。集團名學校都會形成一批教學能手,統籌調能以充分利用,實現全局教師資源共享。
集團化辦學是教育創新的共同體,要想得到健康發展,還需多項必要條件的支持。為保證集團化辦學取得最大效益,集團必須提升各組成學校的凝聚力,發揮教育教學的團體化優勢;積極倡導以文化引導,用內涵支持,對個體激勵,理解并允許教師存在差異,督促教師自覺發展。各成員學校要團結共進,全體教師要同心同德,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各顯其能,合力創建優質教育資源,提升集團化辦學的整體質量。另外,集團化辦學推動鋪設教師專業發展之路,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和優質教育品牌的有序擴張,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發展本身是循序漸進、積極演化的動態過程,呈現出教師專業發展的層次、水平。教師專業發展的結果是內在動力與外在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教師對自己所從事職業有確定性的認同,在組織機構中獲得榮譽感,在職業發展中獲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