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如 陳志平
“言”與“意”是語文的兩個基本范疇。“言”即語言,在文言文教學中指“文言”這一言語形式。“意”即“心音”,在文言文教學中則表現為透過文言這一形式所表達的情感。“學習文言文,實質是體認他們的言志與載道。”[1]文言教學的基本規律是實現言意的轉換,即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文言的詞匯與語法系統,更要使學生體會文言所傳達的古人的思想與情意,將文言作品內化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因而,探究言意轉換的路徑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研讀文言文本,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強調內容的典范性,精選文質兼美的作品,重視對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視價值取向,突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論說類散文,入選了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為“修身正己”。相較于單元中的其他文章,《愛蓮說》并非直接道出旨意,而是通過對蓮的形象與品質的描寫表達作者潔身自好的高潔人格。文章層次清晰,語言凝練,篇幅短小,但意蘊雋永。《教師教學用書》在“素養提升”部分中指出,“要引導學生把握蓮的整體形象,然后借助豐富的聯想仔細尋味,這樣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才會鮮明生動起來”[3]。由于“初一學生的概括、提煉等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思考常囿于表面信息,對文章內涵不能深入理解”[4],未能很好地理解“蓮”的形象與“君子之志”的關聯,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言這種語言符號進行解碼,理解“言”所描繪的形象,對接文本“意”的內涵,實現閱讀過程中的言意轉換。
“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在文言上。”[5]文言教學要促進言意的轉換首先應該將“文言”這種相對遙遠的語言符號轉化為直觀、具體、客觀的物象。還需注意,學生閱讀文言能力的提升又離不開日常學習中對文言詞匯和語法的積累。文言當中的實詞承擔著主要的表意功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對其加以重點關注。而幫助學生理解和積累文言實詞的過程,正是將文言所代表的語言符號不斷解碼生成物象的過程。但學生的文言學習不能停留于“字字落實,句句翻譯”,而要在文言字詞句的理解中,使外部言語內化為個體的感知。《愛蓮說》中最突出的主體“蓮”是作者的所托之物,通過探究“蓮”的外在形象進而理解其內在的美好品質是學習本篇的重中之重。同時,“單元要求”指出“本單元重點學習略讀;略讀時可根據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確定閱讀重點”。基于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循著文本的言語形式,細致品讀“摹象”的語句,理解重點實詞的含義,感知作者所描述的“蓮”的獨特形象。
言意轉換的第一項學習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知蓮象,可包括以下三個訓練點。
一是略讀文章,圈點勾畫直接描寫“蓮”的形象的語句,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結合課文注釋理解重點實詞(見表1)的含義,并結合“染”“妖”“蔓”“枝”等實詞說一說自己想到了怎樣的畫面。

表1 描寫“蓮”形象的重點實詞梳理
課標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6]可見這一訓練點應由學生借助工具書完成。教師則可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由“言”生“象”。對于與現代漢語的意義差異不大的實詞,如“淤泥”“染”“漣”等,學生可以直接理解其直指義。對于“濯”“妖”“褻”等詞語,教師可以采用說文解字的方式,利用漢字構造激發學生的想象、聯想,加深印象。如“濯”字由三部分構成,意為“鳥在水里張開翅膀”,即“洗”的意思;“褻”由“衣”和“執”兩部分構成,合起來指“用手拉別人貼身的衣服”,意為“親近而不莊重”。
二是反復誦讀關鍵句,結合對重點實詞的理解描繪蓮象。在這一訓練點,教師要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將文本的言語與學生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邊讀邊畫,對作者所創造的“蓮”的形象進行還原,在品言歸義的過程中促進物象的生成。比如,讀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能想象出蓮不橫生藤蔓、筆直挺立在水中的視覺形象;讀到“香遠益清”,能想象出蓮散發淡淡的清香,并且香味四溢的嗅覺形象。對蓮的形象的想象和還原,還要能將蓮的形象碎片進行整合,即將蓮在水中的視覺形象、蓮散發清香的嗅覺形象、蓮生于淤泥但依然保持潔凈自然的特性,整合成蓮的整體形象。
三是師生合作探究,結合所理解的實詞含義與學生所描繪的蓮象歸納作者描寫蓮的角度。由于個體的知識、經驗存在差異,學生生成的蓮象會有所不同。教師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生成的物象是否體現出作者描繪蓮的角度,并在合作探究中引導學生對其修改、完善,重點突出蓮的生長環境、姿態、花莖、葉柄與香氣,感知蓮的形態、氣味和特性之美。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與“亭亭凈植”描寫蓮的形態之美,即通、直、凈;“香遠益清”描寫蓮的氣味之美,可以概括為香、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描寫蓮的特性之美,可以概括為潔身自好、純樸自然。
以上三個訓練點聚焦實詞,首先從語言所表現的內容出發,探究語言符號固有的意義。文言中的“言”是讀懂文言文的基礎,要想正確、深入地了解文本的意蘊,學生必須準確地理解文中重點實詞的含義,注重積累文言詞匯和語法形式。需注意,文言知識并不是文言學習的終點,教師在教學時應從文言知識這個語言基礎層面上升到語言所承載的內容——蓮的潔身自好與純樸自然,使學生在誦讀、想象以及師生共同歸納的過程中將蓮的形象還原出來,促使感知蓮象這一學習活動在品言歸義中逐步完成。
“在文學作品中,意象是以言達意的中介,只有抓住了意象,分析意象所包含的意義,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7]《愛蓮說》中的三種花象(菊花、牡丹、蓮花)蘊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與志趣、態度,這是教師難以直接言傳的內容。對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著力引導學生領會三種花象的隱喻,自主體悟作者借物象所表達的言外之意。“串聯花象”是指從文章的章法考究處入手,通過分析文章所運用的排比、襯托等表現手法,進一步分析作者愛蓮的原因,這也是學生由象悟意的突破口。七年級學生在整體感知文章第二部分時,能根據字面義總結出三種花分別代表花中隱士、富貴者及君子,但要建立“花之愛”與“人之志”的關聯還有一定難度。基于此,言意轉換的第二項學習活動要引導學生串聯花象,由象悟意。其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一:設置鋪墊問題,對比三種花象。教師可在第一項學習活動的基礎上拋出問題:“文章寫蓮為什么還要寫菊花和牡丹?”以此促使學生在梳理文章結構的過程中將三種花串聯起來,明確菊花和牡丹的襯托作用。
步驟二:構建先行知識,理解文章的言志功能。構建先行知識主要是通過詩詞為學生搭建理解的支架。首先,教師展示學生接觸過的關于菊花和牡丹的詩句,使學生初步領會“三種花象”所表達的隱喻意義。其次,教師結合陶淵明隱居田園,過著采菊東籬下的安逸生活,以及周敦頤開創宋明理學、復興儒家文化的人生經歷,總結出三種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義:菊花是出世的隱逸者,牡丹是俗世中的追求富貴者,蓮花則是入世卻不沾染塵俗的君子。學生依據對比、襯托的章法,理解文章言志的功能,從而建立起“花之愛”與“人之志”的鏈接。
步驟三:巧用沖突性問題,理解花象與人格的聯系。作者寫蓮,用菊花和牡丹進行襯托,突出自己的獨愛。作者如此愛蓮,為何只寫了蓮的生長環境、姿態、香氣,卻不寫蓮的其他價值呢?這一沖突性問題可引導學生回歸蓮的品質。作者寫蓮是為了寫它正直的品性,其所寫的蓮的特點——正直通達、潔身自好,也是君子所具備的美好品德。作者筆下的蓮就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而作者“獨愛蓮”實際是愛君子之德。通過蓮,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愿意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意像世人那樣追求功名富貴,而是想在塵世間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愛蓮說》以“說”這一文體來論說作者個人喜愛蓮花的原因。“蓮”是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君子的象征,也是引導學生進行言意轉換的關鍵點。在文言的言意轉換中,引領學生走進獨特的“象”,積累其常用的象征意義,能夠促進學生對文言文本的深入理解。因而,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補充梅、蘭、竹的隱喻意義,這更有助于學生的知識遷移與運用。
言意轉換不僅要發現文章言意交合的契合點,更要注意言意之間的循環互動,深入研究文本的寫作意圖以及作者如何據“意”生“言”,即“尋求作者如何運用意化的‘言’來編碼,把心中之‘意’訴諸文字”[8]。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講,文言作品首先是作者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和語境的影響下,基于自身經歷并在特定心境下創作的產物。這些情境與作者緊密相關,也就是作者之境。從學生感悟的角度來說,學生在閱讀、鑒賞文言作品時會有自身獨特的情境與氛圍,這一情境可能與作者的創作情境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這就要求教師在解讀文言作品時應創設情境,以使學生的閱讀情境與作者的創作情境相一致。此外,作者創作的文言作品一旦形成,就會轉化為脫離作者而存在的相對獨立的文本,這也是一種文本之境。言意轉換最終需要在三種情境的交融之中使學生理解作品的深層意蘊,實現言意共生。
首先,利用史實故事了解作者其人。孟子云:“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一方面,教師可介紹《宋史》中周敦頤的故事,引導學生建立作者與文本內涵的聯系。周敦頤面對渾濁的官場不消極避世,不隨波逐流,而是旗幟鮮明地做一個正直、高尚的君子,做一個廉潔、進取的好官。另一方面,教師可利用前人評價讓學生深入了解作者。如蒲宗孟所撰的《周敦頤墓碣銘》稱周氏“孤風遠操,寓懷于塵埃之外,常有高棲遐遁之意”;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9];蘇軾也曾感慨“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拋彭澤米,偶似西山夫”。學生可以在品讀作者的人生故事、分析他人對作者的評價當中體悟作者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拉近與作者的距離。
其次,引入寫作背景,了解作者所處之世,進入作者的創作之境。《愛蓮說》是周敦頤于熙寧元年任南康郡守時所寫的。“周敦頤倡導并踐行君子之品,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宋代理學的發展密切相關。他少年經歷較為坎坷,喜愛讀書,后因得到舅父龍圖閣學士鄭向的賞識和栽培而步入仕途。出仕期間,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10]他曾于府治東側開辟一塊40 余丈寬的蓮池。夏秋之交,蓮花盛開,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污濁,于是寫下《愛蓮說》。
最后,結合音樂、圖片、朗誦音頻等多媒體素材,營造“蓮”所呈現的美的形象畫面與意境氛圍。當學生的閱讀情境與作者的創作情境相結合,文本的意義就在學生的思維與感悟中得以建構和創造。“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11]。言意轉換最終還需要回歸到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上,即學生要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回歸現實生活。教師可結合當下的熱點素材和人物,引導學生表達其所體會到的君子之志。
綜上所述,文言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是言意轉換。言意轉換旨在引導學生在對文言實詞的理解中品言歸義;在文章的章法考究處探究物象,體悟作者的情意;最終回歸作者,在情境中感受言意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