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進(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教授)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互利共贏,依靠共建國家之間既有的雙邊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不斷搭建新的合作框架,重點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有力地推動了共建國家間的經貿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在這個過程中,“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的整合、構建、優化、完善和運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是一個龐雜的體系,從內容上看,它包括貿易規則、投資規則、知識產權規則、金融規則、稅收規則和爭端解決規則等。從形式上看,它既有以條約形式出現且對共建國家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國際協定,也有以備忘錄或類似文書形式出現的、雖適用于有關共建國家但不具有法律意義上拘束力的文件。從規則形成機制上看,既有共建國家通過雙邊機制建立的規則,又有通過國際上的多邊機制建立的規則。因此,創新與完善“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輕而易舉、一蹴而就,必須依靠所有共建國家團結合作、齊心協力,共商共建、久久為功。
下面,筆者就創新與完善“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的路徑談談自己的想法。
第一,要充分認識到“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整合、構建、優化、完善和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現有國際經貿規則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并呈碎片化狀態,WTO多邊貿易規則改革舉步維艱,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的主動權爭奪激烈,供應鏈重置與價值鏈競爭扭曲著相關規則及其運行,數字貿易等新領域的規則付之闕如,債務可持續性保障機制不足,國家安全和國際公共衛生安全凌駕于國際經貿規則的形成和實施,美西方國家針對“特定國家”設立歧視性規則,等等。要推動創新與完善“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必須針對這些問題和障礙,對癥下藥,找到解決之道。
第二,創新與完善“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要綜合施策、聯動發力。鑒于“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是一個龐雜的體系,事關諸多共建國家,涉及許多經貿領域,牽涉多種多樣的機制和平臺,因此,創新與完善“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既要堅持對現有機制和規則的守正,又要推進在現有機制和規則基礎上的創新;既要強化共建國家間的雙邊機制,又要積極拓展更多國家參與的多邊機制;既要重視國際條約的作用,又要注意發揮國際慣例的作用;既要依靠利用具有法律效力的“硬法”,又要善用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能靈活設置合適規則的政策性文件這類“軟法”;既要優化傳統的貿易規則,又要強化投資、知識產權、金融、稅收等經貿領域的規則;既要在貿易、投資、知識產權、金融、稅收等領域建立實體權利義務規則,又要注意構建預防和解決相關糾紛的協商、調解、仲裁和訴訟等程序規則。
第三,強化涉外法治建設,協調推進國內涉外經貿法律法規與“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的創新與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這一重要思想旨在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旨在加快建設涉外法治體系,形成系統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提升涉外執法司法效能和提高涉外法律服務水平;旨在強化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有效應對挑戰、防范風險,綜合利用立法、執法、司法等手段開展對外斗爭;旨在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旨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顯然,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導者,應先立足于自身國內經貿法治建設,特別是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貿港的法治建設,以制度性開放和創新的成績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經貿法治建設。推動創新與完善“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既不能脫離我國改革開放實際,也不能將國際經貿規則與國內涉外經貿法律法規割裂開來,而是要將兩者有機銜接起來。一方面,在國內要加快建設涉外法治體系,特別是健全完善涉外經貿法律法規體系,在建設法治中國進程中,注意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統籌、國內法治和國際法治的協調,借鑒國外法治、國際法治,特別是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和運行的有益經驗,加大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則要在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之核心地位的基礎上,堅決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與國際法治環境,同時通過強化法治思維和方式參與國際投資貿易和全球經濟治理,以良好的國內法治建設助推國際法治,為國際法治與全球治理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第四,繼續升級或重新商簽雙邊投資協定、自貿協定和稅收協定。現有雙邊投資協定對“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海外投資權益保護明顯不足。我國大量簽訂雙邊投資協定的時期為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當時我國作為資本輸入國以吸引外資為主,所締結的雙邊投資協定的內容相對保守,對投資者提供的保護程度較低,且未包含市場準入等規則。這與中國目前的雙向投資大國地位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更多作為資本輸出國的實際要求不相適應,因此,我國應考慮系統性的解決方法,適時啟動雙邊投資條約的升級或重簽談判。同時,在我國加入RCEP并開始實施后,應該積極考慮加入CPTPP,倡議開啟上海合作組織自貿協定談判。另外,現有雙邊稅收協定也不利于充分調動海外投資者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性,宜通過升級或重新商簽稅收協定,進一步完善稅收抵免和稅收饒讓條款,完善資本弱化和價格轉移條款。
第五,堅持包容性可持續發展原則,創新發展新領域的“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一是引入綠色發展理念,將環境治理與國際貿易投資結合起來,在相關自由貿易協定中加入環境保護條款,推動構建能夠解決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的“一帶一路”國際經貿發展規則和機制,進一步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二是制定國際公共衛生安全規則,建立疫苗知識產權豁免制度,促進疫苗聯合研發和技術交流,鼓勵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相關技術;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疫苗的權利,以可負擔的價格出口疫苗,確保疫苗對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確保疫苗和相關藥品跨境運輸暢通,鼓勵區域和多邊開發銀行為發展中國家采購和生產疫苗提供更多優惠融資。三是建立數字貿易規則,即推動構建符合“一帶一路”建設實際情況,又能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的數字貿易規則,在相關自由貿易協定中加入數字貿易條款,用以規制電子商務、數字市場、數據財產權、數據跨境流動,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數字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確認數字產品非歧視性待遇等。
綜上所述,創新與完善“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的路徑是多種多樣的,“一帶一路”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的構建必須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為指導,以實踐為導向,以引導合作、促進交往、規范行動、解決分歧為基本目的和方向,以構建包容復合型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為目標。在創新與完善的過程中,不僅要推動現有不同規則和機制之間的相互包容,特別是在不同規則和機制之間搭建溝通和銜接的平臺,防止不同規則和機制之間彼此沖撞,而且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促進新老規則之間的協調和相互適應,推動建立區域自貿協定,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深度合作創造條件,最終構筑面向亞歐乃至全球的更加公正合理、開放包容、高效便利的國際經貿規則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