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律
摘要: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是實現農民組織化的重要方式。溫州市作為“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始源地,堅持合作聯合的理念,堅持市場化運作,以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為重點,以實施多元化、開放式發展為路徑,初步構建了立體式、復合型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體系。研究發現,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基本經驗在于以“統分結合、利益聯結”推進農村生產關系不斷完善,以“城鄉融合、供需對接”推進農村生產要素有序暢通,以“創新聚合、數字賦能”推進農村生產方式轉型提升。而發展合作體系、夯實合作組織、提升合作功能、創新合作模式是深化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的重點。
關鍵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農民組織化 新型農村合作
* 基金項目:溫州市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溫州農村‘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跟蹤研究”(22jd111)。
一、問題的提出
“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源于2006年,浙江省委指導瑞安市進行基于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的農村改革試驗。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近年來,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實踐中,浙江、山東、河北、廣東等地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創新,引起了農民合作領域眾多學者的研究興趣。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本質上,有學者認為相比于松散的聯合合作,“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通過橫向聯合和縱向整合,實現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在全過程合作和全要素合作兩個維度上,增進了社員間合作的緊密程度,并更有效地實現了風險共擔與收益共享。“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本質就是以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改革為主線、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為動力、以農業社會化服務轉型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
在既有相關理論文獻中,學者們對“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實現路徑也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從浙江的路徑看,“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重點既在于以農合聯為“體”,深化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更在于讓供銷社充當農合聯執委會并承擔部分功能,以增量改革推動供銷社深化改革(徐旭初等,2020)。要將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與發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相融合。要促進金融、流通、科技三重合作功能的一體化,鼓勵專業合作與社區合作的相互交融;要構建全國層級、中間層級(區域、行業)、基層組織三級合作體系的一體化,形成多層次的樞紐組織(陳林,2015)。總體而言,已有研究對“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本質、路徑等進行了探討,但學界研究的深度和進度明顯滯后于“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發展的需要,對“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分析不夠,對“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的制度創新和政策選擇研究不足。
溫州市作為“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發源地,堅持合作聯合的理念,堅持市場化運作,以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為重點,以實施多元化、開放式發展為路徑,初步構建了立體式、復合型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體系。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經驗兩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那么,在溫州實踐中,“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是如何運作的?基本經驗有哪些?存在哪些問題?如何進一步深化“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因此,本文從合作經濟的理論視角,立足溫州實踐,對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的做法與成效進行系統分析,總結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的基本經驗,并指出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深化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的政策建議。
二、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主要實踐
(一)推進合作體系發展
1.構建“三位一體”農合聯組織體系。溫州堅持農有、農治、農享原則,將8000多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服務組織(企業)全面組織起來,構建了由1個市農合聯、11個縣級農合聯、134個鄉鎮農合聯和60個特色產業農合聯組成的“三位一體”農合聯組織體系,形成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發展新格局。為有效促進農合聯實體化運作,農合聯設立了農民合作基金和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在產業經營服務和投資經營服務方面發揮作用。
2.打造“三位一體”農事服務中心。溫州通過推動區域內各類農業生產主體、經營主體、服務主體“應入盡入”鄉鎮農合聯,促進基層農事服務中心和鄉鎮農合聯的深度融合。“三位一體”農事服務中心提供農資服務、農機服務、農技服務、信用服務、農產品展銷服務、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服務等經營服務項目,并積極拓展家政代理、公共服務代辦、公益文體等附加服務項目,推進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市已建成現代農事服務中心46家。
3.搭建“三位一體”數字化服務平臺。溫州從農戶的現實需求出發,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搭建“三位一體”智農共富平臺。該平臺通過設置數字化應用場景,提供貫穿生產、供銷、信用環節的28項服務功能,配套推出農資農機農服線上交易獎勵等五大獎勵政策,實現服務全集成、全周期、全閉環,促進降本、提效、增收。據統計,全市已有1.2萬余戶農業經營主體上線使用,提供服務4.9萬余次,農資交易超6900萬元,授信金額達4.4億元。
(二)推進合作組織建設
1.發展農民合作社及聯合社。溫州以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改革為牽引,完善評級制度和年度報告制度,開展以規范產權結構為核心的農民合作社改造提升行動,通過拓展服務功能、延伸經營領域、規范分配機制、引導重組聯合等措施,培育一批產加銷一體化拓展且帶動農戶增收明顯的示范合作社。同時,圍繞農業特色產業,引導同區域、同行業或相關產業的農民合作社以產權為紐帶,組建專業性、綜合性的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截至2022年末,全市共有農民合作社總數8687家,其中市級以上示范農民合作社258家,農民合作社聯合社50家。
2.探索新型農村合作組織。溫州通過集體股份合作制改革,推進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建設,進一步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新型農村合作組織主要包括三種類型:村集體領辦的村域型綜合合作社,村集體與相關經營主體組建的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以及村集體、農戶、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科技單位等組建的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
(三)推進合作功能提升
1.優化生產合作。溫州立足本地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引導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品種、植保、機收等合作,推行生產資料統一供應、技術標準統一執行、農產品質量統一認定,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目前,已有1385家合作社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1048家合作社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1417家農業社會化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
2.完善供銷合作。溫州圍繞“甌越鮮風”品牌建設,建立完善品牌管委會議事規則,健全“甌越鮮風”品牌運營中心,成立品牌運營管理公司,開展“甌越鮮風”品牌的授權管理、品控保護、營銷推廣、展示展銷等,增強溫州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帶動力。同時,依托特色產業農合聯打造優質農產品矩陣,通過現代集團和供銷系統的農批市場、冷鏈物流體系,加快各類經營業態的深度布局。2022年,全市供銷社系統實現農產品交易額78.2億元。
3.深化信用合作。溫州以深化農村合作金融改革為契機,探索在農民合作社、村經濟合作社、基層農合聯內部開展資金互助服務,并將獲利部分根據會員存款借款“貢獻率”進行二次返利,實現農民資金融通收益內部化。截至2022年末,溫州已成立農村資金互助會53家,累計發放互助資金超50億元。成立全國首家以財產險為主的農村保險互助組織,采用互助合作機制,提供農產品保險、農產品貨運保險和農戶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三大類10個險種保險服務。
(四)推進合作模式創新
1.發展農合聯服務型模式。溫州依托農合聯組織,利用農事服務中心這一重要載體,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服務。比如,馬嶼鎮農合聯下設綜合服務部、生產服務部、供銷服務部、金融服務部等部門,組建產業聯盟,廣泛吸納鎮域內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加入農合聯,通過構建“農有”“農治”“農享”三大機制,發揮馬嶼鎮農事服務中心作用,為4000多小農戶打造從生產到交易再到融資的全鏈條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2.發展合作社及聯合社服務型模式。調研發現,溫州部分條件成熟的農民合作社及聯合社,從某一類型的單一合作逐步轉向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綜合合作,深化了農民合作社與社員的利益關系,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促進了各類農業生產要素的互動融合。比如,樂清金穗水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水稻專業生產為聯結紐帶,以農民合作社為基本單位,開展“三位一體”綜合服務。該聯合社共有23家農民合作社組成,涉及種糧大戶150多家,經營農田面積達3萬多畝,實現聯合社成員水稻機插秧率達90%以上,農資統一采購成本下降20%左右,一般社員畝均增收100~300元。
3.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服務型模式。溫州立足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將合作制理念與市場化運作有機結合,推動社會力量發揮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優勢,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開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例如,蒼南縣從福建引進專業蔬菜育苗公司,合資成立溫州意達種苗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聯合西紅柿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31家、種植農戶1513戶、生產基地7010畝,成立意達農業聯合體,通過提供標準化種植、訂制式生產、品牌化銷售,并抱團對接“西紅柿貸”“農資貸”“產業貸”、西紅柿價格指數保險等,實現每戶年均節本增收6300元。
三、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基本經驗
研究發現,溫州圍繞農業生產關系、農業生產要素、農業生產方式等三大維度,深入開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改革探索,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推動了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致富。
(一)以“統分結合、利益聯結”推進農業生產關系不斷完善
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基于弱勢群體間的自愿互助合作精神,破解農業生產經營“分有余而統不足”問題,綜合集成“統”的功能,提升農民參與市場的組織化。一方面,從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劃算的問題切入,發展多元化、多類型、多層次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內部治理結構和組織運行機制,引導分散的小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提高小農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推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為農服務組織的再聯合,聯動推進供銷合作社、農業經營、農村金融等體制改革,構建具有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功能的農合聯組織,促進農合聯會員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共建共享。值得關注的是,溫州注重政府扶持與市場引導、統籌推進與分類施策、尊重意愿與保護權益相協同,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實現小農戶家庭經營與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經營形式共同發展。
(二)以“城鄉融合、供需對接”推進農業生產要素有序暢通
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順應城鄉融合發展趨勢,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根據區域條件、產業特色和市場需求,促進各類要素更多流向鄉村,在鄉村形成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良性互動,優化農業資源市場化配置,實現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的雙提升。一方面,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引導社企聯合、搭建對接平臺,引導社會資本圍繞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新型服務業、農業科技創新等重點產業和領域,發展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新型合作關系,創新合作形式和運作機制,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和農產品現代化。另一方面,探索農合聯職業經理人制度,吸引有公信力的農村經濟能人負責基層農合聯市場化實體運作,為農合聯會員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科技推廣應用、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等,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和水平。
(三)以“創新聚合、數字賦能”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型提升
發展現代農業既需要資本、技術、數據等現代生產要素投入農業,又需要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等現代生產方式改造傳統農業。從溫州的實踐看,基于農民收入穩定持續增長目標,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聯合起來開展橫向和縱向合作,疊加政府公共服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圍繞重點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創新,推進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提升、三產融合。同時,溫州緊緊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推進“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數字化改革,通過集聚各類優質服務組織資源,匹配農業生產過程各種需求,融合農業生產、供銷、信用、監管等服務功能,打通關鍵節點數據信息,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產品質量。
四、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面臨的困境
(一)合作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
作為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實施載體和運營主體,農合聯依然存在明顯的行政化特征,不利于增進會員對農合聯的組織信任度,結果是農民主體參與度不高,影響了農合聯的組織凝聚力和生命力。調研發現,農合聯組織的一體化和服務的一體化也不夠理想,農合聯組織的綜合服務作用發揮得不明顯,與預期的目標存在差距。農事服務中心作為構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重要路徑,其建設和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還有待加強。此外,溫州農業農村“家底”數據不實,農民利用現代技術增收辦法不多,“三位一體”數字化平臺應用場景不夠豐富,農業數字紅利有待深挖。
(二)合作組織有待進一步夯實
合作組織是“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基石。調研發現,當前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組織基礎尚不牢固。一方面,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民合作組織的主體,仍存在規模較小、規范化程度較低、人才資金不足等諸多問題。另一方面,村社組織也是農民組織化的組織主體,但分化的農民意愿難以協調,村社組織的統籌能力不足,影響了新型農民合作組織的建設。此外,村社組織和相關利益方之間的功能定位、效益分配和風險責任的承擔機制還應該進一步明確。
(三)合作功能有待進一步發揮
從生產合作來講,溫州農業產業鏈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農業生產主體小散多,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偏少;農業生產成本較高,擠占農業經營收益;農民合作組織實效較低,農業生產合作有待加深。從供銷合作來講,農資供銷成本較高,市場壟斷情況突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產品架構、傳播策略和運營機制不夠完善。從信用合作來講,農村金融供求不匹配,小農戶融資門檻比較高;農村金融互助組織發展受限,制度設計缺位;農業互助保險品種少,保險產品和服務有待提升。
(四)合作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
調研發現,溫州已形成多元主體帶動小農戶的格局,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關系還不夠緊密。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之間的互動,只停留在松散合作或者口頭合作上,并未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小農戶在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時占股比例普遍較低,往往不甚關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績效,僅僅關注流轉土地的所得租金收入。
五、深化溫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發展合作體系
首先,加強農合聯組織一體化建設。完善農合聯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明確組織功能定位。強化農合聯執委會職能,推動更多涉農部門聯合開展為農服務。完善農合聯“一員三會”制度,提高小農戶、低收入農戶的覆蓋率。其次,提高農事服務中心建設質量,推進市場化運營,建立可持續、農民得實惠的長效運行機制。委托第三方機構對農事服務中心進行星級認定,促進農事服務中心服務功能發揮。最后,推動“三位一體”數字化應用。做實生產應用平臺、信息咨詢平臺,推廣農事管家系統,帶動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加快農產品銷售物流體系數字化改造,培養新業態。完善主體信用數字化評價機制,為農戶提供更為便利的金融保險服務。
(二)進一步夯實合作組織
一是持續推進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規范合作要求,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級,鼓勵農民合作社參與項目建設,促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質發展。二是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建設。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建設要以村集體和農民為主體,關鍵是與相關利益方之間構建明晰的產權關系、清晰的成員邊界、合理的治理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倡導平等協商、民主管理和利益共享,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三)進一步提升合作功能
一是深化生產合作。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改革,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鼓勵市場主體開展代耕代種、種子化肥、統防統治等服務合作,引導農業經營主體聯合創辦共享農機、共享倉儲。二是深化供銷合作。加強農貿農批市場、商超、供銷網點建設,強化農產品營銷等供銷合作服務。加快建設倉儲、冷鏈、物流、集采配送等流通服務體系。健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運營機制,完善供應端和銷售鏈,加強品牌宣傳推廣。三是深化信用合作。規范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并向行業性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延伸覆蓋。穩步發展農村互助合作保險,擴大保險互助品種和范圍。推動政策性農信擔保體系發展,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
(四)進一步創新合作模式
一方面,深入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改革,全面構建服務低收入農戶和小農戶的發展體系。加強產業農合聯建設力度,提升全產業、全周期服務功能。引導供銷社社有企業和基層社加入或領辦、參辦產業農合聯,構建產業農合聯的利益聯結機制,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的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鼓勵領軍服務組織牽頭成立區域性聯盟式“公司+農戶”聯合體,為低收入農戶、小農戶提供一站式托管服務,并在農產品初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合理設置與低收入農戶、小農戶的利益分配關系,促進低收入農戶、小農戶共享合作收益。
參考文獻
[1]徐旭初,金建東,吳彬.“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浙江實踐及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8(6):58-66.
[2]徐祥臨.習近平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科學性初探[J].中國合作經濟,2017(9):5-8.
[3]仝志輝.“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的目標和路徑[J].中國國情國力,2014(2):17-18.
[4]朱乾宇,龍艷,鐘真.“三位一體”:從單一合作到綜合合作的制度創新——基于三個案例的比較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21(6):19-33.
[5]羅建章,周立. “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撬動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金融,2022(7) :75-77.
[6]徐旭初,李艷艷,金建東.供銷社“去內卷化”路徑探析——浙江“三位一體”改革之路[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8-75.
[7]苑鵬.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與加快“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21(1):17-19.
[8]陳林.三位一體服務三農:新型合作化的經驗與理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1):176-182.
[9]徐炯,潘國義.溫州“三位一體”改革十五年回顧[J].農村經營管理,2022(8):46-48.
(作者單位:中共溫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