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斌/文
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逐步進入黃金發展階段,以市場和自身實際狀況為導向,構建高效、強大的風險管理體系,準確辨識各項活動風險,在實踐中持續增強自身風險管理能力,是商業銀行嚴把風險底線、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水平、肩負社會責任的必由之路,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利劍”。當前,商業銀行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面臨各類風險和風險管控問題,如果沒有及時辨識和應對各類風險,自身沒有較強的風險管理能力,就難以實現風險可控化,無法實現穩定、健康的發展。基于此,文章緊扣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特征,分析影響商業銀行風險管控能力的因素,提出相關的應對措施,進而促進銀行風險管控能力的提升,切實將各類風險遏制于搖籃中,為商業銀行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
隨著經濟增長進入黃金階段,我國金融供給側產生了較大變化,商業銀行應主動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逐步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商業銀行立足于自身實際,構建完善、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是其守住風險底線、承擔社會責任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須加以重視,堅持走質量強行的道路,統一經營質量和規模效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商業銀行的風險管控當前仍面臨著一些難題,因此,要制定可行性較高的策略和方法,將各類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推動商業銀行良性發展。
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相較于同期整體盈利能力較為薄弱。2020年商業銀行資產利潤率為1.1%,2022年累計實現凈利潤2.3萬億元,同比增長5.4%,商業銀行發展呈現新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步轉移和變化,商業銀行的未來發展規劃、監管方法也需要不斷改革創新,經濟發展驅動力持續增強,逐步轉變原本的工作模式,跟隨市場發展主要趨勢,堅持以技術、方法為核心突破口進行創新。經濟發展在帶來多方面機遇的同時相應風險也接踵而至,因此,商業銀行應主動改變自身管理模式和方法,以滿足時代發展的實際需求。第二,市場化降低了銀行的壟斷地位。大數據時代,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興行業逐步興起,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較佳的效果,尤其是當前多個政策的支持,對商業銀行的正常運營產生了影響,一些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擴展和延伸。在投資理財方面,商業銀行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了較為激烈的競爭,逐步從傳統的低風險、高收入轉變為低收入、高風險。
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的內外部環境瞬息萬變,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多,如果未能有效把控風險,則會影響其未來發展。因此,準確掌握不同的風險類型,采取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勢在必行。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主要涵蓋以下幾種。
信用風險主要是指交易主體目標無力履約或拒絕履約,從而導致交易另一方產生較大的損失。商業銀行開展貸款業務活動,就要主動承擔借款方償還貸款的風險。當前,信貸需求下降、客戶違約率持續上升,信貸資產質量下降,但商業銀行并未高質量管理信用擔保抵押品、客戶信用風險等級等,使其面臨信用風險。
如今,為了適應商業銀行金融的動態變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政策,提出了相應規范。其中,金融監管有了新的指標要求,核心在于加快推進杠桿目標的實現。商業銀行的資金流動十分復雜,不僅不能明確其界限,而且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同時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所以面臨一些流動性風險。
隨著市場利率不斷變化,在存款業務方面的利率差關系商業銀行的利潤,這使得各商業銀行間的競爭尤為激烈。同時,運營環境的優化,尤其是共享金融、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對商業銀行原有的地位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在利率市場化影響下,商業銀行選取高收益、高風險的交易,各層級、各部門信息不對稱,就會引發逆向選擇風險,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
當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效果不理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人員風險管理意識滯后。商業銀行處于壟斷地位,導致其風險管理理念滯后,缺少先進、正確的風險防范觀念,難以通過思想驅動各項行為。商業銀行未能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相關人員難以認識到風險管控的重要價值,很難為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思想支持,弱化了風險控制效果。第二,風險文化不健康。現今,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未能滲透風險管理理念和意識,未形成良好的風險文化,風險管控效果大打折扣。
當前,商業銀行風險管控面臨多個不確定因素,風險管理較為復雜多變,金融風險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內部風險量化評估指標不足,主要傾向于靜態指標,對于環境、政策等波動所引發的風險動態化指標缺失;風險預警機制的缺失,導致風險預警不到位,無法追蹤各項經濟活動實施情況,無法準確把握風險并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難以提升風險管控能力。
經濟結構正式轉型之前,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主要傾向于石油、鋼鐵等產業,為其良好發展提供了支持,商業銀行也逐步向這些產業靠近,提供了大量的借款資金,但也忽視了其他產業的借貸。然而,隨著經濟增速放緩,鋼鐵等行業在經營和發展過程中的供需缺乏先進性、均衡性,長期存在資不抵債的情況,難以如期歸還借款,導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顯著增多。由此可知,商業銀行的客戶群體較為單一,未能主動拓展新的客戶群體,未能形成長期戰略合作,因而難以推動商業銀行高質量轉型發展。
當前利率市場化逐步成熟,在缺少央行嚴格把控的情況下,市場對資金供需狀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利率上,其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針對不同行業產業來說,商業銀行的利率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果沒有及時做好利率管控,可能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產品定價需要考量多重因素和滿足越來越高的要求,這讓商業銀行利率管理風險防控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當前,在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未能做好風險分類工作,信貸資產質量難以提升。商業銀行未根據自身實際狀況,建立符合實際需求的信用風險檢查常態化工作機制,使得各類資產難以得到準確、及時分類,信用風險管理工作貫徹落實不到位,難以提升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導致資產分類質量不理想,難以客觀、真實地反映信貸資產質量。第二,未能篩除和管控潛在風險。沒有將先進的理念融入日常風險監測和管控工作中,無法如期準確地辨識潛在風險,也沒有根據不同的風險編制專業的解決方案,導致無法高質量地規避和應對風險。
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根深才能葉茂。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應始終堅持“適度風險、支撐發展、穩健經營”的風險偏好,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意識,樹立健康的風險文化,創設良好的風險管控環境,為有效開展風險控制工作提供思想指導。經濟新常態下,風險管理意識的強化為商業銀行控制各項活動的風險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促使其堅持以思想驅動行為,在各環節積極做好把關工作,循序漸進地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同時,商業銀行要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強化自身風險防御意識,自上而下地保持思想統一,構建良好的風險管理氛圍,綜合處理各類風險。
例如,某商業銀行成立于2007年,所屬行業為貨幣金融服務,經營范圍包含: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國內結算;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從事同業拆借等。該商業銀行堅持“管人比管事重要”的思想理念,按照“突出問題導向、聚焦排查效果、深挖風險隱患”的基本原則,根據自身的實際發展狀況、創新舉措,逐一進行全方位排查、重點線索核查,深入開展重點業務和員工日常行為專項排查,將“合規經營、底線思維”的健康風險文化融入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持續增強全行的合規意識,筑牢風險防控的思想防線。
要想高效應對新常態下的多個不確定因素,商業銀行要提升自身風險防控能力,尤為重要的是應做好風險預警,從根本上實現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實踐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應對較多風險,應根據實際工作及運營活動,建立切實可行的風險預警機制,及時辨識各類風險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規避風險影響。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商業銀行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創新,逐步優化管理流程。對此,商業銀行要選用先進的風險管控工具和方法,準確預警各類風險,實現風險管理經驗與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有效融合,做好各類風險預警,第一時間把控實際管理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因素,從根本上減少貸款劣變。
當前,商業銀行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不良貸款率顯著上升,為有效破解這一困境,商業銀行應主動創新工作模式,精準把握市場發展現狀,對客戶進行科學分類,不斷擴展客群范圍,幫助客戶及時轉型。特別是各類科技型企業,商業銀行應從根本上減少其不良貸款風險針對此類客戶群體,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實際狀況,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并增強系統的適用性、可操作性,靈活、及時地對其展開評估和預警。此外,金融市場服務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特征,為客戶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商業銀行要積極主動培育長期合作的客戶,為客戶提供更完善、標準的服務,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和以客戶為主導的工作理念。切實展示自身擁有的各類資源價值和優勢,滿足現實需求,借助多元化的途徑掌握客戶的實際需求,嚴格遵循差異化、個性化服務的基本原則,逐步實現高質量轉型。
當前,產品定價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商業銀行能否正常經營和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高低。對此,商業銀行可及時與央行合作,完善利率定價機制,為科學合理的定價提供有效參考。大數據時代,各類先進技術的應用為金融機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商業銀行可充分借助互聯網優勢,動態化實現市場和客戶信息的定量分析,確保正式利率定價涵蓋客戶行為、貢獻等多個指標,形成以客戶為導向的定價模式。此外,商業銀行要準確分析當前金融產業的發展情況和主要趨勢,根據市場發展的基本需求,合理使用現代化技術,參考和借鑒優秀的經驗,持續優化和完善服務模式,保證自身的盈利模式符合現實需求,為廣大客戶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逐步摸索出有效的盈利策略,在競爭中拔得頭籌。
經濟新常態下,管控和防范信用風險仍是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重要難題。對此,要根據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實際,從區域、行業、產品等多個維度思考風險管理工作,積極做好信貸資源配置,完善風險辨識方法,增強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
首先,以“機制”為基礎,夯實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與商業銀行業務管理、合規管理緊密相關,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需要多部門、多層級做好風險管理,風險信息在前、中、后臺部門間實現共享,切實發揮各部門、人員的專業優勢,準確辨識潛在風險,強化風險監測的導向性、聯動性,使得人員在風險管控等方面統一思想認識、統一行動步調,通力合作,做好風險管控。其次,以“分類”為抓手,提高信貸資產質量。要求建立信用風險檢查常態化工作機制,嚴格遵循真實性、審慎性原則,以保證資產分類結果的準確性,動態監測資產結構,保證信用風險管理工作落到實處,逐層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提升信用風險管理水平,提高資產分類質量,全面真實地反映全行的信貸資產質量。
商業銀行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中面臨諸多風險,只有準確、及時地辨識這些風險,制定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才能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帶來的不良影響。但在具體實踐中,商業銀行的風險管控影響因素較多,導致風險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充分分析風險管理中面臨的困境,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自身風險管控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