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臨漳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臨漳 056600)
臨漳縣是農業大縣,也是地下水缺水大縣,綜合治理勢在必行。通過開展季節性休耕,引導農民轉變生產理念,改變種植習慣,節約利用了水資源;通過開展季節性休耕,對休耕地進行休地養地相結合,做到休而不荒、休而不廢,使得土地肥力得到了提升,有利于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
臨漳縣季節性休耕項目從2017 年開始實施到現在已經5 年,我們積極探索休耕區種植模式,改一年兩熟為一年一熟種植模式,在雨熱同期的季節種植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作物。重點有以下5 種休耕模式:一是冬休夏種模式;二是冬肥夏種模式;三是冬休春夏種模式;四是深耕曬垡休耕模式;五是深松休耕模式。
冬肥夏種冬油菜+玉米種植模式是臨漳縣季節性休耕區重要種植模式之一,冬油菜+玉米栽培管理技術要點是:冬油菜在8 月底~9 月下旬種植,第2 年玉米播種前作為綠肥深翻入田,冬油菜全生育期不澆水,夏季種植玉米。
1.1 品種選擇。選用抗病能力強、抗逆性強、抗高寒、生物量大、商品性好的優質品種,如:早熟三月黃、中油821 等品種,播種前做好發芽試驗,種子凈度≥97%,純度≥90%,發芽率≥80%,水分≤9%。
1.2 種子處理。播種前2 ~3 d 開始曬種、精選種,為預防病蟲害,將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每1 kg 種子可用70%噻蟲嗪可分散性粉劑3 ~6 g 拌種,待吸收后再用多菌靈粉劑20 ~30 g 拌種,陰干后播種。
1.3 精細播種。9 月中下旬趁墑播種,播種方式為等行距20 cm 播種,播種深度一般在3 cm 左右,根據土壤質地和種子的拱土能力靈活掌握。播后鎮壓,每畝播量200 ~300 g,留苗密度4 萬~8 萬株。
1.4 預防病蟲草害。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播種后每畝用50%乙草胺乳油60 ml 兌水60 kg 噴霧預防草害。用吡蟲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藥劑,重點防治葉斑病、霜霉病和蚜蟲、棉鈴蟲等病蟲害。
1.5 防凍保苗。做好抗寒防護,當植株葉片達到13 ~14 片葉時進行中耕培土,增強植株的抗寒能力,當植株葉片低于13 片葉時,在進行中耕培土的同時,還要覆蓋一層秸稈,確保冬油菜安全越冬。
1.6 適時深翻。在整個生長期內,不抽水灌溉,也不進行收割,在下一茬作物玉米播種之前,將其翻到田間,以提高土壤肥力。
1.7 農戶意見反饋。合理休耕和種植得到了廣大農戶的好評,改良了農業生態環境,確保了農戶種植收益不降低,廣大農戶轉變了種植觀念和種植習慣,為臨漳縣季節性休耕區農業發展開拓了新思路。
2.1 整地。建議綠肥深翻30 ~40 cm,刨去表層,平整土壤,有利于土體儲存冬春季降水,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2 因地制宜選用品種。選擇高產、穩產、耐密、抗逆的玉米優良品種。高產田可選用登海605、先玉335、農大372 等耐密、抗倒、高產、穩產品種;一般生產田可選用沃玉964、登海605、農大372 等耐密、抗倒、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的品種。
2.3 種子質量。所選種子要抗病能力強、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粒徑大小一致,發芽率≥95%、凈度≥99%、純度>98%,含水率≤13%,采用藥劑拌種或選擇包衣種子。
2.4 精細播種
2.4.1 播種期。搶早播種,最大限度地縮短接茬的農耗,為夏玉米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時避開灰飛虱為害,力爭在6 月15 日前完成播種。
2.4.2 播種質量。播種時要行距均勻,覆蓋均勻,防止漏播和重播,播后要進行鎮壓和保墑。出苗后及時間苗定苗。
2.4.3 科學施肥,減量增效。根據“減氮、減磷、增鉀、補中微”的原則,合理控制施氮總量,合理降低氮肥的施用量,使前茬施磷的后效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適當提高施鉀水平,配合施用1 ~1.5 kg 的硫酸鋅或硫酸錳。
2.4.4 搶灌蒙頭水。播種期至幼苗時期必須有適宜的底墑,播種時適宜土壤水分含量為70%~75%,水分含量小于70%時立即灌溉,以利于種子早萌發,做到苗全、苗齊、苗壯。
2.4.5 防治病蟲草害。在播種后出苗之前,水分適宜的條件下,用密封除草劑混合水噴灑在地面上;墑情差時進行苗后莖葉噴霧處理,防治田間雜草;用吡蟲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農藥,加強對灰飛虱、蚜蟲、二點委夜蛾、棉鈴蟲、粗縮病、褐斑病、葉斑病等病蟲害的防控。
2.5 苗期管理
2.5.1 間苗、定苗。通常在3 ~4 片葉子時間苗,5 ~6 片葉子時定苗,若一次完成間苗、定苗,可在4 ~5片葉子時進行。要依據種植密度和行距來定苗,留苗時要多留10%,缺苗的地方要多留苗,行頭、行末要留出2 株。
2.5.2 留苗密度。高稈緊湊型和中稈半緊湊型品種每畝留苗量為3 600 ~4 200 棵,緊湊型和矮稈品種每畝留苗量4 200 ~5 200 棵。高水肥地塊取上限,低水肥地塊取下限。
2.6 穗期管理
2.6.1 拔除病小弱株。為降低營養的無用損耗,提高群體的通風和透光性,高產田出現的弱小植株應進行拔除,普通中等肥力田內,根據人工費用,適當將病株拔出。
2.6.2 追施穗肥促成大穗。大喇叭口期要追施穗肥,促進大穗形成。施肥時以氮肥為主,畝追施尿素15 ~20 kg,肥料要深施。為了提高施肥效率,保證施肥質量,提高肥效,可以采取水肥一體化的方法。
2.6.3 及時灌溉,防止旱澇和高溫災害。玉米拔節期至大喇叭口期生長加速,對玉米的需水量要給予足夠的保證。大喇叭期至灌漿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在此期間,遇到干旱一定要及時澆水。玉米抽雄前后是水分臨界期和高溫敏感期,此時發生干旱和高溫危害時,要優先保證處于抽雄前后地塊的灌溉。灌漿后期至成熟期對水分的需求降低,同時灌漿期應注意大風、強對流天氣,在遇到強降雨的情況要及時排水,避免積水過量降低根系活力,使植株早衰倒伏。
2.7 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穗期要注意控制大小斑、紋枯病、玉米螟、粘蟲、蚜蟲等害蟲。在大喇叭期噴施殺蟲、殺菌劑或復配農藥,減輕病害發生。在用化學殺蟲劑進行控制的時候要注意控制藥物的用量和濃度。要特別重視抓好對草地貪夜蛾預測預警和統防統治,盡可能在幼蟲(1 ~3 齡)期使用藥物,利用幼蟲的低齡統一管理和聯合控制。在成蟲高峰時期,采用殺蟲燈、性誘捕法和食品誘殺方法進行誘殺。
2.8 花粒期管理
2.8.1 人工輔助授粉。在玉米的授粉過程中要注意氣候的改變和傳粉情況,如果出現連續的降雨或者是極端的天氣,需要采取一些補救的方法,如陽光充足的時候,在早上9:00 ~12:00 進行人工授粉。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小型無人機進行輔助授粉,以提高果穗結實率,增加穗粒數。
2.8.2 追施花粒肥。在灌漿期適量追肥,可以保障養分供應,提高千粒重,延緩植株衰老,防止早衰。有水肥一體化條件的,可隨澆水畝追施尿素5~10kg,也可在后期病蟲害防治時加入磷酸二氫鉀和尿素等葉面肥。
2.9 不同時期病蟲草害防治。首先采用赤眼蜂控制玉米螟,殺蟲燈誘殺成蟲等綠色防控措施,在苗期防治薊馬、蚜蟲、灰飛虱、棉鈴蟲和瑞典蠅等。在玉米中、晚期,大力推進“一噴多效”綜合技術,其中以生物農藥為主要藥物,以控制蚜蟲、灰飛虱為主要目標;在拔節至大喇叭口期間防治玉米螟、棉鈴蟲等;在抽雄期防治玉米螟蛀莖;在灌漿期間,防治蚜蟲、螟蟲、紅蜘蛛等。在雨季,當田間出現大量的大草時,要對野草進行控制。
2.10 適期晚收,及時收儲。收獲時間一般可控制在10 月上旬。采用籽粒機械直收的地塊,收獲籽粒含水量一般要降至28%以下。普通玉米收穗后應及時晾曬、儲藏,防止長時間堆積導致霉爛。采用籽粒機械直收的玉米,在收粒后應立即進行脫水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