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
(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現代社會已經進入自媒體時代。在自媒體時代,人們可以充分借助手機、電腦、網絡、電視、雜志、報紙等傳播媒介獲得新聞信息。全媒體和融媒體是自媒體時代中最典型的兩種新聞傳播形式。所謂融媒體,就是充分整合手機、電腦、電視、網絡等媒介載體,既保留了各種媒介手段的共同點,又突出了各種媒介的特點,做到內容、宣傳等多個方面的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實現了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和宣傳互融的新聞傳媒形式。
融媒體整合了全媒體的功能、傳播手段、組織結構的核心要素,實現了資源共享和集中處理,并可衍生出更多形式的新聞產品,讓新聞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可以通過更多渠道傳播給受眾[1]。概括地講,融媒體具有傳播更新速度快、傳播成本低、傳播媒體形式多、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檢索便捷、超文本、互動性強等多個顯著特點。
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具備以下特征。一是內容關鍵詞突出。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H5 的內容會更加精簡,宣傳詞文案主要以關鍵詞、關鍵節點和關鍵信息為主;創意形式更加適合文案特色,如通過快閃、一鏡到底等形式來進一步增強關鍵詞的存在感;H5 的底色顏色、關鍵詞中的穿插圖片、背景音樂搭配等細節處理上的把控更到位,不僅能給受眾強烈的視覺沖擊,而且還能賦予動感節奏,表現出新聞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加深受眾對新聞的印象。二是內容場景帶入。融媒體融合下的新聞傳播方式,可以讓受眾很快融入新聞場景中,快速深入話題,并與之產生互動,真正讓新聞“活起來”,更進步一激發出受眾的閱讀興趣。三是親近受眾。基于新聞報道題材限制,多數新聞報道都帶有一定的嚴肅性。但在融媒體背景下,H5 作品的成熟度越來越高,各家媒體都在積極嘗試用更多的形式來形成更接地氣的傳播形式,這樣既保持了新聞報道的嚴肅性,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激發了受眾的關注熱情,引起受眾的討論和共鳴。比如,在新聞采訪中,就有通過語音錄入激發頁面互動的方式,讓受眾產生一種身臨其境、親自提問采訪的感覺,在形式和情感上都拉近了受眾與新聞事件的距離,內容貼近生活,形式新穎獨特,互動性強。融媒體是各種媒體多功能一體化發展和融合應用的必然趨勢,網絡技術的深化發展和渲染,讓各行各業都具有網絡特性,新聞報道從傳統媒體走向融媒體將更加符合受眾的需求。
融媒體已經成為當下流行和社會認可的一種新的新聞傳播途徑和形式,而一些新聞記者在實際工作中面臨一些困難和束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但發展比較成熟的還是清朝時期的報刊業,如《申報》《北洋大公報》《大公報》等都是當時比較成熟的報刊,為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第一份新聞報紙是孫中山先生1911 年創辦的《明報》,借此正式拉開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序幕。1949 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新聞事業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后,更是實現了飛速發展。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粗放到規范化,從規范化到專業化、多元化的發展歷程。在長期發展中,無論是從體系上、思想意識上,還是行為動作上,都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思維、經驗和模式,這些本應該作為融媒體新聞報道發展的助力,但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就會成為一種束縛和阻力。
因此,新聞記者一定要正確、客觀地看待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和其給融媒體新聞報道發展帶來的阻力和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體系上的束縛。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新聞媒體事業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邏輯體系,并且在實踐工作中給予了新聞記者全面的工作指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遵循這個體系可以讓新聞記者在實際工作中少出錯、不出錯。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記者,也要遵循這個邏輯體系。融媒體是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產物,它的發生和發展都在不斷打破傳統的媒體生態。如果原有的邏輯體系不能適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勢必會給融媒體新聞報道的發展套上一道枷鎖,也會進一步限制新聞記者的自主創新能力。二是思想意識上的束縛。新聞記者身處新聞事件的前沿,本身應該思維敏捷,具有打破僵局的意識和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新聞采訪報道中,一些記者過于守正,只會按部就班地沿用傳統的流程和模式,過于機械化,缺乏靈活性,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這些記者在意識上缺乏對融媒體的理解,受傳統觀念束縛太深,沒有創新意識。作為新聞記者,自身一定要明白自己是融媒體架構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主導者,融媒體資源只是記者展開工作的助手。所以記者一定要在思想意識上占據主導地位,采訪、報道要有創新意識,要靈活,不能過于墨守成規。三是行動上的束縛。融媒體的優勢就是整合了全媒體的優質資源,讓新聞的展現更具有優勢,讓新聞的獲取手段更加靈活,更加迎合受眾獲取新聞的方式。但有一些記者在采訪、播報中依然還是按部就班,時間、地點,訪問的主題、流程都是事先擬定好的,整個過程略顯死板,這就容易受到變化因素的阻礙,將自己推向尷尬的被動局面。比如,傳統的面談訪問形式,盡管在準確性和真實性上有一定的保證,但卻失去了利用融媒體資源搶占先機的優勢,失去了第一視角。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一定要抓住新聞的重點和主體,不僅要把最具價值導向的、真實的新聞事件呈現給受眾,而且還要還原事實真相,讓受眾從新聞中得到信息并建立自己的正確觀點[2]。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較高的個人專業素養,能夠對新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說明和分析總結,并闡明新聞主旨,把握好輿論導向。而對于融媒體時代而言,新聞傳播整合了更多的媒介資源,具有形式多、速度快、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等多個特征,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具備更高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能夠通過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播報形式、不同的媒介,在還原事件真相的同時,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剖析,正確引導受眾的價值觀。
由此可見,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對記者的要求更高。但仍然有一些新聞記者不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專業素養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變化,不能適應融媒體環境下新聞策劃和報道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發揮新聞策劃和報道的作用。這里面主要存在兩種情況需要引起業內重視。一是一部分資歷老的大齡記者認為自己實踐工作經驗豐富,不主動學習融媒體相關知識,在新聞報道中還是老套路、老手段,缺乏新穎性,喪失了搶占新聞資源的先機。二是一些年輕的新聞記者,盡管接受了現代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教育,具有扎實的融媒體專業理論知識和記者素養,但實踐工作經驗不足,處理新聞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較弱。這兩種情況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融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價值和作用。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融媒體時代,受眾的觀念和接收新聞信息的方式、途徑都在改變,要想通過有價值的新聞來吸引受眾的關注,就必須注重新聞選題和內容呈現形式。
但現實中卻有一部分記者忽略了這三個關鍵問題。一是選題不夠親民。新聞要想成為熱點,就一定是百姓想關注的話題,不僅要重要、新鮮,而且還要親民。但實際上有很多的新聞并非屬于熱門項,也有一些新聞記者在選取新聞素材上犯了抓大放小的錯誤,這恰恰導致新聞不夠親民,百姓熱度不高。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受眾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新聞信息,每一位受眾都是新聞的參與者和評判者,不熱門、不親民的新聞很快就會淹沒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受眾對新聞的點擊量和轉發量就是新聞是否親民的最好證明,新聞記者一定要正確對待。二是新聞內容形式較保守。在融媒體時代,一些新聞報道為了迎合受眾碎片化的生活狀態和點擊瀏覽的習慣,吸引受眾眼球,會在新聞標題上下足功夫,找準百姓關注的熱點,以此來吸引受眾眼球。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整個新聞傳播形式都呈現出一種相對自由、開放的狀態。這種利用標題吸睛的方式盡管讓一些人盲目跟從,也存在一些弊病,但從整體效用來看,對新聞點擊率的提升還是有很大促進作用的。再看一些思想嚴肅、保守的新聞記者,在打造一個好新聞時往往絞盡腦汁,但卻忽略了標題的重要性,沒有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需求,缺乏用戶思維,所以也很難創作出滿足受眾需求的休閑式新聞。三是難以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在融媒體時代,各大新聞媒體都在利用各種媒介進行新聞播報,吸引受眾眼球,搶占新聞流量,整個新聞行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而在這百花齊放的背后,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不同行業的受眾群體對新聞的需求不同,關注的焦點也不同,這就給新聞記者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如果綜合能力不強,就很難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
融媒體的最大特征,就是集合了全媒體的優勢資源,可通過多種媒介實現新聞報道形式的豐富多彩。這些媒體表現形態不但可以引導受眾,而且還能讓一些生澀難懂的新聞信息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和形象。基于全媒體的資源優勢,新聞報道可以充分利用各大媒介資源,通過多渠道和多樣化的報道形式來詮釋新聞事實,提高公眾認知,做好輿論導向工作。傳統模式下的新聞報道不乏存在枯燥、難看難懂的缺陷,無法吸引受眾看新聞的興趣。在融合傳媒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融媒體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可以把新聞報道做得有聲有色,更加生動形象,迎合受眾的瀏覽閱讀習慣,充分體現服務、便利和興趣的三大特色。
融媒體下的新聞報道,一定要與全媒體資源優勢實現良性融合,新聞記者在報道中要避免照本宣科的報道形式,要學會從多角度去理解新聞,用多手段去報道詮釋新聞,全面提升新聞報道的服務性和便利性功能,以獲得更多受眾的認可。盡管融媒體為記者新聞報道提供了更多的媒介資源和報道窗口,但也要有所選擇,要融得有特點,融得新穎,才能吸引受眾眼球,切不可千篇一律。新聞融合報道其實就是媒體信息融合的產物,新聞記者將新聞資訊總結概括之后,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發布,而受眾則通過手機、電視、電腦等不同的媒介形式接收新聞資訊。一個平臺發布,多個媒體終端接收,融合發布是融媒體下新聞報道的主要特點,只有把新聞資訊放到更多、更廣泛的傳播平臺,才能收獲更多的受眾。但要注意的是,信息融合不能做得千篇一律,各平臺的新聞不能做成一個樣,要各有特色,每一個平臺的新聞都要有不同的側重點,要做到融而不同,要迎合各個受眾群體的習慣和需求。
全景化新聞報道,就是在專業新聞媒體和社交媒介資源的基礎上,整合文本、音頻、圖像、Flash、視頻等多媒體表現形式,更加注重記者與受眾之間的交流,讓報道的內容更具動態性和互動性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打造融媒體時代下的全景化新聞報道,是對傳統媒介“短、平、快”的新聞報道模式的一次主動變革,實現了對報道事物非線形、綜合視野下的全媒體傳播。通過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傳播形態,可以讓受眾得到立體式的新聞感受,并與新聞事物緊密相連,讓新聞走向三維時代,更加有利于還原事實真相,引發受眾共鳴,把控輿論導向。融合各種新鮮元素的全景化的新聞報道,讓新聞報道更具可視化和欣賞性。
目前,整個社會已經步入視覺信息時代,新聞報道必須融入新媒體,采用各種最新的技術手段,從新聞視角感受上帶給受眾更加強烈的感官刺激,并讓受眾得到更為真實全面的體驗。比如,演播室內的全景主持,只需要播音員手指輕觸,整個新聞場景就會立刻展現在受眾面前,受眾如臨其境,瞬間體驗到新聞的真實場面,即刻產生情感共鳴。這就是全景式新聞報道的魅力所在,也是融媒體時代記者新聞報道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
在融媒體時代,廣大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挖掘新聞素材時一定要迎合百姓關注的話題,選題要親民,要從實際出發,尊重事實,并從不同的角度剖析事件,以滿足不同受眾的新聞信息需求[3]。尊重事實,還原事實真相是新聞記者的基本素養。新聞記者要尊重事實,并賦予新聞正確的價值導向,充分利用融媒體資源增強新聞的傳播力和對受眾的引導力。
融媒體報道是新聞報道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新聞資訊吸引受眾、進入受眾,增強新聞可看性和觀賞性,引發受眾共鳴的主要手段。融媒體讓新聞報道形態更具多樣化、更加親民化,可實現內容場景帶入,服務終端擴大,與傳統報道形式相比,更具權威性、真實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