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娟
(長春市九臺區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吉林長春 130500)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因此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食品安全檢測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有效的食品安全檢測,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在食品安全檢測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影響食品安全檢測的效果和質量,因此對食品安全檢測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檢測質量,對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食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存在潛在風險,如原料中的農藥、激素殘留,生產加工過程中使用的添加劑,儲運過程中的細菌、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化學物質污染等,都會導致食品的安全問題。食品如果不經檢測直接進入市場和消費者餐桌,會引起食源性疾病及食品中毒情況,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通過檢測可以最大限度排除食品潛在風險,保障公眾健康。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勢必會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導致恐慌,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此外,還會損害政府和企業的公信力,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產生群體性事件。通過加強食品安全檢測,可及時發現并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增強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食品檢測可以保證食品供應鏈各個環節都處于良性狀態,有利于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2022年“3·15”晚會曝光的土坑酸菜事件引起全國轟動,導致老壇酸菜類方便面銷售受到影響,也影響了酸菜產地的經濟。此事件充分反映出食品安全檢測的必要性,只有加強檢測力度,強化監管,才能確保食品符合質量標準和法規要求,有助于保持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促進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食品安全檢測,可以避免食品生產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確保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因此,食品安全檢測可確保消費者買到安全、合規的產品,避免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影響身體健康及造成經濟損失,對消費者權益有保護作用[1]。
食品營養成分的檢測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的含量、功能及作用等,能夠確保食品的營養均衡和安全。
為追求食品的色、香、味、形等感官特性,一些食品生產者可能會濫用食品添加劑。單一添加劑按規定用量使用基本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但多種添加劑疊加使用可能超出用量,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食品添加劑的檢測主要包括各類添加劑的種類、用量、殘留量等,如硫黃、亞硝酸鹽等,以確保添加劑的使用符合安全標準。
食品中的有害物質包括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質等,這些物質對人體健康有害。農藥殘留檢測包括常見的有機磷農藥、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等。重金屬污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一直是個難題,其主要來源于環境污染,如工業廢水、廢氣等。重金屬元素鉛、汞、砷等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體產生危害,而加強食品中的有害物質的檢測,可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常見的微生物檢測項目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這些微生物可能來自食品生產、加工、儲存等各個環節,給食品安全帶來潛在威脅。食品微生物檢測主要是對食品中的微生物種類、數量、活性等進行檢測,以確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衛生質量[2]。
食品安全檢測涵蓋范圍很廣,除了以上重點檢測內容,還有其他方面的檢測。例如,轉基因檢測主要檢測食品中是否存在轉基因成分,確保符合相關監管要求;食品pH值、質構、外觀等特性檢測,可以確保食品符合相關的標準和規定。食品檢測內容是動態的,隨著食品產業的發展變化不斷增加。
不同的食品成分、污染物或致病菌可能需要不同的檢測技術和方法,采用合理的檢測技術和方法可以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靈敏度。在實際檢測過程中,技術和方法使用不當或操作不規范也會對檢測結果產生不良影響。目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不斷發展,不斷出現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包括光譜技術、色譜技術、免疫分析技術等,在檢測時,要合理、科學、規范使用這些技術和方法,按照規定的操作流程和標準進行操作,才能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另外,隨著食品技術和消費模式的不斷創新,出現了許多新型食品成分、添加物和污染物,如基因編輯食品、納米顆粒、農藥殘留等。這些新興物質給食品安全檢測帶來了新的挑戰,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和改進相應的檢測技術和方法。
食品安全檢測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涉及面較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要有一定的資金、人員及設備保障。我國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均衡,一些經濟落后的地區缺乏先進的檢測設備、專業技術人員以及足夠的經費投入,檢測設備和人員的配備水平不足,缺乏如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質譜儀等先進的儀器設備,導致檢測速度慢、檢測范圍狹窄或者無法進行大規模的食品安全監測,影響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3]。
食品安全檢測標準也要適應不斷變化的食品產業,標準和法規的更新也需要及時跟進,才能確保其時效性和適用性。我國是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比較大的多民族國家,各地的自然環境、飲食習慣、食品特點各不相同,食品安全標準和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統一,否則檢測標準和法規的不一致,會影響檢測技術和方法的采用,導致不同地區之間檢測結果出現差異,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和可靠性,甚至影響食品貿易和安全。
食品安全檢測涉及生物學、化學及食品工程學等多學科知識,檢測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直接影響檢測結果。檢測人員不僅要熟練操作各種檢測設備,準確解讀檢測結果,而且要了解食品檢測的新技術、新產品及發展動態。檢測人員的責任心、工作態度等也會對檢測質量產生影響。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的破壞,包括土壤、水源、空氣的污染。環境污染也會影響食品安全檢測,如一些污染物進入初級農產品中,造成激素、農藥殘留,食品中的某些微生物受到影響,在生長和擴散方面有所變化,以往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方法和標準不再適應新的變化。這對食品安全檢測的方向和重點提出了新的挑戰。
如今人們十分重視健康和養生,加上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食品安全更加受到關注。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已不單單只看保質期,更多地還要查看配料表,從品牌到產地,多維度考查食品的安全和可靠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和需求不斷增加,也對食品檢測的標準及實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了食品安全檢測的發展和完善。
食品從生產到銷售整個供應鏈涉及許多環節,缺乏透明度、追溯體系不完善、供應商質量管理不佳等都會影響食品樣品采集質量,導致檢測數據出現偏差。樣品采集時也會受到人為干預,加上保存條件、處理方法等的影響,導致樣品采集不規范、實驗操作失誤,從而影響樣品的代表性,造成檢測結果不準確,檢測質量降低。
應該加大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發力度,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開發出更快速、準確、靈敏的檢測技術和方法,積極應用新技術來提升食品安全檢測的能力。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檢測技術和設備,學習和掌握技術和原理,推動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發展,提高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水平。例如,引入先進的分析儀器、基因測序技術、無損檢測技術等,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進行數據分析、模式識別、檢測結果預測,提高檢測效率和準確度[4]。
①要建立科學、嚴格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包括食品成分、微生物、農藥殘留、重金屬和添加劑等方面的限量要求。標準要根據食品的不同特點和風險評估進行制定,并定期進行修訂和更新。②制定與食品安全檢測相關的法規,包括食品安全法、食品藥品管理法等,明確監管部門的職責和權力,并規定處罰措施和追責機制。③加強食品安全檢測的監管力度,確保檢測機構和檢測人員的資質、設備和方法的合規性和可靠性。建立監測數據公開和信用管理制度,提高監管的透明度和效果。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監管力度,實現對食品安全的全過程監管。同時,加強對食品安全的日常監測和抽檢,及時發現和處理食品安全問題[5]。④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和交流活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分享經驗,借鑒先進的監管模式和技術。參與國際認證和互認機制,提高國際間檢測結果的可比性和互認性。
加強食品質量安全檢測人員的培訓與學習,包括檢測技術、樣品采集與處理、檢測設備使用、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了解,提高檢測水平和能力,同時加強食品安全檢測人員的責任心和職業操守教育,明確其工作職責和義務,使其認真履行檢測任務。建立考核制度和獎懲制度,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工作表現優秀的人員給予獎勵,對工作不負責任的人員進行懲罰,激勵檢測人員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積極性。另外,要不斷引進優秀人才,加強食品安全檢測團隊建設,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共享,提高檢測效率和準確性[6]。
加強財政支持,增加食品安全檢測的經費預算。可以通過增加專項資金、設立檢測專項基金等方式,確保食品安全檢測工作的經費支持。鼓勵企業對食品安全檢測增加投入,提高企業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梢酝ㄟ^稅收優惠、貸款優惠等政策引導企業加大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的質量和水平。
拓寬融資渠道,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食品安全檢測領域??梢酝ㄟ^引導民間投資、推動企業合作等方式,增加食品安全檢測的投入來源。加強科研投入,推動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可以通過設立科研項目、增加科研經費等方式,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推動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加強檢測設備的資金投入,提高設備的精度和靈敏度,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梢酝ㄟ^媒體報道、宣傳材料、講座等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識,使生產者和消費者了解食品安全狀況和相關法律法規。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發布食品安全報告等,實現食品安全信息的共享和互通。通過該平臺,消費者可以獲取食品安全信息,食品生產者可以了解食品安全標準,監管部門可以實施有效的監管。可以通過發布消費指南、提供消費建議等方式,引導消費者選擇安全、健康的食品,提高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認知,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涉及面廣,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資源優化和完善監管,才能提高食品安全檢測水平。要不斷提高檢測技術水平,更新方法和設備儀器,提高人員素質,加大資金投入和監管力度,完善標準和法規,增強生產者和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通過加強食品安全檢測工作,降低食品安全風險,保障消費者健康和權益,提高公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維護社會穩定,促進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