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民(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法治合作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根本遵循,深刻把握共建“一帶一路”與法治的緊密關系,系統總結10年來我國在“一帶一路”法治合作領域的重要實踐,推進法治合作走深走實,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法者,治之端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需要法治進行保障。”“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與世界實現開放共贏的頂層設計,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必然與法治相伴,既引領法治發展,又以法治為后盾。
“一帶一路”倡議與法治精神高度契合。“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恪守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原則,推動各方平等對話、妥處分歧、共享成果,不附帶任何政治或經濟條件,不從所謂“實力地位”強加于人,彰顯《聯合國憲章》確立的主權平等、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不干涉內政等重要原則,符合國際法治的精神和要求。同時,“一帶一路”堅持高質量、高標準合作方向,倡導對接國際先進規則標準,推進規則標準“軟聯通”,為務實合作構建穩定、公正、透明、非歧視的制度和規則框架,促進國際規則增量變革,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國際法治。
法治合作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提供支撐保障。“一帶一路”共建國囊括不同文明和不同法系,國家間交往、企業間合作,需要一套共通的語言和規則來保駕護航,這就要求以法治精神為指導。對國家而言,法治合作將推動各國在法治領域溝通對話,加強自身法治能力建設,完善本國法律制度,為共建“一帶一路”營造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對企業而言,法治合作提升了共建國法治保障水平,有利于企業獲得更多優質法律服務,健全管理制度,運用各類爭端解決機制化解糾紛,有效降低海外運營的法律風險,保障項目順利落地推進。
十年櫛風沐雨,描繪壯麗畫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我國重視將法治建設與“一帶一路”緊密結合,積極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推動“一帶一路”法治合作破題開篇、成勢見效,取得重要成果。
(一)持續完善合作規則框架,推動雙多邊條約網絡初具規模。不斷拓展合作網絡,與遍布五大洲的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織密織緊雙邊條約體系,與共建國商簽和更新經貿、投資、稅收、交通、海關、金融、科技、知識產權、文化旅游、司法協助等領域的條約及合作文件。積極參與區域經貿協議,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實施海關程序、貿易便利化等高標準條款,助力消除區域內貿易障礙,促進區域貿易發展。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穩步推動制度型開放,為共建“一帶一路”創造更多制度紅利。
(二)有序推進規則標準銜接,不斷釋放互聯互通積極效應。加強與共建國在財政、稅收、交通等領域法律規則協調性,在會計準則、稅收征管、審計監管等領域建立交流合作機制,同29國共同核準《“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發布《“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等指導性文件,推動共建國在相關領域形成統一規則體系;利用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平臺討論鐵路運單相關問題,推動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國際鐵路運輸規則。推進標準化合作,不斷拓展與共建國標準對接,簽署100余份標準化合作文件,覆蓋航空、建材、油氣管道、物流等多個行業,持續加強規則標準協同效應。
(三)積極搭建法治交流平臺,有力促進法治文明互學互鑒。舉辦“一帶一路”法治合作國際論壇,近400名共建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出席。發布《“一帶一路”法治合作國際論壇共同主席聲明》,凝聚法治合作共識,勾勒法治合作路線圖。舉辦兩期“一帶一路”法治合作研修項目,邀請30余國法律官員參加,宣介我國外交政策和國際法治理念,深化各國對法治合作的理解與認同。舉辦中國法治國際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廉潔絲綢之路分論壇、亞洲—非洲法律協商組織年會、“發展中國家與國際法”論壇等國際法律活動,宣介“一帶一路”法治合作理念與實踐,強化共建國法治互學互鑒,有力提升我國與共建國法治交流與合作水平。
(四)加快建設涉外爭端解決機制,強化糾紛解決司法服務和保障。出臺《關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提出公正、高效、便利解決“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產生的跨境商事糾紛。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和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等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推動建設訴訟與仲裁、調解有機銜接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共建國當事人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深化爭端解決領域國際合作,推動設立亞洲—非洲法律協商組織香港區域仲裁中心,在上海、北京、深圳成立中非聯合仲裁中心,并建立“‘一帶一路’仲裁機構北京聯合宣言合作機制”,40多家境內外仲裁機構共同探討完善“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
(五)持續加強對企業法律服務,提升企業國際化運營水平。推進企業合規建設,印發企業加強風險防范的指導意見和合規指南等。加快法治人才“走出去”,我國律師事務所在25個共建國和地區設立近百家分支機構,積極為我國企業提供投資、稅務、勞工、知識產權等領域法律服務。加強法律信息供給,建設完善“中國條約數據庫”,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和個人查詢條約信息提供便利;上線“企業跨境貿易投資法律綜合支援平臺”,為企業提供法律查明、案例檢索、風險預警、交流培訓“一站式”法律服務。加強法治研究,組織編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風險防范國別指引》等叢書,結合典型案例,向企業提示境外經營法律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走向世界,以負責任大國參與國際事務,必須善于運用法治。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強調“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提出“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發揮法治的重要作用,推動“一帶一路”法治合作走深走實,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一)繼續完善“一帶一路”法治保障體系。繼續與共建國商簽和更新貿易投資等雙邊條約,繼續推動加入CPTPP和DEPA進程,構建適應“一帶一路”發展需求的條約保障網絡。健全訴訟、仲裁、調解有機銜接的“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服務網絡,妥善化解糾紛,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一帶一路”法律領域信息共享和大數據服務平臺,更新完善“中國條約數據庫”,為合作提供更好法律咨詢服務。
(二)加強“一帶一路”規則聯通與協調對接。繼續推進規則標準“軟聯通”,進一步破解政策、標準、規則、制度瓶頸,不斷暢通貿易和投資合作渠道。推動自貿試驗區對接國際高標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拉緊“一帶一路”合作伙伴規則紐帶和經濟聯系。用好主場外交平臺,推動與共建國研究制定“一帶一路”國際標準和示范法,助力沿線國家經貿規則協同發展。
(三)深化“一帶一路”法治交流與國際合作。繼續支持與共建國政府、國際組織、私營部門、學術界等開展法治交流,分享良好做法和最佳實踐,推動形成“一帶一路”法治合作“朋友圈”。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法治合作研修項目等平臺和交流機制,加強法治交流與能力建設,助力共建國培養高素質國際法律人才,將“一帶一路”打造為法治合作與法治互鑒之路。加強共建國司法執法合作,推進反腐敗國際合作,共同打擊跨國犯罪,維護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當事方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