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人軒
擁有自己的一輛小汽車,是許多人曾經的夢想。現在這個夢想,不少人已實現了。然而隨著車子越來越多,停車成了不少人的煩心事。上街購物消費經常找不到車位,下班回家晚了經常無處停車。“誒誒誒,這里不能停,往前開開看看!”開著車在附近兜兜轉轉10多分鐘了,還是尋“位”無果的情形,你是否也遇到過?
當一個新問題上升為大眾關注關切的社會公共管理問題的時候,法治無疑是推動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有效方式和最有力保障。因為法治是最具規范性、穩定性、公平性的治理方式,也是最具公信力的治理方式。以法治方式推動解決“停車難”,努力讓百姓方便就近有序停車,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勢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任務。
民之所呼、立法所向。2023 年8 月,《湖州市車輛停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應運而生。這是湖州市對破解“停車難”問題的總體制度設計,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切身痛點的及時主動回應。條例從發展的觀點出發,努力處理好規劃與建設、一般與特殊、方法與科技、管理與服務等四對辯證關系,為推動解決“停車難”問題提供法制保障,以實現買車、停車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努力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條例“立”起來后,能不能順利“落”下去是關鍵。停車問題涉及家家戶戶、方方面面。落實好條例,既要靠政府和部門的努力,更要靠全體市民的參與和支持;既需要我們以法治理念去厘清關系,更需要以法治手段來規范管理。
要辯證看待買車與停車問題,不應非此即彼。有的同志認為,“停車難”的原因是車太多,應當抑制車輛增長,通過政策措施、經濟杠桿引導湖州市民少買車、少開車;也有同志認為,汽車是拉動消費的龍頭,必須大力扶持,“停車難”可以暫時先放一邊;更有同志打起了“退堂鼓”,湖州城小地少路窄,硬件設施先天不足,“停車難”問題沒法解決。顯然,上述看法忽視了買車、停車都是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剛需,都是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都是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也不是可以避而不答的“選做題”。只堵不疏也好,放任不管也好,都不是解決“停車難”的治本之策,也不是城市管理者應有的態度。
要系統推進停車“繡花式”管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在“方寸之地”上繡花,需有系統觀點。繡花里有紋樣、圖案、技術、原材料和工藝等,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在擁擠的城市中管理停車,也是如此。所以,必須做好城市治理的各項“微操”,只有“精治”才能打通“梗阻”。

“停車難”是許多地方的“城市病”。
需要處理好規劃與建設的關系。規劃如同繡花的紋樣圖案,建設如同繡花的針腳。規劃的前瞻性決定了建設的匹配性和實效性。群眾對停車的需求很明確,就是“能有地方停車、能就近方便停車”。要按條例要求,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綜合考慮城市不同區域功能,科學編制停車規劃,以此確定建設項目停車配套標準、停車場建設年度計劃,創新“人防+停車”“公園+停車”“立交+停車”“公建+停車”“邊角地+停車”等打法,有效把群眾身邊閑置的空間利用起來,依法合理增加泊位供應量,在“螺螄殼里做好道場”,從根本上、從源頭上破解“車買了沒地方停”的問題。
需要處理好一般與特殊的關系。湖州的繁華商業區、醫院、學校、老舊小區等特殊片區往往“車滿為患”,較一般場所的供求矛盾更為突出,亟待疏通。這個“一般”如同繡花的紋樣,確保停車管理章法科學合理;“特殊”如同繡花的圖案,提升停車管理的水平特色。要按條例要求,在停車供求矛盾突出的片區,制定綜合治理措施,鼓勵設立臨時停車場地,明確可以設置“潮汐式”的限時停車泊位或者限時停車區域,開源與疏通并舉,特別是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要帶頭推進“共享”的機制建設,專用停車場在一定條件下向社會錯時開放,鼓勵住宅小區與周邊單位互相開放停車場,以解群眾燃眉之急。
需要處理好方法與科技的關系。和滬杭等大城市相比,湖州還沒有建立停車引導系統,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車主不能迅速找到空閑停車場(泊位)的“無所適從”,低價、免費停車場(泊位)的“一位難尋”。如何讓車主多一份預期、少一份焦慮?這就需要講究方法和運用科技并重。要按條例要求,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支持市場主體深度研發、開發移動終端智能化停車服務應用,推動停車資源共享和供需快速匹配,為停車資源利用最大化、最優化“增智”。
需要處理好管理與服務的關系。停車管理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治愈了老毛病,也會出現新狀況。例如清理規范停車泊位、明確經營者義務,確實能方便市民停車,但也可能導致成本上升和“停車收費貴”等問題。這就需要通過優化管理與服務,讓群眾在各方面都能感受到管理的用心和服務的舒心。要按條例要求,明確免費停車時間,政府定價停車場不少于三十分鐘,道路停車泊位不少于十五分鐘,并依據不同區域、時段再作延長,同時鼓勵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停車場參照執行,在制度設計中充分彰顯人文關懷。
要形成破“停車難”的全社會同向奔赴。一座城市的文明與進步,任何工作都離不開城市管理者的科學決策與精細管理,也離不開每個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彼此之間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尊重,多一些支持配合,全社會同向奔赴才能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管理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多站在群眾角度想問題,多考慮群眾的實際情況與合理訴求,充分聚民智、聽民意,大到車位供給、服務管理、完善公交線路,細到車位劃線、停車費收取等,都要確保公眾意見參與其中。廣大市民也要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自覺遵守停車規定、規范文明停車、拒絕亂停亂放,共同營造安全、文明、有序的停車環境。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發展為民、惠民、靠民。破解“停車難”,這是一次沒有局外人的同心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