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慶九(青海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
青海地處“地球第三極”,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提出青海“三個最大”(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三個更加重要”(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的重大論斷,進一步明確了青海在全國生態安全中的戰略地位。近年來,青海省檢察機關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青海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立足國家法律監督機關職能定位,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切實履行好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檢察責任。
青海省人民檢察院始終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檢察工作的優先方向,充實專門力量,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為在檢察工作中貫徹生態優先理念打好基礎。
深化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部署。青海省人民檢察院黨組多次專題研究生態環境檢察工作,制定《青海省人民檢察院關于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常態化服務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實施意見》,細化分工方案,明確工作責任,強化壓力傳導,切實將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決策部署轉化為服務打造生態“高地”的務實舉措。健全工作機制。青海省檢察院制發《關于貫徹中央18部委〈關于推動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圍繞落實《青海省“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中華水塔水生態保護規劃》,聚焦服務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守護長江黃河、服務國家公園示范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重點工作,出臺12項具體工作措施,持續加大生態環境領域檢察保護力度。加強法治宣傳。依托“青檢講堂”舉辦6期法律專題培訓,會同省生態環境廳、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等省直單位發布生態環境領域典型案例85件,省檢察院組建公益法治宣講團,并通過“法律八進”“兩微一端”等多種方式,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公益法治宣講,廣泛宣傳檢察機關服務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取得的成效,持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在各族群眾中入腦入心。
健全組織體系,加強工作力量。建立專門機構。由青海省三江源地區人民檢察院專門管轄省內跨區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致力當好“三江之源”守護人。提升專業化程度。省檢察院和西寧、海東、海西等市州檢察院,將由公益訴訟檢察部門承擔的行政檢察職能歸并至民事檢察部門,成立專門的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在玉樹、果洛、黃南等三江源地區基層檢察院成立辦理生態環境案件專業團隊,提升專業化辦案水平。加強人員配備。全省檢察機關先后調配34名業務骨干充實到辦案一線,并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適度傾斜。優化考核權重。省檢察院印發《青海省人民檢察院關于科學運用案件質量評價指標 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實施意見》,將辦理破壞生態環境刑事案件和公益訴訟案件數占辦案總量之比列為業務評價指標,動態調整各市州院和基層院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檢察案件質量主要評價指標,賦予生態環境檢察在檢察業務考核中更大權重,促進抓質量、抓落實、抓提升。
創新生態公益司法保護理念思路和方法手段,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巡回檢察,積極助推青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加力提效。
開展巡回檢察,解決“三跨”問題。針對發生在三江源等重點生態功能區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2022年2月,青海省人民檢察院制定實施意見,在三江源地區(“一片”)、環青海湖地區(“一圈”)、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一線”)三個區域,試點開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巡回檢察,探索以“屬地檢察+巡回檢察+專項治理”解決河湖跨流域、地域跨區劃、管理跨部門的“三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突出問題。一年多來,組織開展覆蓋“一片”“一圈”“一線”全域的巡回檢察8次,相關市州檢察機關開展轄區內巡回檢察95次,發現一批跨流域、跨地域公益損害案件線索,摸排案件線索377件,立案315件,督促挽回、復墾被非法占用的耕地4700畝,清理污染河道82公里,清理修復被污染土壤17萬畝,清除各類固體廢物4萬余噸,整治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201家,向污染企業索賠治理恢復費用1900萬元。部署開展野牦牛公益司法保護專項活動,辦理相關公益訴訟案件13件,與省直四家單位會簽《關于加強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工作銜接 強化野牦牛司法保護協作意見》,助力改善野牦牛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生存環境。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巡回檢察的創新探索受到多方關注和肯定,并在首屆“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和首屆“服務保障黃河國家戰略檢察論壇”上作了介紹。
加強工作創新,助推辦案質效。三江源地區檢察院委托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出具了全國首份《野牦牛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價值鑒定評估報告》,有效破解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價值評估難題,法院據此判決涉案人員繳納生態損害賠償金79萬余元。省檢察院在剛察縣設立公益訴訟檢察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基地,會同省農業農村廳完善青海湖裸鯉生態價值與增殖放流費用年度標準,由專業評估機構確定非法捕撈青海湖裸鯉的生態損害和增殖放流費用,共同構建年度動態評估長效機制,解決了“一案一鑒定”問題,破解鑒定費用高、周期長的辦案難題。六年來,共辦理非法捕撈青海湖裸鯉公益訴訟案件84件,收繳漁獲物15590公斤,追繳增殖放流費用262萬余元。青海省院與海北州院、剛察縣院三級檢察院協作聯動,建成國內首個普氏原羚生命保護通道,守護“高原精靈”更好繁衍生息。
加強內外協作,凝聚治理合力。一是強化省內檢察機關一體化履職。出臺服務國家公園建設實施意見,建立服務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湖國家公園三個“檢察一體化”協作圈,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提升服務國家公園建設實效。組織開展長江青海流域治污治岸治漁、助力推動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等7項專項活動。沿黃河八個市州檢察院建立黃河上游青海段跨區域檢察協作機制。果洛州、玉樹州檢察院通過一體化辦案,督促水務、生態環境等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完善放生放流制度機制,有效治理三江源水域外來魚種放生亂象致水生態環境遭破壞問題。二是加強與有關執法部門協調配合。省檢察院會同海南州政府、海北州政府和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構建青海湖生態保護府檢協作機制,會同省直7個部門建立“中華水塔”守護人+公共利益代表工作機制,與省直23個部門建立行政執法與公益訴訟檢察協作機制。與省河長制湖長制辦公室建立“河湖長+檢察長”機制,與省水利廳聯合部署開展黃河青海流域水資源保護專項行動,共同保護黃河上游青海段水資源和濕地資源。尖扎縣檢察院與當地水利部門聯動,針對某專業合作社在黃河干流河道西岸非法占地45畝建設溫室大棚的違法行為,制發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多部門履行監管職責,拆除違法建設的溫室大棚,排除黃河干流河道行洪安全隱患。三是積極開展省際檢察機關業務協作。會同西北其他四省(區)、內蒙古和兵團檢察院加強區域協作,致力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與西藏、云南等省區檢察院建立青藏高原生態公益司法保護協作機制,與兄弟省(區、市)檢察院加強長江、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青甘蒙三省(區)檢察機關合力推進黑河流域生態環境檢察協作,青甘兩地檢察機關建立祁連山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機制,鄰省檢察機關就跨流域、跨地域生態環境保護開展業務協作漸成常態。
全省檢察機關緊緊圍繞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堅持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同向發力、一體履職,積極助推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打擊刑事犯罪,增強震懾效果。2018年以來,依法從快從嚴打擊破壞環境資源類犯罪,與省公安廳、省自然資源廳等單位會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辦法,會同省生態環境廳等單位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開展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立案監督專項活動,全省檢察機關共批捕污染環境、濫伐林木、非法捕撈等犯罪216人,起訴645人。
強化公益保護,守好三江之源。加大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辦案力度,共辦理該領域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4020件,辦案數量從2018年的216件逐年遞增至2022年的1140件。5件案件入選全國典型案例。通過辦案,督促修復被毀損的林地12030畝,督促挽回、復墾被非法改變用途和占用的耕地、草原13450畝,督促治理恢復被污染水源地160處,督促關停和整治違法養殖場478家。三江源地區檢察院受理破壞生態環境資源刑事案件86件163人,移送審查起訴案件83件158人,立案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22件,辦理2起非法獵捕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野牦牛牛犢共20頭、經濟價值1000萬元的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涉案青海湖裸鯉重達376.45公斤的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以及涉案價值5億元的某公司非法采礦案等,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接受代表監督,推動銜接轉化。邀請內蒙古、廣西、安徽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認真辦理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三江源地區人獸沖突治理、草原牧區流浪犬治理等意見建議,辦理相關公益訴訟案件320件。針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加強三江源地區人獸沖突治理的意見建議,省檢察院與省公安廳、省林草局等單位建立強化人與野生動物沖突應對行政執法與公益訴訟檢察協作機制,辦理此類案件60件。省林長辦將班瑪縣檢察院向縣林草局發送的人獸沖突治理檢察建議向全省通報,出臺治理“熊出沒”問題工作措施,督促加強全省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下一步,青海省檢察機關將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進一步發揮檢察機關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職能作用,以高質效檢察履職守護好大美青海的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