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北京市大興區第一中學附屬幼兒園
體育活動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幼兒園實踐中依然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等問題。為此,北京市大興區第一中學附屬幼兒園以聚焦幼兒體能發展為目標,以游戲為促進體能發展的載體,讓幼兒在享受運動游戲之趣的同時,獲得體能的鍛煉與發展。
積累經驗,創設區域。在開展“享趣”運動區域游戲、促幼兒體能發展的實踐研究時,我們認為活動的方式方法應由幼兒決定,便嘗試轉變思路,突顯“自主”的意義。
首先,幼兒以“主人翁”身份參與活動設計。以往,我們的戶外活動大多以教師為主導,想要打破這種現狀,就要從傾聽幼兒的表達開始。幼兒的表達與創意需要原有經驗的支持,為避免幼兒表達游戲愿望時出現不符合科學教育理念的想象,我們為幼兒播放了很多戶外游戲視頻,讓他們對戶外游戲產生更多認知。幼兒的奇思妙想給我們提供了新思路,我們決定以“趣玩”為出發點,設計更加貼近幼兒需求的體育游戲。其次,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活動設計。通過教研活動,我們讓教師了解自主游戲對幼兒發展的意義,再運用思維導圖鼓勵教師表達對“享趣”運動區域游戲的創設想法。
規劃場地,準備材料。幼兒戶外自主游戲既需要物質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又需要教師、家長、幼兒共同營造的良好游戲氛圍。我們將幼兒和家長納入創設人員,場地的設置、材料的投放由教師和他們共同計劃、討論并確定。
首先,出示幼兒園鳥瞰圖,讓幼兒初步了解戶外整體場地設置。其次,教師帶領幼兒實地考察,隨后分小組在鳥瞰圖上進行標記。再次,幼兒闡述本小組對戶外游戲區域劃分的思考。這是幼兒表達觀點的環節,有助于他們切身感受自己是游戲的主人。最后,教師在幼兒表達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規劃圖,以尊重幼兒的游戲意愿為原則,對“享趣”運動游戲區域進行整體規劃,并確定了21個游戲內容。
體驗游戲,了解區域。運動區域游戲初具雛形后,以“體驗”為主題的游戲活動開始了。首先,我們以班級為單位,將每班幼兒分為兩組,讓他們分別去不同的區域體驗游戲。其間,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顧區域創設過程中的想法,幫助幼兒了解區域游戲材料。其次,以年級為單位,嘗試開展混班戶外游戲區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表現調整游戲的時間和材料,提高幼兒積極開展游戲的興趣。
常規培養,強調安全。我們通過共研制定規則、班級講解要求、進區體驗玩法、游戲過程強化四個步驟,加強戶外自主區域的常規培養,保障幼兒的安全。幼兒有了體驗游戲的經歷,便能從“游戲者”角度出發發現問題。例如:人太多了應排隊,玩沙區時不能揚沙,不能從游戲區之間穿過去等。幼兒的表達其實就是常規,教師只要將其提煉總結,就可以形成各個游戲區域的具體規則。
觀摩指導,提升質量。區域游戲的指導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方法,需要隨機應變。我園教師大多年輕、有活力,可以與幼兒一同游戲,但缺乏觀察及深度分析幼兒游戲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初期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是“用眼看、用心想”,不能盲目指導。隨著運動區域游戲的開展,教師的兒童觀在不斷深化,我們將要求調整為“用心看,巧指導”,盡可能尊重幼兒的需要,讓游戲的“自然”和教育的“應然”在教師的動態引領中保持平衡。
突顯趣味,發展體能。“動即快樂”的游戲體驗可以讓幼兒擁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我們打破班級、年級界限開展運動區域游戲,使幼兒自由自在地玩耍。與此同時,我們在量的基礎上,圍繞游戲的“質”展開探索。例如:我們與幼兒研討開展“斯巴達小勇士”“平衡大撞錘”等游戲,讓他們在游戲中感受運動的樂趣,增強體能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