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軍 韋忠輝
(1 中共天祝縣委黨校 甘肅 天祝 733000; 2 天祝縣農業農村局 甘肅 天祝 733000)
近年來,天祝縣深入學習貫徹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依據農業優先型和生態功能型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天祝縣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因素和區位優勢,堅持以工業化發展導向,抓住“錯峰頭”機遇發展食用菌產業,不斷推進食用菌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精細化、集約化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1 區域優勢。①氣候優勢明顯。天祝縣海拔在2 040 ~4 874 m,年降水量407.4 mm,土壤以栗鈣土為主,有機質含量高、酸堿適度,環境無污染,全年日照時數4 434 h,4 ~9 月份平均溫度在12 ℃左右,水土光熱氣組合形成了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適合香菇、滑子菇、金耳、羊肚菌、赤松茸等中低溫型食用菌種植,是全國范圍內生產各種中低溫型食用菌產品的理想地之一。②交通十分便利。天祝縣境內連霍高速(G30)、蘭新鐵路、 312 國道由東向西橫穿全境,縣城距省城蘭州120 km,距中川機場100 km,距武威135 km,有利于食用菌原材料采購和食用菌產品迅速走向國內外市場。省內麩皮、木屑、棉籽殼、秸稈、牛羊糞等原材料豐富,價格低廉,新疆棉籽殼等原材料運輸成本低,有利于控制經營成本。③“錯峰頭”優勢顯著。天祝食用菌產業與南方部分地區食用菌產業形成明顯的產出時間差,有效填補了南方市場的季節性產品空白,氣溫、光照、土壤、降水等優勢條件,增加了天祝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錯峰頭”機遇優勢,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1.2 產業規模。天祝縣近幾年規劃建設了一批食用菌產業園,天祝縣松山鎮臣祥滑子菇產業園、天祝縣松山鎮天滬香菇雙創產業園等5 個規模性的食用菌產業園發展勢頭較好。同時依托天滬、臣祥等重點龍頭企業,搭建了“產業園+龍頭企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農戶”、“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經營機制和發展模式,成立“天祝縣高原食用菌研究院”,建成高標準實驗室、食用菌展廳、培訓中心、示范基地,組建“研究院+科研院所+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的食用菌科研模式。2021 年全縣食用菌袋栽3 086 萬袋、畦栽30 萬m2,產量25 953 t,產值達26 779 萬元,以天祝縣南陽山為輻射中心,帶動哈溪鎮、華藏寺鎮、西大灘鎮、朵什鎮、祁連鎮等鄉鎮形成了天祝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布局。
1.3 經濟效益。天祝縣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上建立了聯農帶農模式。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市場和技術優勢,把適合機械化生產、技術要求高、投資大的食用菌制棒環節集中到龍頭企業[1],為部分地區種植戶提供優質的食用菌菌棒,把相對技術要求較低、用工時間多的出菇環節交由種植戶或集體實施完成,工廠企業通過訂單收購的方式銷售種植戶的食用菌產品,以此帶動食用菌產業實現抱團發展。目前已注冊“吟雪鮮”、“圣雪臣祥”、“仙菇你好”等食用菌商標,申報食用菌“三品一標”8 個,“甘味”農產品企業商標品牌3 個(“圣雪臣祥”、“吟雪鮮”、“吉香茸”)。全縣食用菌栽培品種發展到11 個,主要有香菇、滑子菇、羊肚菌、海鮮菇、秀珍菇、赤松茸、金耳、白參菌等,食用菌品種從過去的單一結構向現在的市場化、多樣化、高端化、珍稀化發展。2022 年帶動全縣4 386 戶1.75 萬人發展食用菌產業,戶均增收2.5 萬元,人均增收6 250 元。實現了食用菌產業幫扶由過去的“輸血式扶貧”到現在的“造血式扶貧”的成功蛻變,助力了鄉村振興的實現。
2.1 產業鏈延伸有短板,深加工能力不足。目前天祝縣食用菌產業輸出大部分以采摘鮮食或機械烘干為主,食用菌產業鏈延伸發展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加工方式較簡單。現有的食用菌加工方式以即采即食、簡易冷藏保鮮和少量烘干為主,缺乏技術化、智能化的深加工產業鏈,整體食用菌深加工產業發展緩慢。二是品牌知名度不大。盡管食用菌產業規模發展速度快,但在品牌打造上缺乏有效措施,現有的“中國高原食用菌之鄉”金字招牌、“天祝原生”區域公共品牌、“甘味”農產品企業商標品牌知名度低,品牌影響力不大。三是食用菌產業附加不高。未深度挖掘食用菌的文化價值和影響力,產業鏈延伸上的文化效益作用發揮較少。
2.2 產業集中化程度有差距,質量參差不齊。天祝縣食用菌產業存在菌菇生產管理相對集中、產后銷售和深加工方面相對分散的情況,個別地區還處于分散銷售的經營模式,由于食用菌品質參差不齊,導致市場價格高低不穩,生產銷售環節難以形成規模化,導致天祝縣的食用菌產品缺乏核心市場競爭力。
2.3 產業核心技術靠外引,技術有壁壘。一是食用菌龍頭企業注重保護核心技術,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在菌種培育、菌袋加工等方面缺乏核心競爭力,長期依靠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種植戶自主經營能力弱。二是全縣目前沒有一家專業的食用菌一級菌種繁殖工廠,生產過程中所需菌種主要依靠引進原菌種后自己擴繁二級菌種、三級菌種。三是食用菌菌種引進仍是粗放式管理,從外面引進的菌種質量差參不齊,制約了食用菌產業的長足發展。
2.4 產業經濟效益波動大、抗風險能力弱。天祝縣發展食用菌產業主要利用“錯峰頭”機遇,而目前當地有關部門對市場信息掌握不夠及時,對產銷市場風險研判能力不足,使得當種植戶看到某種食用菌價格上漲時,就會多種植該品種的食用菌,導致市場供過于求,產業規模受市場行情波動大,價格走低時種植戶承受的虧損較多。
3.1 聚集優勢力量,幫扶食用菌產業優化升級。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優化部門工作協調機制。按照“縣級統一領導、鄉鎮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縣級部門需要整體謀劃、統一部署,鄉鎮和企業分頭實施、穩步推進。適當建立縣級層面定期調度工作制度,專班跟進政策落實,及時根據市場變化開展食用菌產銷研判評估,為食用菌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和機制保障。二是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與上級相關部門對接,全力爭取國家和省級食用菌產業發展各項資金,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確保財政資金效益最大化[2],持續推動食用菌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努力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三是大力推進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種植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種植戶多方聚力,深度推進天祝縣食用菌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精細化發展[3],提升菌種生產、原料開發、食用菌加工、菌渣加工及配套服務業能力,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高原綠色現代食用菌產銷模式,力爭將天祝縣打造為中國西部食用菌產業的主產區。四是引導天祝縣建立食用菌產銷批發市場。搭建食用菌市場平臺,讓區域優勢成為經濟優勢,幫助種植戶創新營銷方式,通過公眾號營銷、直播帶貨、參加特色節慶會展等多種形式,擴大產品銷路。引導推動食用菌生產企業與冷鏈物流、綜合批發、生鮮市場、食用菌連鎖店等建立合作關系,拓展市場銷售渠道。
3.2 統籌要素配置,加快食用菌產業園項目建設。一是以天祝縣南陽山片萬座食用菌大棚項目建設為基礎,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天祝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重點,加強食用菌品牌、菌糠利用、冷鏈設施、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使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加工水平、產業組織化和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二是持續增強招商引資的工作力度。引進一批全國優質的食用菌企業在已有的食用菌產業園落戶,建設一批食用菌精深加工廠,優化食用菌凍干加工、食用菌脆片、罐頭精深(細)加工等生產線,通過“研究院+產業園+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和“訂單+保單”的保障機制推進食用菌產業補齊規模種植、品牌建設、產品加工等產業發展短板,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加快推動農業從提質增效向高質高效轉變。三是利用好天祝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高原食用菌示范基地。力爭把天祝縣打造成西北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食用菌加工基地和食用菌批發銷售基地,推進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
3.3 堅持科技引領,助推食用菌產業創新發展。一是著力提升天祝縣食用菌研究院科研能力。以臣祥滑子菇、天滬雙創香菇等現有的食用菌產業園為突破口,在食用菌產業研發環節加大農業科研經費預算的支持力度,加大專項科研資金扶持,爭取把食用菌試驗研究工作列入政府重點科技項目。二是著力加強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創新開展食用菌技術試驗研究,積極馴化野生山菌。把食用菌品種的母種生產試驗作為重點工作,推動食用菌產業的品種研發和技術創新。積極引進和選育市場前景好的品種,不斷提升食用菌產品的經濟效益。三是積極組織全縣食用菌技術專業人才成立技術團隊,深入到現場進行食用菌產業技術推廣與培訓,加強對食用菌產業園及種植戶的技術指導,有效解決農戶不懂技術種不好、對接不了市場賣不了好價格和種植戶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4]。
3.4 強化風險研判,抓牢食用菌市場發展趨勢。一是利用全國食用菌市場信息化平臺,積極對接國內國際市場信息平臺,及時掌握產銷變化,共享產業鏈信息。相關部門及龍頭企業要加強對全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風險預測和研判,形成相應的產業發展報告,給種植戶提供可靠的種植信息,增強種植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降低種植風險。二是借鑒并推行哈溪鎮“土地流轉、生產經營、務工就業、托管兜底”四種增收模式和“兩單”保底、保本供菌雙保障的舉措,實現種植戶的穩步增收,增強種植戶積極性,讓種植戶敢于合作、敢于種植。三是擴大“互聯網+食用菌”的信息交流渠道。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引導種植戶強化食用菌市場的研判和預測,提高應對市場波動的調控能力。四是搭建好優質種植戶與食用菌企業合作盈利的平臺,分散種植戶的風險,打消種植戶顧慮,實現部分種植戶既掙工資又分紅的雙贏機制,廣泛帶動種植戶通過種植食用菌實現增收致富。
3.5 充分挖掘潛力,推動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一是聚焦產業布局,拉長加工鏈,生產食用菌速食產品。食品菌既能加工成各類健康食品,又能通過提取生產出保健品、藥品、洗化品等。瞄準精深加工這條產業鏈,推動食用菌深加工發展為一包零食、一罐飲料、一盒保健品,向健康領域跨界升級。二是聚焦產業發展趨勢,探索開發藥用菌種植。天祝縣要堅持守正創新,加力推進藥用菌開發。從中醫藥經典配方中挖掘市場價值,探索藥用菌的生物提取技術,開發食用菌保健藥品。三是重視核心技術的研發。天祝縣尚無一家食用菌龍頭企業實現自主繁育優質菌種,大部分食用菌企業按照“菌種靠外地引,菌棒靠小廠賣”的模式盈利,食用菌企業習慣把引進的菌種自己生產、自己加工、自己銷售,導致全縣出現菌種繁育混亂、菌種質量不高、環境適應能力不強等問題,特別是在生產過程中出現菌棒報廢、減產、絕收等問題,使得種植戶不敢大膽嘗試新品種種植。要想徹底改變天祝縣食用菌菌種繁育的尷尬局面,天祝縣應該抓緊實施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專項行動,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縣級部門拿出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的項目資金,從核心技術研發、優化生產技術、培育優質企業等方面入手,技術研發部門應該主動作為,建立揭榜掛帥制度,把優質菌種培育作為核心技術研發方面的重點突破口,努力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用菌育種技術,實現制菌、育種、生產、加工、銷售自主供應,鼓勵支持食用菌生產企業積極對接市場,對應市場需求,積極宣傳食用菌在食用、藥用方面的獨特價值,在食用菌的文化挖掘上面多做文章,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努力實現專業化研發、機械化生產、流程化培育、規模化加工、市場化銷售,打造具有天祝特色和市場核心競爭力的育、繁、產、銷一體化菌業龍頭企業。通過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看的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把食用菌產業發展成為天祝縣的支柱產業,合力把天祝縣打造成為“西部食用菌產業大縣”,努力讓種植戶依靠食用菌種植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