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2)
五年規劃主要是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實現的改革中形成的,五年規劃的提出主要是借鑒蘇聯的模式對其目標與內容進行了重新的規劃,其規劃的目標是先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再帶領人民奔向小康社會,其規劃的性質從單純的指令性演變成預測性與指導性相結合;規劃內容也從經濟社會計劃變為包括政治與文化建設等相關的內容,規劃內容的中心思想就是讓中國實現全面綜合的發展。五年規劃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的建設時期;第二時期是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之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第三時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這三個時期,第一階段五年計劃的主要理念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建立完整的工業與國民經濟體系來促進重工業的發展。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藍圖得到描繪,政府未來的工作重點在五年規劃中被明確,在進行五年規劃的幾十年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征程開啟,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帶領人民群眾擺脫了貧困,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1.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五年規劃的提出主要是在借鑒蘇聯改革模式的基礎上進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主要體現是社會生產力進行有效的提高,生產力的提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家的發展。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各項工作均需要生產力來推進,缺少了生產力,國家發展中的各項工作就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不能更好地將全面發展戰略進行有效的實施與促進。生產力的有效發展能夠將社會形態進行改革與更新,讓其向著更強大的方向發展,所以強大的生產力是判斷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社會主義中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生態體制的發展都需要強大的生產力進行推動。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創造出了令世界驚訝的成績,國民經濟總產值在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創出新高,并在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
2.有利于確立和落實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在蘇聯改革模式中,其將人民作為中心,所以中國的五年規劃中也借鑒蘇聯的改革模式將人民放在首位,這是因為能夠推動社會前進發展的主要力量就是人民群眾,所以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判斷國家能否聚集社會力量來促進進步,就需要確立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讓其積極參與到國家的建設之中,并且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確立情況也是判斷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因素之一。人民群眾主人翁地位的確立能夠更好地實現民主制度,其能夠吸納群眾的建議,更好地保證人民群眾的意愿能夠得到尊重與采納,這能夠有效避免出現制度中各自為政的現象。
3.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主要是因為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價值,其能夠根據主要的思想體系支撐社會主義制度,在制度制定的過程中,需要秉承公平正義的理念,社會主義制度涉及的是國家與人民,其必須是具有公平性的。制度的設立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在此基礎上將社會主義制度與社會經濟體制進行有效的結合,也就能夠將各項體制進行有效的結合,實現雙重發展。
1.為國為民,有著高度的歷史責任感
中國共產黨為國為民的精神能夠提升人民群眾的歷史責任感與思想境界,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的過程中,將不負重托與不辱使命的信心和決心進行一定的表達,將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與人民的重大歷史責任進行明確的闡述,并強調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思想,讓人民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當家作主,為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將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將人民的重托牢記心中,其在為國為民的過程中將責任重于泰山的思想作為中心思想,并將其融入國家復興與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之中,將黨的責任與人民利益的實現進行緊密的結合,來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直面現實,勇于擔當
中國共產黨具有直面現實、勇于擔當的歷史責任感,其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對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讓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也遇到一定的攻堅時期,這一時期需要中國共產黨將各層級中產生的利益矛盾進行一定的解決,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愿。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從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邁進,在邁進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群眾放在中心,將人民群眾需要的幸福美好的生活進行有效實現。但是目前來看,部分人民群眾之間存在一定的貧富差距,不能很好地實現每一位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愿景。在中國共產黨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黨員遵循忠于職守與勤奮工作的原則,其已經深刻意識到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挑戰與問題,這是需要重視的。黨的十八大會議舉行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直面現實作為中共中央的發展核心,中國共產黨需要擔當起民族的責任,并將責任和目標與中國夢的實現進行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夠有效將責任實現與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行聯系。在中國夢實現的過程中,需要每一位中華兒女參與進來,中國夢是與人民群眾具有一定的關聯的,偉大復興夢的實現是一項較為艱巨的任務,需要每一位中華兒女共同努力實現。
3.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步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面臨許多復雜的形勢,這就需要中國共產黨承擔起攻堅克難與勇往直前的歷史責任。在革命的年代,需要實現沖鋒陷陣的精神,而在新時代下,需要實現實事求是與攻堅克難的精神,保證在發展道路上能夠良好地解決各項矛盾與問題,這樣才能夠將改革開放進行有效的推進。在目前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有效地遵循居安思危與自強不息的理念,以保證五年規劃的有效實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這是需要中國共產黨進行解決的,在解決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需要有效地展現攻堅克難的責任精神,把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目標放在首位,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景,還能夠促進中華民族兒女之間凝聚力的提高。但目前來看,我們遇到的困難與阻礙是較為嚴峻的,需要各位中華兒女共同努力來有效地解決問題。國家的改革本就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其需要在改革的過程中將各項工作進行全面的深化,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進改革。
規劃具有遠見,高于現實,又基于現實。五年規劃的首要特點就是超前性,其能夠將未來發展的主要道路在規劃中進行預測,并在實施的過程中遵守未來發展的理念,將社會主義發展進程進行有效的推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五年規劃的主要理念就是銘記歷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宗旨就是將先輩的理念進行沿襲,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黨的方針與政策,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的生活。
五年規劃主要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將社會主義建設體制進行創新,使計劃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創新成為經濟計劃體制下的社會主義,這一演變的過程代表五年規劃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其根據中國的發展特色來創新社會主義制度,讓其能夠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第一,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從而能夠合理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走自己的發展道路。五年規劃的發展理念是增強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主要因素,五年規劃里將黨的路線、方針及政策進行合理的制定,其在制定的過程中能夠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國情進行有效的結合,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五年規劃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思想。中國共產黨為了保證五年規劃的實現,在五年規劃實施的過程中主要是將重工業發展作為發展的總體目標,并且在相關戰略中也將重工業的內容納入其中,在“六五”計劃到“八五”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國家制定專有的制度來對其進行保證,主要是因為重工業發展是國家整體發展的核心內容,只有將重工業進行良好的發展,才能夠保證中國經濟總值的有效增加。在此過程中,五年規劃主要是將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作為重要目標,并根據該目標進行可持續的發展。在“九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的過程中,主要是在上一階段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增加科學發展觀的社會主義特色理念,這一過程不僅將經濟增長作為目標,還在此基礎上強調了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在面對中國發展任務的艱巨性的過程中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有效地將中國的實際情況與理論指導相結合,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五年規劃的前瞻性與科學性也在中國共產黨較強領導能力的基礎上得到了保障。
第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者和建設者,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作為奮斗目標。發展戰略與重大任務的落實是五年規劃的最終落實點,其中的重大任務主要包括重大項目的規劃、重大政策的出臺及重大改革的提出等。中國共產黨在提出五年規劃的主要前提是,對國家當前的關鍵問題進行明確,通過問題來制定戰略目標,這樣能夠有效解決國家存在的問題。在制訂五年規劃的過程中,黨更加注重對重大項目的規劃,五年規劃中前幾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將工業發展作為重要發展方向,所以在一五計劃時,確定了156 項重點工程,這些項目貫穿了“一五”與“二五”計劃時期,到“三五”計劃時期,中國共產黨又在此基礎上補充了一些小的建設項目來促進工業化的發展。五年規劃目標有效實現的主要促進因素就是發展戰略與重大政策及改革等相關的舉措。例如,在“九五”計劃中,中國共產黨提出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十五”計劃中提出西部大開發與城鎮化的戰略,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人才強國與東北振興等發展戰略,“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擴大內需及海洋開發戰略等,“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創新驅動發展及網絡強國的戰略,這些都是促進五年規劃目標實現的主要動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領導能力。以上戰略主要是根據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決定的,戰略的提出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將國家存在的問題進行根本解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中、西部在政策的引導下顯現出梯度發展的格局,其中東部發展速度較快,而中部與西部的發展較慢,這對國家均衡發展的目標造成了影響,因而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西部大開發與中部崛起的戰略,以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進國家區域均衡發展的目標。
第三,無法比擬的組織優勢。一個組織的發展需要遵循自身的客觀規律,而國家也是一個組織,其也需要遵循客觀規律,但是遵循的過程較為復雜,需要遵循各項社會與經濟規律等。國家制訂的五年規劃,是將國家未來五年發展的愿景與藍圖進行規劃,并朝著這一規劃來進行實現,但在實現的過程中也要結合國情,根據實際情況來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有效判斷經濟發展的情況,而中國共產黨的良好執政能力正好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五年規劃實施的過程中,雖然也遇到了一些困難與阻礙,但中國共產黨通過自身無可比擬的組織優勢,將面臨的問題與阻礙進行了有效的解決,推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愿景的實現。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過程中,其利用自身較為超前的思想與理念,良好地制訂了五年規劃,其所制定的內容均是能夠解決我國實際問題的內容,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良好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優越性。在實施規劃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還將市場供求與工業化等各項規律融入其中,對社會主義下的經濟體制進行良好的改革,從而更好地創新與豐富國家發展的戰略,有效地促進國家全面深化改革舉措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