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開虎
班級文化建設是班集體的靈魂所在,優秀的班級文化能提升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促使學生在情感上積極響應集體號召,熱愛集體;在行為上積極維護集體榮譽,自覺約束言行;在精神上豐富對班級文化的認知,培養優秀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在能力上鍛煉組織建設、自我管理能力。簡而言之,優秀班級文化建設對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班主任應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發揮領導作用,推進文化建設進程,彌補文化建設的不足,使班級文化彰顯優秀精神風貌。
《辭海》對“文化”的狹義定義為:“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教育大辭典》對“班級文化”的定義為:“班級所有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通俗來說,班級成員的言行傾向、人際環境、風尚共識、活動模式,乃至黑板報、圖書角等物質環境,均是班級文化的一部分。“班級文化建設”指班級成員共同參與創造的系統活動,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三個部分。其中,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均是精神文化的外化反映。
結合《中國班主任學》中的內容可知:小學班主任的領導力可界定為:“作為班級領導者,為實現班級共同目標而對學生進行組織、規劃、協調等一系列教育活動,引領學生實現積極發展的能力。”細究其分類,小學班主任的領導力可分為教導力、規劃力、組織建設力、決策力和溝通力五個維度。
在低學段小學生的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學生缺乏基本的協同合作、組織領導能力,因此難以自主配合,完成班級活動的統籌規劃工作。班主任此時需酌情參與到班級文化建設中,發揮組織建設作用,聚焦學生意識、整合班級資源、靈活調配任務,使班級文化建設得以順利開展。
班級文化建設由班級成員共同完成。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小學生思維往往受到認知與生活經驗的限制,提供的文化建設策略缺乏實效性與建設性,難以兼顧文化建設依據,或可能在文化建設中融入過多主觀意識。班主任可以充分發揮決策規劃作用,為學生提供先進的文化建設創意,以豐富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提高班級文化建設的整體質量。
班級精神的內涵是豐富多元的。不同的班集體展露出來的精神風貌、價值取向側重也有所不同。優良班風是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水平的集中體現。要建設優秀的班級精神文化,需班主任充分發揮教導與策劃作用:一方面,發現班級不良風氣并進行整改教育,為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做減法”;另一方面,發掘優秀精神文化內涵在班級推廣普及,使之融入班級精神文明中,為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做加法”。從整頓班級風氣來說,班主任需深度觀察學生生活,及時發現影響班風的隱患問題并采取適當教育行為,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自我約束;從豐富精神文化來說,班主任需以相關精神文化內涵為主題策劃班級文化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深度感知、解讀相關精神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精神文化素養,實現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持續性優化[1]。
例如,班主任在工作中發現班級學生普遍存在散漫的狀態,具體表現為學習得過且過、在活動中隊形散亂沒有精氣神等。散漫風氣的盛行使學生學習、活動效率受到影響。班主任以提升學生“干勁兒”為目標,設計月文化主題活動為“少年之月”,以“少年強則國強”“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等鼓勵少年積極求索、銳意進取的古詩詞作為班級月精神文化價值導向,創設了一系列手抄報、演講、詩朗誦、寫作征文、知識競答等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受到精神鼓舞,一改散漫風氣,你爭我趕地參與班級事務,精神文化建設初具成效。
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中,維持創意美觀的布置固然重要,但要注意適度原則,過度考慮班級布置的美觀性會分散學生注意力,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在推行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時,班主任需注意發揮決策、溝通與策劃能力,遵循安全、美觀的原則。
1.發揮決策能力,核查物質文化安全性
小學生生活經驗相對匱乏,對物質文化的安全性缺乏感知力。小學班主任在此時需充分發揮決策領導作用,以排查安全隱患、補充安全標識等方式提升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的安全性,使班級物質文化給予學生安全意識教育和舒適健康的感受。從排查安全隱患角度出發,班主任需緊密觀察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安全隱患,如粘鉤是否牢固、木制教具是否有木刺、學生公共休息區是否有尖銳物等,以多樣化學生行為預演預判安全隱患,嘗試調整物品擺放位置或更換材料,以提升班級物質文化的安全系數。班主任還需在班級投放提升學生安全意識的物料,如應用性物料(如碘伏和棉簽)、啟發性物料(如眼保健操圖)等,以此提升學生的安全健康意識[2]。
例如,班主任要在班級張貼安全巡檢碼、緊急疏散圖、眼保健操步驟掛圖,為學生詳細講解圖中蘊含的健康安全知識,確保學生看懂學會;在講桌下常備班級小藥箱,配備體溫計、消毒液、酒精洗手液、創可貼、碘伏等醫療工具,便于學生測量體溫,處理擦傷;將班級帶有棱角的暖氣套上防護罩,及時更換斷口尖銳、具有安全風險的掃帚,在物質文化安全問題方面做到未雨綢繆。
2.發揮溝通能力,強調物質文化美觀性
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過程中,小學生常有個性化的審美創想。此時,班主任需注意發揚溝通領導力,引領學生正確解讀建設物質文化的美觀性原則,即美化要適度。班主任可以通過圖片對比形式引領學生感受不同班級裝飾風格展現出來的班級氣象,引導學生自主對比、評價,選擇適合的一種。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是由學生共同參與創造的,因此班主任應適度把握介入程度,杜絕“一言堂”式物質文化建設,合理參考學生美化意見并協商解決,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中,并能清晰理解班級物質文化代表的含義[3]。
例如,在定制班服的過程中,班主任秉承全員參與的原則,請學生以短袖為基礎服裝版型,自主設計繪制班服。班主任可提示:班服的設計美感要適度,以簡約大氣、體現班級風貌為準,不可堆砌過多無意義的裝飾元素,喧賓奪主,分散學習注意力。學生紛紛按照個人創意繪制了班服圖紙,班主任利用一節班會課,請學生輪流展示自己的圖紙并說明設計構想。學生輪流展示后,班主任將圖紙粘貼在班級文化墻中并請學生在課間自主投票,在最喜歡的設計圖紙上簽名,最終評選出優勝者。班主任再酌情發揮溝通能力,引領學生對此圖中的設計要素做整體性優化,使班服最終呈現“適度美觀”的效果,既能彰顯班級精氣神,又不喧賓奪主,分散學生注意力。
班級規章制度是助力班級事務有序落實、班級正常運行的基礎和前提。班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人員架構和公約規則兩個方面。班主任一方面需引導學生自主建立班委體系,另一方面需明確制定班級規章制度,使學生行為舉止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1.發揮組織建設能力,協同制定班級制度
小學班級規章制度一般包括作息制度、值日制度、圖書借閱制度、行為守則等。制度明確規定了班級成員的日常作息準則。小到物品擺放,大到裁定行為,學生都應按章辦事,約束自身行為,營造公平、有序的班級氛圍。小學生對班級制度的想象力與概括能力有限,因此班主任在建立規則方面需多參與:可以借鑒優秀教育資源中的班級制度,予以學生有益參考,啟發學生規則意識;可以在日常活動中捕捉規則漏洞問題,引領學生一起正視問題,補充規章制度,提出中肯的解決方法。班主任要充分發揮組織建設能力,推進班級規章制度的形成與落實,做制度的監管者與裁決者,使制度文化建設發揮實效[4]。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到四年級的過渡階段,班主任以“細化班級制度”為目標,組織了班會活動,請學生結合新學年的展望和過去一年行為規范的變化,對上學期班級制度進行細化和修改。如“保持桌面整潔”一條,有學生提出疑問:“每個人對整潔的認知不同,在小組相互糾察時經常起爭執。整潔的評定標準是什么?”學生集思廣益,結合平時對桌面整潔的理解制訂標準:“不得隨意涂畫桌面,保持桌布無污漬,桌面不能放置與課堂無關的書本和工具。”在班主任的組織引領下,學生全員參與到制度制訂活動中,為建設班級制度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2.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建立班委自管體系
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合作交流能力也是班主任工作職責的一部分。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班主任可以通過建設班級委員會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自主管理體系,逐步鍛煉學生干部的統籌規劃、協同管理能力。培養班委自管體系,可以從民主選舉班委會、發布班級管理任務兩個方面入手。從選舉班委的角度出發,班委會是服務于班集體的學生組織,要在班級事務中起到服務奉獻、身先垂范、帶頭引領的作用。由學生自發選出的班委會更能服眾。從發布管理任務的角度出發,隨著學生學齡、學段的增長,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與統籌規劃能力逐漸增強。班主任可以適當放手,循序漸進地為班委會布置組織會議、設計活動、選舉裁決等班級任務,讓班委會在實踐中鍛煉協同溝通、組織建設能力,逐漸形成班級自管體系。班主任則退居幕后,關注班級學生自主管理情況,必要時發出倡議,或進行干預,確保班級管理體系向正確、積極的方向發展[5]。
例如,在班級管理事務中,班主任為優化班委會人員架構,提升學生學習、生活凝聚力,在原有的班委會架構基礎上增設了小組長職位,需在班級范圍內選出6 名小組長。為鍛煉學生的規劃組織能力,班主任將“設計小組長工作制度”和“選拔小組長”的任務下達給現有的班委會。班長帶頭組織會議,與班委會選定小組長選拔時間、形式和規則,并協同草擬了一份小組長工作職責和準則,詳細說明了小組長的工作范疇和行為標準。在班會前,宣傳委員以手抄報形式向班級同學宣傳小組長選拔事宜。在班會上,想參與選拔的學生毛遂自薦,進行演講。學生結合個人意愿進行匿名投票,由班委會公開唱票,選出小組長。確立人事安排后,班委會在班級向同學展示自擬的小組長制度,請同學集思廣益,進行細化補充。如此,在學生的自行組織下,班級小組長管理體系初步構成,班委會團隊得以壯大,職責得以進一步豐富。
綜上所述,班級文化建設分為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三個層面。班主任需發揮決策、溝通作用,基于美觀與安全的原則進行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發揮組織建設作用,積極推進班級制度建立并引領學生全員參與,深度思考;需充分發揮教導與策劃作用,整頓班級風氣,策劃文化活動,以此優化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建設非朝夕之功,需班主任腳踏實地,以引領參與和輔助管控的方式指導學生建設班級文化,打造優秀班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