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亦慧
(景德鎮市融媒體中心,江西 景德鎮 333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傳統媒體不斷實現融合,對主持人的能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主持人除了要掌握傳統的政策理論知識外,還必須具備更加專業化、創新化和全面化的能力素質和業務素養。因此,在傳統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持人要想不被淘汰,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首先必須要找準自身定位。在此基礎上根據新媒體時代的節目形態和流量需求變化,努力實現創新發展。
媒體融合,簡而言之就是要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合二為一,進而確保整合各自的優勢并充分發揮出來。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融合的范圍和內容更加豐富,新媒體時代下的媒體融合,主要是指利用各種網絡技術和數字化手段,將包括傳統媒體在內的各種媒介充分整合起來,以實現同一內容的多渠道、立體化傳播,實現不同媒介的資源共享與傳遞[1]。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時代的媒體融合,并不是簡單地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物理整合,而是要在理念、技術、內容等方面全方位融合。不僅要融合不同媒介的傳播內容和優勢資源,而且還要整合不同媒介的組織結構、人員分配等,以確保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媒體發展大勢。
1.媒體的貼近性、信息互動性增強
在新媒體時代,人人皆可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處于網絡世界的用戶,能夠利用各種新媒體手段,不斷地參與新聞采集制作、傳播分發,使得新聞更加貼近受眾生活,更能引起受眾共鳴。同時,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也增強了互動性,用戶能夠對某個信息或某條新聞發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有效互動。新媒體使信息變得碎片化、個性化,也使得媒體行業可以更好地收集不同的信息,去了解受眾的觀點和喜好。新媒體還可以根據不同受眾的行為習慣,個性化定制符合受眾興趣的信息,讓受眾獲得更強的滿足感。新媒體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同地域的兩個人可以利用新媒體及時溝通,針對同一個熱點話題進行討論,進而發表自己的個人見解,提出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另外,新媒體還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如針對某一話題或某項活動進行點贊、投票等,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代入感,同時也賦予了用戶的信息選擇權。可以說,在媒體融合時代,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播領域變得大眾化,媒體渠道變得平臺化,資訊、服務、娛樂都能在一個平臺上呈現,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更加精準。
2.拓展整合受眾,促進行業發展
在媒體融合時代,傳統媒體已經跟不上新媒體的發展和傳播速度,尤其不符合當代年輕人的信息接收習慣。據了解,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大多為60 歲以上人群,而新媒體的受眾群體則是年輕的一代。而隨著媒體融合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受眾就能得到有效整合,60 歲以上的傳統媒體受眾群體也能利用各種信息設備接收到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年輕人同樣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獲取傳統媒體的信息資源[2]。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受眾整合,不僅節約了傳播資源,而且促進了媒體行業的共同發展。另外,借助媒體融合,傳統媒體還能夠與新媒體實現互補,如新媒體可以學習借鑒傳統媒體的專業化和規范化優勢,而傳統媒體則能夠獲取新媒體的創新創意和平臺流量。可以說,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能夠實現多渠道、多元化傳播,將自己原本的受眾進行遷移,實現受眾的整合和規模的擴大。
3.構建融媒體傳播平臺,創新主流意識傳播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已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專業機構和政府部門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獲得更多流量和受眾的關注。例如,開設官方賬號發布政務信息,能夠讓專業機構和政府部門進行更精準、更有效的信息傳播,也能及時與受眾進行溝通。如今,許多時政內容都是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并且能夠得到及時的信息反饋。例如,兩會期間,借助新媒體平臺和5G 技術,能夠對會議進行全程直播報道,不僅能夠向受眾展示文字和圖片,而且還能傳播音頻和視頻,報道內容更廣、受眾群體更多、傳播效果更好。可以說,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充分整合,能夠更好地利用各類平臺和渠道傳播主流意識,推動國家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傳播形態已顯落后,傳播不僅變成了雙向甚至是多向,并且與受眾的互動交流更加頻繁和多樣化。因此,受眾群體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思維方式等不斷發生變化,對于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形象氣質等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主持人絕不再是一個專業的“播報員”,必須要重新進行角色定位。
融媒體的一大特點就是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的創意融合。在傳統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主持人需要融入互聯網,對網民的信息獲取途徑、網絡關注熱點等進行調查,用專業的網絡視野與視角來分析廣大受眾的信息需求。況且如今隨著傳統媒體在網絡介質下的融合,網絡的信息量巨大,內容繁雜且真假難辨。在此背景下,需要主持人能夠進行有效“篩選”,將那些真實的、有個性的、符合受眾需求的信息和內容以受眾的視野和視角呈現出來,確保能夠獲得受眾的喜愛和關注。
過去,傳統媒體的主持人只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功底,能夠在屏幕前用專業的話語呈現出所要表達的新聞內容就足夠。如今,隨著傳統媒體的不斷融合,各種新媒體不斷出現,而這些新媒體的操作和使用形式是全新的,如在微博上與粉絲進行互動,將微信內容推送給用戶,甚至受眾的管理、平臺的維護等,都需要主持人來負責。可以說,在傳統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持人不再只是熒幕前的“發言人”,而是能夠走出熒屏,對各種媒介進行管理的“多面手”[3]。另外,通過對各種媒介的管理,主持人還能對自身的形象進行維護,通過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在傳統媒體融合背景下,各種新媒體的傳播形式發生了變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各種媒體能夠實現人與人的交往。主持人作為社會大眾的一份子,作為媒體傳播鏈條中的一級,能夠通過信息傳播過程加強與受眾的交流與互動,并實現與外界的充分連接。在過去,主持人站在熒幕前,面對的是不能“發聲”的觀眾或者聽眾,而在傳統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持人面對的是能夠主動“發聲”,能夠進行評論、傳播信息的鮮活個體。這些受眾個體需要主持人以人際交往的方式來維持關系,例如對他們的評論進行回復,對他們的需求進行回應等。同時,主持人也只有與這些受眾個體保持溝通聯系,才能夠及時了解外界發生的熱點事件,才能夠創作出更有針對性、更具個性化的內容。
傳統媒體融合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的一個新的概念,在這一背景下,主持人的定位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傳統媒體時代,主持人需要為某一新聞或熱點話題準備專門的稿子,通常為了與其他媒體競爭而要求“一稿一用”,對稿子的要求也相對較高。但是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其他新媒體平臺的關系不再是競爭關系,而是合作共贏。因此,傳統媒體的“一稿一用”也變為了“一稿多用”。主持人也不再是電視臺里或電視熒幕上的固定崗位,而是需要重新塑造形象,進行全新定位,成為能夠適應多樣化媒體的全能型媒體人。這就要求主持人更新觀念,打破傳統媒體的固有思維模式,找準自身定位,理清全新概念,快速實現角色創新轉換。
首先,主持人可以創新定位為網紅主播。近年來,隨著短視頻平臺的強勢來襲,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網紅主播。尤其是那些個性特點鮮明、傳播內容豐富的網紅主播,更是受到受眾的喜愛。少則數十萬粉絲,多則上千萬粉絲,成為了融媒體時代的傳播主角。作為傳統媒體的主持人,受過專業的業務培訓,不僅具有較好的形象氣質,而且還在語言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同時許多主持人還具備較為豐富的主持經驗,能夠輕松應對各種網絡直播[4]。因此,主持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向著網紅主播的方向發展。目前,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上,從傳統媒體主持人轉而發展為擁有數百萬粉絲的網紅主播的不在少數,如江蘇衛視主持人李好,從傳統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變成了抖音上的頭部主播。
其次,主持人可以多元化定位、多領域發展。如今,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其對于各種藝術形式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傳統媒體主持人大多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這一專業領域如今能夠衍生出許多大受歡迎的行業和職業。尤其是對于一些新生代主持人來說,他們不僅擁有專業的播音主持知識和技能,有的還會歌唱、舞蹈甚至是視頻制作等多種技巧。因此,他們可以嘗試主持人之外的其他職業,也可以一邊從事主持事業,一邊發展其他行業。
傳統媒體與融媒體是存在許多差別的,因此對于傳統媒體主持人來說,面對融媒體的沖擊和各類電視臺、廣播、報社等的改革,面對著融媒體時代全新的能力素質要求,必須要積極主動適應,不等不靠,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
1.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媒體融合的運作和播出情況
每一種傳統媒體都有自己的風格,在進行媒體融合后,其運作形式、傳播渠道、創作特點等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對于主持人來說,必須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在媒體融合后的運作情況。例如,針對傳播的端口出現了變化,新聞節目應該如何進行策劃,如何進行制作等,主持人應該主動向單位專業人員或同行業其他人員請教,主動參與節目制作。
2.調整好語言風格
在融媒體時代,受眾不再喜歡過去那種單一的你講我聽式的信息傳播模式,而是更喜歡互動的交流方式,更喜歡接地氣的語言風格,因為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讓受眾真實地感受到主持人的存在。因此,作為主持人來說,必須要跟隨時代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風格,不僅要學會使用接地氣的話語,而且還應該學習如今層出不窮、深受受眾喜愛的各種網絡流行語。在進行主持時,還應該變以往說教式的主持方式為朋友交流式或講故事式的主持方式,從而贏得受眾的好感。
3.善于在融合轉變中總結
傳統媒體進行融合后,必然會在許多方面發生深刻變化,并且這些變化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不斷演變的。因此,作為主持人來說,不僅需要主動適應這種變化,而且還應該學會在不斷的變化中總結提高。要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適應全新的傳播模式,以最新穎的創意來創造和豐富傳播內容,也要為可能出現的各種節目做好全面準備。
1.熟練新設備新網絡新平臺
在媒體融合轉型中,會帶來播音設備的更新換代,作為主持人要能很快適應、熟練操作。比如廣播電臺的錄音系統,在媒體的傳統錄制時代,主持人操作相對單一。而在融媒體時代,主持人不僅要確保內容的豐富性,增強多端口播出的適應性,而且還要熟練掌握一套操作方法,便于網絡端口即時發布。
2.努力成為融媒體多面手
傳統媒體融合后,能夠在不同的端口進行播出,而不同的端口其受眾群體的需求有所不同,節目內容特點也有所差異,這就需要主持人能夠成為多面手,適應不同端口的播出風格。例如,對于一些老年人受眾較多的播出端口,主持人應該放慢語速,使用最樸實、最純正的語言,以便老年群體能夠聽懂。而對于一些受眾群體較為年輕,喜歡追求時尚又長期沉浸在網絡中的群體來說,主持人則應該采取一些輕松、歡快,甚至是詼諧幽默的主持方式,以便能夠迅速抓住這些受眾的好奇心[5]。主持人要成為融媒體的多面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消除對“有稿”的依賴。主持人更多的常態化工作是新聞播音的“有稿”播讀,“稿子”一般是記者或編輯寫的,主持人對整個新聞內容的把控只能是被動地理解和進行一定的聯想,來自現場的感受較弱,所以主持人要有意識地走出播音間,多去新聞現場感受,讓自己的眼睛更敏銳,耳朵更靈光,嘴巴更伶俐,這樣在應對突發直播、多平臺聯動時,才能更好地駕馭,應對更自如。
二是增強互動感。不同于以往的電視和廣播直播,網絡或移動端的直播互動感更強,用戶的評論等都會大量出現在直播平臺,主持人除了親臨現場把現場的體驗說出來,還要顧及平臺的留言并與之互動,需要主持人臨場處理的內容很多。因此,主持人的日常積累顯得尤為重要,對現場的把控能力要強。
在傳統媒體融合背景下,對主持人的要求更高,主持人必須要學會走出熒幕、走出話筒,主動學習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理念、傳播模式,堅持傳播創新,重新找準自身的定位,以實現轉型發展。尤其是在海量信息傳播、真假信息混淆、信息來源廣泛的網絡新媒體時代,更要求主持人在信息之海中學會篩選、主動辨別、認真解讀。為此,主持人除了必備的專業素養外,最重要的是要找準自身的角色定位,確保在傳統媒體融合背景下能夠實現轉型發展,讓自己更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