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與品牌》常務副總編輯 魏曉文
《大國創新地理志》系列很早就把目光定格在了陜西。陜西這個名詞,最早出現于西周,指代當年陜原以西的大片區域,千百年前真就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只是千百年以后,很多未曾到過這里的人,又總是把她與西北的浩渺和粗獷聯系在一起,其實位于秦川之上,俯瞰中原的長安,就是中國的幾何版圖中心。
我們用一周時間奔赴了三塊地貌完全不同的錦繡山河,目睹了多種截然不同的創新發展形式。毋庸置疑,陜西是中國歷史底蘊最厚重的地方。我曾站在咸陽的秦直道上,遙想當年這塊土地上創建“車同軌、書同文”的盛景,冥思秦人當年造就技術超越于那個時代的兵馬俑、強弩等奇跡。很明顯,這塊土地上不缺創新的基因,更不缺創新的膽魄。
“周明,你為什么把天水家的低保戶資格給取消,是不是去年你妻侄和我孫子打架被拘留,你懷恨在心。你覺得我們姓徐的好欺負?”仗著在村里輩分高,族長直呼其名。
科技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陜西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053.5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以城市為單位,西安以6.4萬項排名全國第二。技術合同成交額上,以400億元的領先優勢超過廣州,形成了“京滬西”的格局。
《大國創新地理志》走過粵港澳,走過長三角,沿海經濟開放的地理優勢是內陸城市無可比擬的。對于一個自身具有特殊國情、沒有任何現成模式可簡單套用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轉變,不僅僅是指人口的數量,更關注的是人口的質量,尤其是人口在技能和創新效能上的潛力,這應該是形成“京滬西”格局的內在因素。
行走中國許多年,我很少見過哪個地方的人能像“老陜”一樣,從不避諱自己的“土”,這種“土”孕育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和靈魂、不屈和勇猛。早些年,從西安原創概念到國家話語體系,“硬科技”早已成為西安科技支撐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名片;現如今,雖然一道秦嶺橫亙全省東西,但“秦創原”則像絲綢之路,連接東西,貫通南北,把三秦大地上創新的活力捏合在了一起。
各組取剩余10只動物的心臟,冰浴生理鹽水洗凈,用組織勻漿機制備勻漿,經低溫離心機3 5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清,采用考馬斯亮藍法對蛋白濃度定量,采用定磷法于660 nm下測定A值,計算ATP酶活性,操作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典籍里中國社會轉型的重大變革離不開周秦,歷史上追溯華夏血脈的強盛則必稱漢唐。穿過八水纏繞的長安、翻過崇山高絕的秦嶺、踩過粗獷飛揚的黃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在創新力的加持下,這塊土地區域經濟螺旋式的上升終將達到新的發展高度,在歷史舞臺上必將留下絕代風華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