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利萍
(商丘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 河南 商丘 476000)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又稱“壞死性鼻炎”、“紅鼻病”,屬于二類傳染病,是I 型牛皰疹病毒(BHV-1)或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IBRV)引起的一種牛呼吸道接觸性傳染病,臨床表現形式多樣,以呼吸道癥狀為主,常伴有結膜炎、母牛流產以及乳腺炎、公牛龜頭炎、生殖道感染等癥狀,有時也可誘發小牛腦炎等。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主要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播,可通過空氣、接觸感染源等方式傳播該病。此病可傳染給各品種以及各年齡段的牛,且主要流行于牛群。該病病毒經過口鼻分泌物以及唾液傳播進入空氣中,再經過氣溶膠的作用感染其它牛群。該病病毒可存活于公牛的精液中和母牛的陰道中,通過交配后相互交叉傳播。該病的發病規律無明顯季節性,發病后的嚴重程度與圈舍內的環境衛生以及管理情況息息相關。對于環境衛生較差或是飼養密度過大的養牛場,易于暴發該病。
2.1 呼吸道型。呼吸道型的病牛臨床癥狀表現為機體溫度升高至41.5 ℃左右,精神不振,采食廢絕,鼻液呈現膿稠狀,鼻黏膜充血現象嚴重,同時伴有豆粒大小的膿瘡或是潰瘍型的壞死斑塊,有口臭。呼吸氣管發炎,堵塞呼吸道,引發連續咳嗽,導致呼吸加快,喉音呈現粗厲狀態,病情發展至嚴重時表現為呼吸及吞咽艱難,頭頸呈現直伸狀態,此時病牛的體征癥狀表現為腹瀉、流淚、結膜炎等。
2.2 生殖道型。生殖道型的病牛,感染初期機體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采食減少,有尿頻現象但是尿量稀少。母牛陰道分泌出大量黏稠狀膿樣分泌物,外陰伴有充血紅腫的病灶,發展嚴重后呈現為小米粒大小的灰色膿包。公牛的包皮、龜頭、陰莖伴有充血紅腫的病灶,有膿包形成,進而形成潰瘍,發展嚴重后呈現精囊腺壞死,配種能力喪失。
2.3 結膜炎型。結膜炎型的病牛結膜發炎或是角膜混濁。癥狀較輕者表現為眼睛經常流淚、眼瞼有腫脹感、結膜及角膜有明顯充血,癥狀嚴重者表現為眼瞼外翻、結膜有明顯膿包、角膜表層有明顯白色斑點分布。
2.4 腦膜炎型。腦膜炎型的易感者多為5 個月左右的犢牛,機體溫度升高至40 ℃左右,精神呈現興奮和萎靡交替進行的不穩定狀態,且興奮狀態時較多。隨后會出現視力減退、磨牙、口吐白沫、分泌失調等癥狀。
2.5 流產型。妊娠母牛感染該病型,病毒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傳染給胎兒,胎兒在感染該病毒后的1 周左右死亡,隨后被娩出體外。妊娠母牛一旦感染該病,流產率可達到5 成以上。
3.1 病毒分離鑒定。樣品的收集根據病牛所感染的類型不同而有所區別。呼吸道型和結膜炎型可收集眼、鼻內的分泌物,生殖道型可收集陰道內的分泌物,腦膜炎型可收集被感染者的腦組織,流產型可收集被感染胎兒的器官。在一般情況下,該病毒是運用牛腎細胞進行培養,感染后大約4 d 發生病變情況,細胞呈現葡萄狀、空洞狀排布。
3.2 病毒核酸檢測。①免疫熒光檢測。用來檢查眼結膜涂片、組織切片和細胞培養物涂片中的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該檢測方法的優點是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等。②PCR 檢測。用來檢測鼻拭子、呼吸道以及血清中的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該檢測方法的優點是檢出率高、檢疫成本低、檢疫周期短、靈敏度高以及應用范圍廣等。
4.1 做好預防工作。養牛場應積極做好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預防工作。養牛場應遠離鬧市區,建立在利于排水、能夠保持干燥的高地勢上。養牛場生產區與員工的辦公、休息區域間隔開來。生產區應配備專用車輛,要對進出養牛場的人員以及車輛進行消毒,避免外來人員隨意進入養牛場內部,可有效降低外來引入此病的概率。避免從外地進行引種,以降低引入病毒的可能;如需引種,要積極做好檢疫工作,引種后應先進行1 個月的隔離飼養,隔離飼養期間進行定期檢疫,確認無異常后再與牛群進行混養。
4.2 強化飼養管理。養牛場內應當強化飼養管理。選用的飼料要確認無發霉、變質等現象,并且要做到飼料的合理配比,以保證牛群的營養均衡。選用的飲用水要符合國家標準,要確保飲用水中無細菌及重金屬超標的情況。要避免牛群飼養密度過大,保持圈舍內的環境衛生、干燥、整潔等。
4.3 做好免疫接種。要對牛群及時做好免疫接種工作。應當制定免疫接種計劃,按照計劃對牛群定期免疫接種,可以有效降低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發病概率。同時應進行定期檢疫,做到能夠及時發現、隔離、消殺攜帶病毒的牛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