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 高遠
摘要:我國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階段。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升級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徑,不僅可以實現土地流轉,還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水平,是實現農業經濟增長、提高農民自身素質、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現代化工程。本文基于山東省泗水縣國家現代農業(甘薯)產業園調研情況,系統總結了泗水縣在打造甘薯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了在政策保障、資金投入和輻射帶動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做強主導產業、發展規模經營、提升質量效益和促進產村融合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現代農業產業園 全產業鏈 泗水縣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繼續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立足縣域,以規模種養為基礎,推進“生產+加工+科技”一體化發展,集聚現代要素和經營主體,加快產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全面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創新科技集成和聯農帶農機制,著力打造引領帶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平臺載體和農業現代化的引擎,是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打造農業農村現代化排頭兵、鄉村產業興旺新樣板的重要舉措。2019年8月,泗水縣被納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山東省財政扶持3000萬,2021年11月,順利通過驗收,2022年5月,創建成功。在此基礎上,泗水縣再接再厲,2022年4月,成功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中央財政扶持1億元,已到位3000萬元。經過省級、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泗水縣甘薯產業作為“一縣一業”產業,形成了集種苗繁育、綠色種植、保鮮儲存、精深加工、品牌營銷、文化休閑于一體的甘薯全產業鏈發展格局,蹚出了一條產業發展帶動山區鄉村振興的路徑模式。
一、打造現代農業(甘薯)產業園的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創新落實政策保障,打造革命老區鄉村產業振興的齊魯樣板
泗水縣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甘薯產業發展中心,完善園區管理機制,高位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甘薯)產業園創建工作。成立甘薯產業專班,專題研究甘薯產業政策,謀劃甘薯產業發展,圍繞甘薯產業高質量發展,高標準編制《泗水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2022—2026年)》,統籌布局研發、生產、加工、倉儲、旅游等功能板塊,形成“一心引領、雙核驅動、三區協同、多點聯動”的空間發展格局。出臺了《泗水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意見》《關于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富民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泗水縣鄉村振興政策集成改革試點方案》《泗水縣關于推進甘薯全產業鏈發展的培育方案》《泗水縣支持甘薯產業集聚建設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系統化政策支持體系,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重點支持農業規模生產、科技創新、主體培訓、品牌建設等。探索鄉村振興土地要素保障新機制,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用地指標,保障鄉村振興新增建設用地需求。創新資金保障,推行“1+N”涉農資金整合方式,2021年,統籌整合涉農項目資金9.5億元,撬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投入5億元以上,新增涉農貸款9億元以上。實施鄉村振興合伙人,實施“泗郎回鄉”創業行動,加快發展“歸雁經濟”,招募基礎合伙人224人,合作項目83個,投入資金2.5億元,帶動就業2000余人,作為全省人才振興典型案例,在《人民日報》頭版報道。
(二)強化科技要素支撐,打造全國甘薯產業科技要素集聚高地
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等科研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聯合共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甘薯產業技術研究院(泗水)”,以甘薯產業為出發點,構建起科研成果研發、轉化、應用、推廣體制機制,集聚全國甘薯體系優勢資源,支撐泗水甘薯產業高質量發展。依托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建設國家甘薯高科技產業園,全力打造集甘薯全利用技術研發、高科技產品加工、新品種培育推廣以及倉儲物流于一體的甘薯高科技產業發展平臺,建成全國最先進的甘薯全利用實驗室、中試基地、教學實踐基地。“濟薯系列專用甘薯新品種培育與加工利用”獲得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科技進步一等獎;“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種選育與高效利用”被農業農村部授予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制定甘薯淀粉(粉條)國家標準、企業標準4項,擁有發明專利18項;擁有“濟薯25”“濟紫薯1號”全國獨家授權,“濟26”區域經營權,研發的“泗薯一號”新品種成為國家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甘薯品種的園區,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引進推廣經費年支出達771萬元。
(三)培育甘薯全產業鏈條,打造全國知名的優勢特色甘薯產業引領區
積極拓展延伸產業鏈條,采取“西繁東種”模式,在西北高寒冷涼地區建立2000畝原原種生產基地,繁育優質甘薯脫毒種苗,打造全國健康甘薯種苗供給基地。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大力推進標準化清潔生產、環境綜合治理、立體循環種植、質量安全全過程追溯,養土肥田、生物防控、有機物循環利用等綜合服務體系,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設施設備、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系統及設備、智能雙網太陽能殺蟲燈、物聯網監控系統平臺。建成全國設備最先進的甘薯數字化智能保鮮庫,實現溫濕度和氣體含量的自動控制。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40萬噸保鮮儲存體系和100萬噸年周轉量的現代物流體系。先后培植出一大批農業產業化(甘薯)龍頭企業,國家級1家、省級1家、市級8家,年綜合加工能力60萬畝。其中,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對甘薯進行梯次開發,研發提取甘薯蛋白、膳食纖維等產品,做到“吃干榨盡”,生產經營產品達30多個系列、50多個品種,甘薯產品不斷向高端食品、保健、醫藥方向升級,年綜合生產能力25萬噸,成為產業鏈條完整、輻射帶動強勁的大型現代甘薯產業化龍頭企業。園內25家企業建立了線上線下銷售平臺,通過“大市場+小電商模式”,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及日韓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3300萬美元。經過多年努力,泗水形成了集“種苗繁育、綠色種植、保鮮儲存、精深加工、品牌營銷、文化休閑”于一體的甘薯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四)推廣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全國最富影響力的甘薯產業集聚地
泗水縣立足甘薯主導產業,打造引領帶動泗水縣鄉村產業振興的平臺載體和農業現代化引擎,甘薯產業已成為全縣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和突破口。“泗水地瓜”成為全省第一個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的農產品,成功申報“第五批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聘請優質品牌創意團隊,對“泗水地瓜”區域公用品牌進行全方位策劃推介,量身制作系列產品包裝和特有文化圖形,分別在北京“國際薯博會”、上海“亞果會”“國際農交會”專題推介。成立泗水地瓜協會,由協會運營全國地理標志“泗水地瓜”品牌,全縣一盤棋,探索“看全國、買全國、賣全國”的甘薯產業發展路徑。組建“泗水地瓜”品牌管理領導小組,授權利豐、銀河等12家企業為“泗水地瓜”區域公用品牌使用單位。“柳絮”牌粉條榮獲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安全食品品牌50強”。泗水甘薯銷售價格平均高出周邊地區15%。深度挖掘甘薯文化和旅游價值,創新開辟鄉村振興“泗水路徑”,連續舉辦五屆中國(泗水)甘薯產業發展大會,新華網、人民網、農業農村部網站、大眾網、山東農科頻道、濟寧電視臺、學習強國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宣傳,“泗水地瓜”影響力得到提高。
(五)完善利益聯結,實現帶農富農
一是建立激勵獎補機制。出臺《關于支持甘薯產業集群建設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縣財政每年列支專項資金支持甘薯產業發展,對全縣范圍內從事甘薯產業的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等進行獎補。二是創新聯農帶農機制。構建“訂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股份合作”“品牌共享增值”等聯農帶農機制,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生產托管、訂單農業等多種方式共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探索形成“黨支部+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家庭農場”“企業+農戶”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模式,企業與農民之間轉變為更為緊密的合作共贏關系。2021年,產業園帶動就業8.61萬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1元,高出全縣平均收入水平30%以上,帶動作用明顯。三是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通過重點培育扶持利豐公司、海藍農業、海波薯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203個村、5.1萬戶群眾種植甘薯,全縣現有甘薯類家庭農場108家、合作社182個、國家級示范社1個,薯農參與合作社比重達到83%,發展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甘薯種植戶400余戶。甘薯產業年總產值已達47億元,直接帶動全縣14.2萬農民增收。
二、產業園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園政策保障仍顯不足
甘薯產業雖然作為泗水縣“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培育,并制定了政策文件,縣財政每年列支3000余萬元支持甘薯產業發展,但是在國家、省都沒有針對甘薯產業扶持的專項政策,而縣里的扶持政策只是階段性,創建成功后,政策效應將會明顯減弱。
(二)產業園投入偏弱
2021年泗水縣地方公共預算收入僅12.26億元,2022年1-10月僅11.98億元,位居濟寧市末尾,全年工資支出21億元,民生保障等剛性支出大,財政支持力度不足,同時還存在社會資本投入減少,產業園項目投資、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發展速度減緩。
(三)組織管理有待健全完善
產業園建設應創新管理機制和開發運行機制,配有專門機構和平臺公司協同推進,產業園雖然已成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管委會等平臺,但國有企業介入程度不夠,多部門、多鎮街、多企業、多主體的積極性尚未充分調動,沒有真正形成合力。
(四)部分項目建設進度較慢
產業園項目均為獎補項目,獎補比例一般不超30%,要求帶動投資比例1∶3,驗收審計嚴格,主體一般先墊付資金,實施主體選擇面較窄,且經常面臨著主體變更、可行性較差等原因,一些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在項目總投資、建設規模、資金獎補等方面,存在不確定因素,造成部分工程項目建設進度較慢。
(五)產業發展輻射帶動能力有待提升
雖然甘薯產業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但是全年產業僅40億元左右,總體規模不大。產業圈發展水平有待提高,農產品初加工轉換率偏低,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不足4∶1。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健全,甘薯全程機械化的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開發應用成效有待提升。園區內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太少,輻射帶動能力有待增強,聯農帶農機制需要進一步提升完善。
三、加快推動甘薯全產業鏈條增值轉化的對策建議
(一)做強主導產業,建設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
充分發揮泗水縣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立足甘薯主導產業現有發展基礎,開展甘薯健康種苗標準化生產示范,建設一批規模化商品種苗生產基地。延伸生產、加工和銷售產業鏈條,加快“泗水地瓜”為主導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促進產業集群化、規模化、高端化發展,在全國打造“品牌化引領、標準化支撐、規模化推進”的甘薯特色產業引領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將產業園建設成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重要平臺和鄉村產業振興的抓手。
(二)集聚生產要素,建設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創新先行區
發揮產業園要素集聚優勢、產業承接優勢和資源稟賦優勢,加強與國家級或省級科研機構及科技型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組建甘薯產業研究院,構建科技集成創新平臺,著力提高甘薯產業機械化水平,建設甘薯生產、加工的技術創新和孵化體系,實現設施設備更新換代、現代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將產業園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甘薯農業科技集成創新與轉化應用中心、現代農業投融資示范中心、農業人才培訓與雙創示范中心,以現代生產要素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三)推進延鏈補鏈,建設甘薯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以產業園為平臺載體,以構建集“生產+加工+科技+營銷+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為主線,加快構筑形成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格局,推動生產、加工、旅游、服務等產業實現集聚集群發展,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和產業化帶動機制,形成以“二產帶一連三”“三產引一連二”的良好格局,實現一、二、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發展。
(四)適度規模經營,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創業創新孵化區
圍繞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發展土地入股、托管等多種經營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搭建一批創業見習、創客服務平臺,降低創業風險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塑造產業園發展的內在活力。
(五)提升質量效益,建設甘薯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按照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基本原則,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的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為重點,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全面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確保園內農業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提升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六)強化數字賦能,為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提供新引擎
一是圍繞生產過程數字化,實現高精度自動作業和標準化生產,著力建設甘薯全程數字化管理示范基地,打造“可視農業”,重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二是圍繞流通過程數字化,加快完善冷鏈倉儲、檢驗檢測、產品溯源、加工配送等設施設備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完善電子結算、買賣雙方經營和交易信息登記管理等配套設備,促進人、車、貨可視化、數字化管理,提高產需雙方信息獲取效率和處理效率,重在打造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品牌。三是圍繞銷售過程數字化,推廣“互聯網+”農產品綠色銷售模式,建立綠色優質農產品信息化服務平臺,積極運用微商、電商、直播、社群等銷售渠道,突出原產地品牌優勢,重在降低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實現更為精準的產需對接。
(作者單位:1.泗水縣農業農村局2.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