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蓉
國家針對中小學教育問題提出一系列政策要求,“雙減”政策就是其中之一,實施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任何一名任課教師,都需要響應國家的號召,在自身的教學中積極落實“雙減”政策。作為承擔美育功能的美術學科,素質教育、以美育人的責任更重大。為了積極發揮美術學科的美育作用,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小學美術教師要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切入點,進行美術教學原則的歸納和美術教學方法的探究,并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讓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樂園。本文提出幾點教學原則以及游戲化教學、生活化教學、分層式教學、積極滲透德育和促進家校合作五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存在即為合理,美術學科出現在小學課程體系中,足以證明其重要性。美術學科具備美育功能,是學生邁向全面發展的基石,也是對其他學科教學的補充,如探尋語文美、音樂美等。通過積極參與美術學習活動,學生可以陶冶審美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樹立正確三觀。基于此,小學美術教師需要重視美術學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學生認識到美術學科的重要性。教師要站在“雙減”政策的視角下,和學生一起研究有效的教與學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使其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獲得豐富收獲。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美術教學原則
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必須遵循興趣性原則、自主性原則、參與性原則和綜合性原則。
興趣性原則,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有了濃厚的美術學習興趣,即使沒有教師的督促,學生也會主動進入美術的世界中展開探索。
自主性原則,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因為美術知識是教不完的,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學任務已然有所改變,從向學生灌輸知識轉變為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所以必須以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為原則,進而有效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和長遠發展。
參與性原則,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促進師生雙向互動的原則。這一原則與教學活動的本質相關,教學活動屬于師生雙邊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主場。
綜合性原則,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融入其他學科內容的原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性很強,融入其他學科內容,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美術知識,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美術教學方法
有效的美術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都具備一個共性特征,即體現生本理念。為此,在研究小學美術有效教學方法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發表意見。本文提出游戲化教學、生活化教學、分層式教學、積極滲透德育和促進家校合作五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都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一)游戲化教學
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教師開展游戲化教學,可以成功地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轉化為玩游戲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交流。由此可見,游戲化教學符合興趣性、自主性和參與性三項教學原則,能夠取得很好的教學成效。為了高效開展游戲化教學,設計游戲、制定游戲規則、營造游戲氛圍、進行游戲總結都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必須用學生的思維去思考、去設計、去實施,由此讓學生獲得愉快的游戲體驗和豐富的游戲收獲。
例如,在教授《標簽與品牌》這一課內容之前,首先,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對學生喜歡的游戲因素進行了解和歸納,再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競猜游戲,并在課堂導入環節進行呈現。教師需提前設想學生在呈現游戲和玩游戲過程中的種種表現,為學生制定相應游戲規則,如在呈現游戲之后,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舉手詢問,而不是大喊大叫;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不能隨意在教室里走動等。
其次,為了營造緊張的游戲氛圍,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播放節奏感緊密的音樂,使學生進入游戲狀態。在游戲一開始,為學生呈現各種標簽與品牌的圖片,可以特意遮住品牌名,讓學生回答品牌名。所呈現的標簽和品牌,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而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既獲得了快樂,也激發了對標簽和品牌的探索欲。
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游戲。學生化身設計家,教師化身品牌方,設計家需要與品牌方進行溝通,完成標簽和品牌的設計。在角色扮演游戲結束之后,教師需歸納學生的表現,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美術知識的總結,讓游戲的價值充分發揮,也讓該節課圓滿地結束。
(二)生活化教學
美術是一門藝術類學科,美術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基于此,為了更順利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教師需要以教學內容為切入點,尋找學生身邊的人物和事物,并且融入其他學科內容,借助信息技術,以生動的方式為學生呈現。教師這樣做,能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和創作情感,使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美術知識產生濃厚的好奇心,主動付諸學習行為,并在實際生活的影響下加深對美術知識的理解,促進健康審美情趣和能力的培養。
例如,小學美術課本教材中《我們去旅行》一課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綜合性較強,教師可以在教授該課內容時進行生活化教學。
首先,以“旅游”這一話題為教學切入點,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1)你們都到哪些地方旅游呢?(2)你們對這些地方有哪些印象深刻或者難以理解的地方呢?(3)你們能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心目中的美景呢?
其次,在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之后打開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這些地方的圖片和視頻,并配上相對應的音樂,刺激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訴欲,由此對第二個問題進行回答。教師應在傾聽學生答案的過程中進行地理、歷史知識的補充,由此開闊學生的視野,促使學生發現美和欣賞美,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欲望。
最后,帶領學生學習繪畫知識,為學生布置繪畫任務。在繪畫選題上,教師需對學生提出要求,即學生所選擇的主題必須積極向上。這樣一來,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能獲得情感的熏陶,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三)分層式教學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學生亦是如此。他們的先天條件和生長環境都有所不同,他們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對美術知識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圍繞美術知識所產生的想象也不同,最終培養的審美觀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師將學生的思維強制性地固定在一個模板里,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和負擔。基于此,在落實“雙減”政策時,教師需要開展分層式教學,因材施教,讓所有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有個性化的發展。為了充分發揮分層式教學的作用,教師需要逐一實現對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課后作業的分層。
例如,中華民族的扇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價值,課本教材編排了《團扇》這一內容。在教授該內容的時候,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運用分層式教學。
首先,在課前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測試,并據此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并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針對A層次的學生,要求其制作的團扇精美度達到80%;針對B層次的學生,要求其制作的團扇精美度達到70%;針對C層次的學生,要求其制作的團扇精美度達到60%。
其次,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考慮到學生不同的美術喜好,鼓勵他們筆隨心動,在制作的團扇中留下自己喜歡的人、物或者景,進而在教學內容上也進行了分層,為學生提供畫人、物或者景的方法。
最后,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切忌局限學生的想象,需讓學生以團扇為基礎進行創新,做出一把有個性的團扇。只要學生所制作的團扇比在課堂上初次制作的有進步,就算完成作業,就能得到表揚和獎勵。這樣一來,學生能享受完成作業的過程,而不是擔心達不到教師的要求,帶來沉重的課業負擔。因此,此舉在課堂教學中成功落實了“雙減”政策要求。
(四)積極滲透德育
分析小學美術課本教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課本涉及的美術內容種類豐富,有欣賞、繪畫、手工制作等,并且蘊含豐富的德育素材,能夠在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中分析作品主題,歸納積極情感和優秀品質。基于此,美術教學活動是落實德育的主陣地之一,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促使學生在未來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了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師有必要結合學生性格活潑的特征,選擇有趣的德育滲透手段。
例如,在《勞動最光榮》教學時,讓學生初步學習刻畫人物動態的方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在實現該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需提取課本中勞動這一德育因素,并對學生進行有效滲透,旨在促使學生成為一個熱愛勞動的人。
首先,為學生播放《勞動最光榮》這一首歌曲,讓學生隨著音樂聲做某一項勞動動作,如澆花、做飯、掃地等。其次,引入競猜游戲。學生需要選擇一名同伴,輪流猜測彼此所做動作是關于哪項勞動的。猜正確會得到獎勵,猜錯誤則需要繼續猜測。最后,教師需在游戲中引導學生探索各項勞動的積極意義。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以“勞動”為主題的動畫短片,并以實際事例為輔助,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主動探索勞動的方法和技巧,積極感受勞動的動態美。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培養了熱愛勞動的意識和能力,在進行繪畫的時候,還能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勞動美,創作更優秀的繪畫作品。
(五)促進家校合作
小學生的智力發育并不成熟,注意力也難以長時間集中,導致即使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作業并不難,也不需要投入太長時間,但學生因為對美術知識還未完全掌握,又或者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注意力有所轉移或者分散,使得作業成為他們的負擔。基于此,在教學中落實“雙減”政策時,教師需要促進家校合作,充分發揮家長在課后的輔助和督促作用,促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完成課后作業。在促進家校合作的過程中,教師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交流功能。
例如,在《廢物新用》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讓學生了解服裝的設計過程。其次,營造競爭氛圍,看哪一名學生能設計出更好看的服裝,由此激發學生的動手欲,使其主動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嘗試制作服裝。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予以針對性指導,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并給出改正建議。最后,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后為學生布置如下作業:選擇一位家人,利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搜集家里的廢舊材料,為其制作一件衣服,表達對其的愛與感恩。對于課堂教學內容和作業內容,教師需借助班級微信群傳給家長,并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鼓勵家長督促學生完成課后作業。有了在課堂上的制作經驗,這一作業的難度并不高,即使遇到了困難,也可以逐一詢問家長和教師。當學生完成制作服裝作業之后,家長需要給予學生“獎勵”。對學生的了解,莫過于家長。家長可以選擇學生想要的東西作為獎勵,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制作服裝,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應用,培養勤儉節約的優秀道德品質。
三、結語
總而言之,站在“雙減”政策視角下,小學美術教師要優化自身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美術的快樂,而不是視美術學科為負擔。對于教師而言,自身教學能力的優化過程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積極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在教學中予以體現和滿足,在教學中落實“雙減”政策。這樣一來,學生能在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地學習美術知識,培養審美情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