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麗
近年來,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在此背景下,美術學科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凸顯,需要投入更多心力。同時,基于新課標要求以及傳統文化與美術教育的緊密聯系,任課教師擔負的責任更加艱巨,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創新。由此,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美術教師需要科學引入信息技術元素,持續優化相應的教學活動,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的科學融合,推動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
優秀傳統文化是藝術的精髓,是藝術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藝術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兩者緊密相連。美術是重要藝術形式之一,所以美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不言而喻。基于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科技迅速發展,信息技術逐漸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發揮出了很大的價值與作用,其中就包括教育領域,值得各學科教師加強應用,以輔助、優化具體教學活動,更順利地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教師應正視美術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創新引入信息技術元素,改善教學環境,在豐富學生美術知識積累的同時,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顯著提升。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和現狀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
在當前教育教學環境下,新課標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與要求,強調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有意識地整合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旨在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逐步凸顯,具體包括:將傳統文化滲透于美術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使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從而為民族發展增添核心助力;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增添教學趣味性,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習美術的快樂和意義,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美術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使他們產生民族自豪感,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為將來為社會發展做貢獻而努力;在實際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自身的思維得以發散和增強,專業能力和素養自然得以提升。
鑒于以上所述,小學美術教師需更進一步強化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工作,努力完善美術教學實踐。
(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現狀
從實際情況看,小學美術學科與傳統文化融合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所進行的具體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影響了教學效果的達成。
有的教師專注于按照計劃融合傳統文化,而對學生的興趣與課堂學習積極性考慮不足,較少采取針對性的引導措施,無法獲得學生的積極配合,難以順利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有的教師所采用方法與輔助教具比較單一,無法為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實踐環境,所以也難以充分發掘傳統文化價值助力美術學科教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發展;有的教師沒有為學生創設充足的實踐機會,更多時候致力于理論性教學活動,一味追求傳授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知識與技能,反而不利于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除此之外,還很多不足之處。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小學美術教師需打破傳統,積極創新,基于信息技術改進實際教學手段,科學融合傳統文化元素,創設優質的美術教學環境,促進學生進行積極高效的學習,穩步提升其美術綜合素養,最終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策略
(一)借助傳統文化故事,導入新課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課堂導入環節非常關鍵,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這一環節做好新課教學準備,順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則能在學生的有效配合下順利開展既定教學活動,提高美術教學成效。但如果無法充分發揮課堂導入環節的優勢,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就會受到影響,不利于學生美術能力與素養的發展。在此情況下,教師需要為科學開展美術課堂導入教學活動加強探究改革,優化導入教學手段,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充分利用傳統文化故事導入新課,引導學生主動投入美術學習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其美術素養。
例如,在《媽媽的節日》教學時,本課重點任務是用畫筆描繪媽媽的形象,或者為媽媽繪制生日賀卡等,且需要盡可能形象地傳達對媽媽的愛和感恩的心。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引入傳統文化故事進行課堂導入,為正式教學做鋪墊。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渠道搜尋系列母愛傳統文化故事。比如,孟子失去父親之后由母親撫養長大,孟子家開始臨近墓地,孟母見孟子經常玩兒送葬的游戲,就帶著他搬了家。新家臨近集市,但是那里的小朋友經常與孟子玩兒經商游戲,學著吆喝叫賣,孟母怕影響孟子學習,于是又帶著他搬到了學堂附近,想讓他與學識淵博的人多接觸,學習禮儀,最終成為有涵養的人。歐陽修父親去世以后,家里比較貧困,所以他沒有機會入學,于是其母就在冬夜將爐灰灑在雪地上,認真地教他認字、寫字,還會四處為歐陽修借書。這樣,在母親的幫助下,歐陽修博覽群書,最終成了大學問家……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圖文并茂的優勢,生動講解上述傳統文化故事,精準導入新課美術教學活動,端正學生美術學習態度,促使學生積極高效地完成課堂美術學習任務,穩步提升其美術綜合素養。
(二)引入傳統文化元素,改善環境
從現實經驗可知,無論針對哪一階段學生開展哪方面教學活動,教師都需要清楚地認識到一點,即環境氛圍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甚至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夠達到學習目標。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加強環境改善工作顯得非常必要。而且,鑒于傳統文化與美術藝術的緊密關聯,教師需適時借助傳統文化元素,營造適宜的教學氛圍。但是,雖然許多教師在相關工作中投入了較多精力,卻由于各方面因素限制,傳統文化和美術教學的融合缺乏一定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無法真正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難以創設優質環境。在此情況下,教師需借助信息技術引入傳統文化元素,有效改善教學環境,輔助教學實踐,助力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例如,在《對折剪紙》教學時,本課重點任務是幫助學生了解剪紙藝術,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能夠獨立剪出多種形象圖形。為此,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搜尋系列剪紙傳統文化元素,以各種形式改善環境氛圍,輔助實際教學。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搜尋一些剪紙藝術品,將它們打印出來張貼在教室里合適的地方,便于學生隨時欣賞接受熏陶,感受剪紙藝術魅力;通過信息技術網絡搜尋剪紙藝術相關知識,鼓勵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搜集活動,進一步了解剪紙藝術,然后分組輪流設計剪紙藝術主題黑板報,并對相關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加深對剪紙藝術的認知;通過信息技術渠道搜集一些視頻形式剪紙藝術民間故事,并在臨上課的時候為學生播放,讓學生欣賞了解……這樣,教師可以基于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元素作用,改善教學環境,開展優質教學,推動學生剪紙藝術能力的順利提升。
(三)借助傳統文化,輔助課堂教學活動
對于小學生而言,許多美術知識與技能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教師進行相關教學活動時也會面臨許多問題與困難,無法順利完成既定教學計劃,限制了學生美術能力與素養的提升。在此情況下,若教師依然堅持按照自己的習慣采取相應措施,未全面考慮學生學情,自然難以提高教學效果,無法攻克諸多難題,影響最終目標的實現。另外,在新時期教育教學環境下,傳統文化逐步向社會各領域滲透,并展現了很大的助力價值與作用,所以小學美術教師應加以采用,基于信息技術融合傳統文化元素,有效改善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完成既定教學任務。
例如,在《扇面畫》教學時,本課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扇面畫特點、運用國畫知識進行創作等。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發揮傳統文化的力量,為學生展示一些扇面畫作品,并基于此生動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比如,中國從北宋開始制作折扇,折扇成為文人進行筆墨創作的載體,之后盛行于明朝四大家,在書畫領域獨樹一幟;扇面畫載體形制固定,面積有限,所以書畫家創作時需精心布局,不能稍有遲疑,否則可能導致整個作品的不協調。另外,教師可以選擇一位扇面畫名家的作品,通過信息技術設備為學生播放其創作過程,然后引導學生對其作品進行鑒賞分析,直觀感受扇面畫的魅力,之后在自主練習中嘗試模仿學習。除了以上所述,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融合更多傳統文化元素,完善基礎教學實踐,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使其最大限度地掌握剪紙藝術技能。
(四)錄制傳統文化微課視頻,指導實踐
在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學工作中,要想順利實現預設教學目標,教師不應局限性地只應用傳統教學手段,而應引入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教學法漸漸進入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視野,并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價值逐漸得到了充分驗證。因此,在融合傳統文化進行美術教學時,加強對信息技術微課手段的應用顯得很有必要。在實際教學時,教師需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將傳統文化微課視頻穿插于教學各個環節,指導學生的學習實踐,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工筆花卉》教學時,為了更加順利地推行既定的學生培養計劃,教師需要借助微課手段融合傳統文化元素,輔助優化實際各環節教學實踐。在課前教學設計階段,教師需要基于系列相關傳統文化內容制作微課視頻,并在課堂上選擇合適時機為學生播放。具體而言,在課堂一開始,教師為學生播放一些生動的工筆畫名家故事,據此導入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在基礎繪畫知識與技巧分析階段,教師為學生播放示范繪畫過程,并在此過程中配合生動的語言分析,幫助學生形象地了解以線造型是工筆畫的基礎和骨干,工筆畫要求線工整、細膩、嚴謹,多用中鋒筆等。
這樣,在傳統文化微課視頻的輔助下,教師可以輔助學生真正內化相應知識,進行繪畫實踐。教師還可以在臨下課的時候通過網絡渠道發送系列個性微課視頻,指導學生進行課后拓展繪畫練習,促進學生美術綜合能力與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五)融合傳統文化,布置課外任務
美術是一門實踐性質的教學科目,學生學習、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需學習如何靈活應用理論知識,高效進行實踐練習,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由此,教師需為學生創設更多實踐鍛煉機會。在整個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課外作業是相當重要的環節,是學生進行拓展練習的重要渠道,所以每名教師都需要予以重視,為學生創設充足的實踐機會。但是,鑒于傳統方法與手段的局限性與不足,教師需加強改革,創新引入更具科學性與適用性的指導手段,優化學生課外練習。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信息技術為支撐,融合傳統文化布置課外任務,促進學生積極高效地參與課后實踐練習活動,以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提升藝術素養。
例如,在《彩墨家園》教學時,培養學生美術能力與素養是本課的重難點所在,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練習,還需充分利用課外作業環節,鼓勵學生進行拓展練習,并在此過程中充分融合傳統文化元素,致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而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將相應的中國畫作品發送給每名學生,要求他們在課后自行搜集資料,自主思考鑒賞,并在下節課中自由結組進行鑒賞討論和交流,互相啟發,拓展藝術思維,提高對相應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把握程度。教師可以設定一個主題,如熱愛祖國、尊老愛幼等,鼓勵學生在課外運用課堂所學進行美術創作,等到下節課的時候,讓學生輪流展示自己的畫作,并進行形象解說,最后大家經過討論評選出其中較為優秀的三幅作品。這樣,每名學生都可以得到充分鍛煉,有效提升美術綜合素養。
三、結語
總之,在新課標背景下,在實際教學中充分融合傳統文化元素是重要的教學任務,需要在日常教學中落實。同時,鑒于傳統手段的局限性以及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價值,小學美術教師應借此完善、優化具體的教學活動,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促進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的順利融合,提高美術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穩步提升。
注:本文系2023年龍巖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美術教學融入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的探索與研究”(立項批準號:KT23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