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淑
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促進思維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逐漸向多元化、開放性、深層次的方向發展,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要求。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表達的機會。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有學者提出了“讀—思—言”教學模式,旨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過程,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讀—思—言”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并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閱讀教學方式。本文以“讀—思—言”教學模式為基礎,探討如何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的方法。“讀—思—言”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高中語文閱讀課堂可以成為學生主動參與、思維發展的重要平臺,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夠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讀—思—言”教學模式概述
(一)“讀—思—言”教學模式的定義和特點
“讀—思—言”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讀書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動性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在這個模式中,學生先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和信息,再進行思考和分析,最后通過言語表達的形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這種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批判性分析和有效表達。
(二)“讀—思—言”教學模式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關系
“讀—思—言”教學模式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密切相關。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而“讀—思—言”教學模式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設計的教學模式。通過“讀—思—言”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通過言語表達,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進行有效表達,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讀—思—言”教學模式的理論支持和研究成果
“讀—思—言”教學模式得到了教育心理學和語言學等學科的理論支持和研究成果的驗證。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閱讀和思考,學生可以主動構建知識結構,提高學習效果。語言學研究表明,言語表達是思維的外化過程,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和深化。此外,一些實證研究也證明了“讀—思—言”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二、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的原則
高中語文閱讀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構建有效的課堂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以下是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的原則。
(一)學生主體性原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主動閱讀的意愿
學生主體性是高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核心原則之一。教師應該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有趣的文本、開展小組討論、設計閱讀任務等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到樂趣,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二)多元化教學原則: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
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資源,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如講授、討論、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種資源,如圖書館、網絡、多媒體等,豐富閱讀材料,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三)漸進性原則: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進行分層教學
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進行分層教學,實施漸進式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選取和設計不同難度的閱讀材料和任務,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夠得到適當的挑戰。
(四)融合性原則:將閱讀與思考、表達等能力的培養相結合
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閱讀與思考、表達等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實現知識的綜合運用。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寫作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閱讀材料中的問題和觀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口頭表達和寫作等形式,讓學生能夠準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
三、以“讀—思—言”教學模式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中學教學中,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備受關注,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是教師和家長十分關心的問題。在以“讀—思—言”教學模式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閱讀教學的應試化傾向
目前,許多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往往偏重于對文本的解析和解題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這種應試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還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拓展,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學生閱讀的碎片化現象
在快節奏的學習環境中,許多學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對于不感興趣的內容則選擇跳過或淺嘗輒止。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夠全面,也難以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結構。
(三)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閱讀偏好和思維方式,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只注重傳授知識,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導致一些學生在閱讀中存在困難,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影響了閱讀效果。
四、以“讀—思—言”教學模式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優化策略
(一)深化“讀”的層次
在“讀—思—言”教學模式中,“讀”是基礎,也是保障,只有通過深入、細致閱讀,學生才能夠真正理解文本的內容,體會文本的情感,從而為“思”和“言”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要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首先要深化“讀”的層次。
1.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教師可以組織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閱讀。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早讀、自習等時間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精讀與泛讀相結合。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文質兼美,而且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精讀這些文章,通過反復閱讀、深入品味,讓學生體會文章中的精華和美感。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泛讀其他各類文章,讓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以《離騷》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精讀詩歌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深入品味其中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泛讀《九歌》《九章》和《天問》等其他楚辭作品,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楚辭的文化背景和藝術風格。
(二)強化“思”的訓練
“思”是“讀—思—言”教學模式的核心,只有通過深入思考,學生才能夠真正理解文本的意義,把握文本的主旨。因此,要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就要強化“思”的訓練。
1.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例如,在整本書閱讀《紅樓夢》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問題,如林黛玉在賈府中的生活是怎樣的?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感情糾葛是如何發展的?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深入理解《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和情感世界。
2.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必備的能力之一,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思維能力,學生才能夠準確地理解文本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我與地壇》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結構、段落和句子之間的關系等,讓學生逐步理解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思維方式。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判斷和歸納等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以《祝福》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情節發展、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情感態度等,讓學生逐步理解文本的意義和主旨。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拓展訓練,如比較祥林嫂與魯迅先生另一部作品中孔乙己的命運異同、探究祥林嫂的死因等,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注重“言”的實踐
“言”是“讀—思—言”教學模式的最終環節,也是學生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的重要步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言”的實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思考。因此,要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就要注重“言”的實踐。
1.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課堂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言環境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等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語言材料,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語言的魅力。
以《荷塘月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感受。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示荷塘、月色的圖片和視頻等材料,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文本所描述的情景和情感。
2.提供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
除了組織小組討論、課堂辯論等活動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演講、課本劇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寫作比賽、文學創作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作靈感。
以《變形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寫作比賽,讓學生以“海邊的卡夫卡”為題材寫作一篇小說或散文等文學作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創作靈感。
(四)提升教師素養及教學能力
在“讀—思—言”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還是學生的榜樣和朋友。因此,要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就要提升教師的素養和教學能力。
1.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教育的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也需要不斷更新,需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注重發掘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潛力。同時,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文素養,為學生帶來更加全面和豐富的學習體驗。
2.提升教學技能水平。
教學技能水平是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導入、講解、提問、組織、掌控等技能,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水平,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策略和方案。
以《邊城》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授課,如導入沈從文的音頻資料,讓學生了解文本背景和人物形象;講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等,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課堂辯論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等。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靈活運用,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理解深度。
總之,“讀—思—言”教學模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深化“讀”的層次、強化“思”的訓練、注重“言”的實踐以及提升教師素養及教學能力等優化策略的實施,可以更好地促進高中語文閱讀有效課堂的建設和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讀—思—言”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其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升高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該模式也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因此,“讀—思—言”教學模式值得推廣和應用。未來,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深入探討“讀—思—言”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機制,研究如何將“讀—思—言”教學模式應用于其他學科的教學中,以提高其他學科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