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俊 | 重慶市合川教師進修學校
趙先進 | 重慶市合川區學昌門小學
伴隨核心素養時代的到來,如何基于新形勢整體推動學校變革,持續助力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筆者認為,要科學認識并正確理解新課標背景下的教育教學工作,聚焦核心素養,堅持全面發展,通過綜合施策、校內校外多方聯動,抓緊補齊教育發展短板、資源短板、制度短板,緊緊圍繞提高教育質量這個中心,努力實現“學得輕松、評得滿意、全面發展”的質量提升目標。
注重教師教學過程管理。抓實備課:在課時安排上為同一學科教師集中騰出時間,每周固定時間開展集體備課。提前明確任務,讓每個教師有準備地帶著問題和思考參加活動。在實施課堂教學前,教師個體必須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備課。
抓牢上課:通過“推門聽課”、隨機檢查教案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和分析教師教學現狀與問題,直面教學工作中深層次的問題,敢于懲處不規范的課堂教學行為;多舉措督促教師做到課堂教學目標明確、方法恰當、指導靈活、反饋落實,重視教學目標與內容的達成,以及對學生思維及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做到“備、教、學、評”一致。
規范作業:結合學科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設計書面作業和非書面作業,提倡采用實驗操作、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調查、閱讀感悟和搜集、整理資料等多種作業形式,提倡分層作業和“自助式”作業,設計與課堂教學目標相匹配的作業。
多元督查:從教師備課、上課、作業設計與批改、定期質量反饋等方面介入。靈活多樣,可采取定期、隨機,全面、專項等檢查形式,注重實效。督查組的構成要多元化,既有中層以上的領導,又有骨干教師,還有一般教師和薄弱教師。把常規檢查與交流、培訓結合起來,及時發現問題,展示與交流典型經驗,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加強教研科研長程管理。依據學校的長遠發展目標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求,擬定校本教研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保障和督評”,形成可操作的方案或細則;根植國家和地方教育發展、課程改革和本校教育教學實際情況等需求,提煉出校本教研總主題,然后根據各學科教研組、備課組具體需求設計系列分主題;學校教研活動負責人至少要在一學期或一學年的基礎上,整體策劃每學期或每學年的教研活動時間安排、參與人員以及教研方式等,形成有節點的長過程研究;活動前進行深度的溝通協商,明晰每個教師的觀察內容和研究任務,活動中進行深入的課堂觀察,記錄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呈現的有價值的現象及表征,特別是要捕捉教學中的閃光點、疑難點和遺憾點。
明確思路,持續推進。學校層面,要主動適應新課程改革,立足大質量觀,領悟教育改革基本內涵,內化于辦學實踐。從學科角度,基于區域情況、本校實際擬定階段發展規劃,有研判、有目標、有路徑、有保障。教師層面,要深入學習“核心素養”“課程標準”,深刻理解未來人才的關鍵品格和核心能力,全面把握每一個學段的基本要求。
研發課程,規范實施。制定學校課程方案,規范課程開設,加強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提升課程實施水平和研發能力,發揮課程育人的最大效能;研發特色課程,豐盈課程體系,挖掘和整合課程資源,開發行知教育、勞育、研學等一系列課程。統籌規劃并系統開發統整項目課程,組建項目共同體,從“建構模型、研制典型案例”“實踐改進、輻射推廣”“調整課程結構、研發綜合課程”等方面進行探索。
聚焦課堂,整體推進。落實深度學習理念,優化課堂教學策略。融合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大單元教學、主題式學習、項目化學習、合作式學習等專題研究,注重情景教學,通過確定核心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對核心問題進行探究、加強學習方法指導等引領學生深度學習。完善課堂教學評價,優化學校課堂生態。制定科學的課堂觀察量表,多維度監測教與學的過程,引領課堂教學行為。發揮數據賦能課堂教學的功能,用好精準教學云平臺等資源,采集上課、課堂作業及主題活動的數據,以過程數據為藍本,給出專業的指導,優化學校課堂教學生態。示范引領,活動推進。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按照 “立足課堂、聚焦素養、轉變方式、提高效率”的課改要求,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示范引領、送教下鄉、進校指導、培訓研討、成果展評等活動。
個性定制,多元發展。健全作業實施機制,用精準教學云平臺強化作業實施與評價,科學合理地實施好課前、課中、課后作業,將作業實施納入教師培訓、學科教研范疇,確保作業質的提升與量的控制。落實分類要求,實施分層作業,用優靶向作業,體現作業的彈性和高效性,實現作業的個性化定制。構建全方位課后服務體系,學校統籌利用好校內外資源,開發課后服務體系,增強教育服務能力,滿足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需求。
家校協同,助力共育。賦能家長,提高共育品質。精心挑選具有良好師德和業務能力強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和家庭教育指導師,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支持。成立新父母成長學校,開設家庭教育課堂。建立機制,凝聚共育合力。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體責任,突破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邊界,構建“家庭筑基、學校提質、社會參與”的“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家校聯動,激活共育磁場。成立親子共讀站,組織“書香校園”“書香家庭”等系列評選,營造全域閱讀環境。定期組織家長開放日、親子共學日、親子研學等活動,營造和諧的家校共育環境。
均衡師資配備,實現學科協調。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教師,提升專業性和責任感,真正實現學科育人目標。若暫時無專配教師,就優選搭配,從人員角度、學科差異性角度等方面進行調配。對兼職教師開展分層次、分期、分批培訓,讓非專業教師逐步專業化,真正實現學校各學科的協調。
注重教研建設,形成品牌特色。教研組是學科開展教學研究的主陣地,也是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的重要場所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托。學校深刻認識到教研組在學校發展和師生成長中的核心作用,將“打造教研組”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建設教研組文化、建立明確系統的教研組制度體系,形成教研組品牌特色。
制訂培養規劃,形成學科梯隊。學校根據教師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規劃教師培養,基于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提供專業支持。要求剛畢業的教師,要迅速轉變身份,多聽多學、高效“充電”,站穩講臺;五年以上教齡的教師要學會積累經驗與反思,敢于開拓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的聲音,站好講臺;學有專長的教師要開發有特色的選修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勇于承擔各級各類的公開課與講座任務,及時進行教科研活動,積累并推廣經驗,站出影響。
搭建成長平臺,提升專業能力。開拓并充分利用教育教學資源和智慧教育平臺,努力為教師打造開放、優質的研修學習平臺。通過自主學習、主題研修、組內研討、教學觀摩、名師指導、參觀考察,組建同年級組、同學科的橫向研修團隊和跨年級組、同學科的縱向研修團隊,以及跨年級、跨學科的縱橫交錯研修團隊,靈活開展研修活動。通過結對子,找師傅,與其他學校建成學科同盟,給學科教師創造更多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從而實現學校教師團隊的整體發展。
借力優質資源,樹立典型示范。解決教師的素質問題,首先要提升學校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校長的領導力,提高分管副校長的教學引領能力,要提高學校中層干部的示范力和執行力。另外,借力優質資源。比如通過對接學科教研員,分析診斷教學的關鍵癥結,覓得化解疑難雜癥的良方。比如尋求優質學校結對幫扶,進行同教同測,資源共享。
在“三新”背景下,教育教學改革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基礎教育面臨的多種挑戰。只有培養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能順應這個時代的變局。我們將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始終堅守教育質量生命線意識,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