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艷
(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013 年,新華網發布《盤點2013 十大“反轉劇”:有圖未必有真相》的消息,吸引了受眾的目光,反轉新聞一躍進入公眾視野,這標志著“反轉新聞”概念的首次提出[1]。自此之后,各權威媒體都要盤點每年極具影響力的反轉新聞。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滲透,受眾的資訊接收已從單一的傳播途徑轉變為多向便捷的新聞傳播途徑,多元化的新聞制作平臺和獲取信息的途徑使互聯網越來越成為新聞信息交流和交換的樞紐。在一個由注意力經濟主導的媒體生態系統中,媒體必須盡快抓住受眾的注意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搶占新聞事件的第一報道權往往意味著迅速搶占流量和發言權。然而,現在很多媒體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忽視了對報道的核實和把關,在真實性和準確性上出現了很大偏差,造成了很多報道的失實,這也是造成越來越多的熱門社會事件出現反轉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實性是新聞存在并產生影響的決定性因素,并成為新聞報道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所有新聞媒體共同倡導并奉行的基本原則。中國目前正處于復雜的社會轉型期,許多思想都會在媒體上積極傳播,各種聲音也能夠在媒體上不斷發出,而新聞失實、新聞反轉的頻率卻在急劇增加,每一次“新聞反轉”都是對輿論生態和公信力的破壞。這種現象造成的輿論波動,無疑會對媒體的公信力以及社會健康心態的形成產生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媒體搶新聞,輿論評是非,本身無錯,但前提是要以事實為依據,做到客觀公正這也是新聞媒體人的職業道德底線。通過媒體的行為選擇來探究反轉新聞的發生機制,以尋求有效的對癥之舉,對提升媒體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性與公眾媒介素養、維護社會信任體系及經濟平穩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社交媒體時代下,傳播主體由原先的記者、編輯、編審、總編等變成社交媒體小編、受眾、新聞小編等共同參與,廣大受眾也開始分享和使用網絡資源。傳播主體的多樣化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傳播壟斷格局,提供了開放的表達渠道。網絡媒介技術發達,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只需一個賬號,即可發布所要發布的消息,傳播的門檻大為降低。同時,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使信息的傳播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多樣化。媒介的整合給受眾更多的自由、更加獨特的話語空間。他們能夠利用開放媒介平臺,獲得所需信息,并就事件發表看法。此外,新技術給人們帶來便利時也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如信息超載、“信息繭房”等。由于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程度、社會背景和生活背景有差異,尤其認知程度參差不齊,大多缺乏正規的新聞專業訓練,因此難免有選擇地闡述新聞真相,并不時地添加其個人主觀的觀點與思想,進而使使用者在解讀新聞時極易被這些傳播主體所左右,追隨這些意見領袖們的喜怒哀樂去觀察新聞事件。更有甚者,追逐即時之利,從商業化、娛樂化視角操縱民意之聲,導致大量失實、庸俗的資訊,涉及新聞事件傳播主體眾多,其中不乏權威機構、企業組織、大眾媒體和個人。
從2013 年新華網盤點年度十大新聞反轉現象起,新聞反轉現象基本大多集中在社會新聞領域。人們往往通過快餐式的方式獲取信息,在面對海量的信息時,受眾的注意力往往更易關注一些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新聞,更加愿意關注某些話題性很強的社會事件。反轉新聞的本質特征在于其社會話題性,而發生反轉的通常是話題性很高的社會新聞,所涉及到的通常是那些突出社會矛盾、能快速吸引受眾興趣與注意的社會話題。反轉新聞常常引發廣泛的討論和爭議。它們可能涉及敏感話題、挑戰傳統觀點或引起社會矛盾。這種爭議性促使受眾積極參與討論,擴大了新聞事件的影響范圍。社會矛盾都無法避免,但淡化和緩和矛盾應是一個有操守的新聞媒體應該做的。在這個注意力經濟時代,獲得注意就是獲得流量,所以多數媒體對新聞事件的甄別與報道中,會竭力迎合受眾的情感需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眼球,這樣的新聞事件,即使本身不具有太大的社會意義,但具有強烈的社會話題性就會有更大的討論熱度。
在新社交媒體時代下,智能手機和其他智能化電子產品也在持續更新迭代中,隨著5G 移動互聯網的高速覆蓋,人們對資訊的渴求以及對熱點的追求日益強烈,信息碎片化,新聞的時效性在手機上得以實現。這一切都讓傳統媒體在移動媒體時代面臨著巨大挑戰。與以往傳統媒體相比較,現在“兩微一端一抖” 能夠及時且充分地滿足了人們對于不同信息的需求。隨著傳播主體和受眾主體在位置上的轉變,新聞的傳播形態也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由新聞傳播者的一級送達轉變成多級送達,實現了由單向線性向雙向性傳播模式的轉變[2]。其中,搜索引擎的使用和評論區的留言交流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當前,以微博、微信、抖音為首的三駕馬車,充當著輿情傳播的主力軍。過去,傳統的媒體渠道是單向的傳播,缺乏即時性、互動性,只能通過寫信給編輯、撥打熱線電話等方式進行信息反饋,而現在“兩微一端一抖”的傳播渠道,通過4G、5G 網絡可以提供新鮮的新聞和熱點,可以為受眾及時傳遞熱點。并且具有一定的互動性,允許用戶自由閱讀、喜歡、評論、轉發,也可以對新聞表達興趣和發布獨特的觀點,實現實時互動,形成裂變式傳播,使得反轉新聞的傳播變得更為持續,從而提升了其在公眾中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反轉新聞可能在社交媒體上變成熱門話題,并持續引發受眾的關注和辯論,給新聞輿論的發酵提供了溫床。
新聞需要體現出真實、綜合、客觀的專業性,在整個新聞生產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性滲透其中。隨著新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更加便捷,新聞的時效性也越來越強。然而,一些新聞工作者達不到這些標準,即新聞是未經查證而報道的、引證片面新聞來源、傾向于新聞事實的描寫,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在于記者專業素質不高和媒介生態環境不佳等。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新聞制作“快餐式”,為了適應目前“快餐閱讀”,媒體要迅速接受信息源、生產傳播加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媒介不斷涌現出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多樣。媒體技術多樣化,使得受眾成了新聞生產者和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在互聯網時代下,人們通過手機等設備獲取大量新聞和資訊,并且利用互聯網實現與其他用戶之間的互動。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人們獲取信息不再依賴于報紙和電視等媒介,而是通過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獲取新聞?,F在工作休閑娛樂占了受眾大量時間,受眾閱讀呈現碎片化,再加上移動媒體使用率提高,讓受眾隨時隨地都能收看新聞,新聞媒體迎合受眾需求,也衍生出新聞碎片化生產。所以很多新聞都追求時效性,導致新聞時間空間不固定以及新聞深度的缺失。新聞追求的是新聞價值,在新聞報道中,真實性是首要原則,但媒體為博關注,“時間即生命”儼然成為媒體們的口頭禪,媒體競爭愈演愈烈,如帶敏感字眼或合乎受眾口味的消息,有可能會變成爆款,頓時在網絡上熱傳,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眼球效果極好?;ヂ摼W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是“沒有執照的電視臺”已經變成現實,傳統媒體人不得不面對新的挑戰。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媒體應該與所有自媒體,乃至個人搶新聞,為確保新聞首發,媒體通常剛接觸到新聞時,并不急于驗證新聞的各個元素,確保其真實性,而是馬上寫稿發文章,欲第一時間吸引受眾的關注。
邁克爾·卜格佳曾言:“客觀性即看到原本的世界,而不是你希望看到的世界?!笨陀^性一般被視為規范性的概念,這是新聞業應追求的理想目標。進而可將上述目標劃分為若干部分,這就暗含了記者們在采訪中所秉持的態度、所采用的手法及故事自身的特色??陀^性也因此成為新聞從業者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與相關性,是新聞業最為重要的概念,即記者要實話實說。從新聞的客觀性來看,新聞記者持有新聞客觀性原則,要求在寫新聞、編輯過程中將事實與觀點(包括價值判斷)相分離,用超脫情感來表達中性詞匯、觀點,力求公平、均衡,向有關方面提供答辯機會。新聞工作者在傳播新聞內容時,應該注重客觀性和平衡性。盡量避免個人偏見和立場的介入,以客觀中立的態度報道新聞。同時,應該盡量收集各方觀點,呈現多元化的聲音,以保持報道的平衡性。通常有很多詞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主觀意識,而新聞的客觀性原則要求新聞生產者必須要用客觀的觀點來闡述或者陳述新聞事實,這樣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例如,陜西省榆林市2017 年發生一起產婦跳樓案件,媒體用“冷血無情”這一蘊含濃烈個人感情的詞語來描述當事人的丈夫,新聞媒體作為把關人直接就事件本身發表主觀意見,從而直接引導用戶或觀眾以有色眼鏡看產婦的丈夫,為事件本身定下批判導向。
反轉新聞的報道是一個不斷接近事實真相的過程。反轉新聞是新聞真相的一種過程化呈現,是探求真相的一種方式[3]。信息傳播“碎片化”現象是反轉新聞頻頻出現的一個原因,但恰恰是一點點“碎片”在不停地拼接,才能讓現實浮現。在全新的媒體環境中,媒體對于新聞熱點的追求日益強烈,許多新聞從業者不出家門,便能輕松得到新聞線索,并且敏銳地發現什么是公眾關心的新聞熱點。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記者也開始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并將其作為報道內容來加以挖掘。但是當報道此事的時候,卻很少有記者對新聞線索進行核實,毫無疑問,這提高了反轉新聞的幾率?!禭X 時報》為求熱度,記者只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的幾張照片就報道“病媛”,不親自實地調查,不采訪當事人就隨意寫出新聞,對當事人造成不可逆的輿論傷害。媒體捕捉新聞線索,一定要持嚴謹謹慎的態度,認真篩選,不應盲目輕信網民的評論、爆料。網絡謠言是網民通過互聯網傳播信息而引發社會關注或引起輿論爭議的一種言論形式,如一定要采用網友的提示,媒體需要有一個嚴密的審查流程,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保證消息的真實性。市場競爭環境愈加激烈,自媒體得到了迅猛發展,各種新聞媒體為占領一定的市場份額就有可能以損害新聞真實性為代價,一味地追求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時效性。這在當前社會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并對新聞行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導致新聞失實,引發輿論危機。面對頻頻出現的反轉新聞,就需要重塑媒體責任、強化新聞審查、構建不良信息處置系統如獎懲制度等,根據新聞失實程度和負面影響予以懲處。
新聞工作者應該對發生過的事實進行如實,客觀的報道。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意愿代替客觀事實,更不要去刻意地迎合受眾的心理需求。記者、編輯都應忠實于受眾,為受眾帶去真實報道,而不能是通過創意成功地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媒體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品格,不能被利益左右,也不要被金錢誘惑,更不能被權力操控。唯有如此,受眾才能對媒體產生信任感,不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在當今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報道都離不開新聞職業道德規范,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必須堅守職業道德,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和松懈。假如媒體沒有恪守職業倫理道德,屢屢沖破底線,那么后果會相當慘重。在當下的社會中,一些人對新聞行業職業道德有誤解,認為新聞工作者是為賺錢而生,所以不注重職業道德建設,甚至不惜違背道德準則來追求金錢利益。新聞工作者要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不以個人好惡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職業道德,新聞工作者應該全身心地投身于新聞事業,服務人民、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
在數字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具有碎片化、多元化、社會化的特點,反轉新聞的常態化為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敲響了警鐘。綜觀反轉新聞輿論表達,受眾對媒體信任度下降,降低媒體的公信力。當媒體已經不是受眾接受信息的唯一途徑,媒體也許該感到些許的危機。媒體作為社會信息最重要的提供者,給社會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社會變遷,媒介亦隨之變遷。對于反轉新聞的思考,也是對于當下新聞媒體人職業道德素養的反思,新聞自律是消除新聞失實現象的有效手段,新聞從業人員應加強自身修養,不要被經濟利益所誘惑,時刻將新聞工作者的任務與職責放在第一位。新聞職業道德是媒體自律的核心。新聞從業人員要以道德準則、職業規范來要求新聞工作,約束新聞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聞媒體成為社會誠信的典范,真正起到維護社會風氣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