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邵蔚旸
(中共萍鄉市委黨校,萍鄉 337099)
紅色基因傳承和家庭家風建設是關系黨風政風社風民風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紅色家風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于引領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要傳承弘揚紅色家風,讓其永不褪色、歷久彌新。萍鄉紅色文化厚重、紅色精神廣博、紅色家風綿長,在建設紅色基因傳承創新區過程中,萍鄉拓展思路、創新舉措,不斷推進紅色家風涵養時代新風,讓紅色熱土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紅色家風是黨員楷模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傳家寶”,蘊含了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毛澤東提出“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的原則;周恩來定下“凡個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別人去辦”“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等十條家規;谷文昌要求家人“不許沾公家的一點油”;甘祖昌告誡子女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
無數優秀共產黨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在言傳身教中將甘于奉獻、艱苦奮斗、勤儉持家、廉潔自律、公私分明等高貴品質傳遞給家人,加強家庭建設的同時,也成為全黨學習的典范,成為優良黨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全體黨員干部加強自身修養,跳出“舒適圈”,提振“精氣神”。
中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機遇與挑戰并存,工作任務艱巨繁雜,外部誘惑層出不窮,對領導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如若沒有筑牢思想防線和廉潔底線,就容易被圍獵,走向犯罪深淵,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的損失。
紅色家風中的清廉元素對于政風具有豐厚的滋養作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工作任務,但是偉大精神和紅色家風永遠不會過時,優秀共產黨員面對困難挑戰時展示出的勇擔重任、迎難而上、忠誠履職等品質能跨越時空,引導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修身和廉潔齊家,助推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紅色家風的重要源泉,紅色家風凝聚了家國天下、寬宏博愛、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等傳統美德。紅色家風是共產黨人為實現理想在長期實踐、接續奮斗中產生的精神財富,是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的光輝典范,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文化,并成為其中的文化瑰寶。傳承紅色家風,能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促進社會共識,強化文化認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在文化浸潤中培育淳樸民風,進而形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合力。
萍鄉是工人運動的搖籃,是秋收起義策源地和主要爆發地之一。萍鄉兒女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勇往直前、不怕犧牲、接續奮斗,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譜寫了一頁頁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留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延續紅色家風、樹立時代新風,萍鄉多渠道、多方面地創新工作方法,增強教育實效。
一是積極修繕故居,加強文物保護。故居是紅色家風的重要載體,是黨史學習教育的寶貴資源,見證了紅色家風的產生、延續和發展。萍鄉先進人物眾多,走出了朱輝照、甘祖昌、羅桂華、黎新民、王耀南等18 位開國將軍,凱豐、孔原、高自立等高級領導干部,龔全珍等全國道德模范。萍鄉不斷加強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力度,認真開展故居修繕工作,現已修繕甘祖昌、凱豐、孔原、高自立、劉仁堪等故居,不僅還原故居本來面貌,也將故居打造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展出老一輩革命家的生平事跡和紅色故事,并開設《信仰的力量》《紅色家風世代傳》《把一切獻給黨》《永葆廉潔守初心》《一座橋變十二座橋》等現場教學黨課。
二是挖掘先進事跡,弘揚優良作風。通過大量走訪調查、史料收集,挖掘出萍鄉紅色文化中的感人家書、家風家教、家規家訓故事和先進事跡。例如:甘祖昌心系家鄉困難群眾,不當將軍當農民,全力以赴投身家鄉建設;高自立故居大門上書寫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成為激勵高家后人的座右銘;凱豐在給女兒的信中寫到“應當時時注意廉潔奉公守法”等內容,在真實具體事例中弘揚艱苦奮斗、愛崗敬業、清正廉潔、無私奉獻、一心為民、淡泊名利的紅色家風,進一步增強教育感染力和實效性。
三是修建紀念展館。建立安源工運時期廉政建設陳列館、初心館、甘祖昌龔全珍事跡陳列館、高自立生平事跡陳列館、把一切獻給黨性教育基地等,甘祖昌干部學院還開設了紅蓮初心體驗館,通過VR、AR、3D 仿真等數字技術,讓家風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員面前,增強互動性,讓學習入腦入心。
萍鄉不斷創新紅色家風傳承路徑,采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發揮紅色家風的強大感召力。
一是加大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編輯出版紅色讀物《安源紅色家書》,拍攝電視劇《初心》,舉辦“家和萬事興——家教家風”書畫展、“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弘揚好家風”攝影作品展、“家住安源”戲曲晚會、“家住安源”家庭紅色故事大賽、“紀念安源路礦工人運動100 周年座談會”等,更好地發揮紅色家風教化引導作用。
二是開展家書誦讀。各縣區、各單位、村社區和大中小院校組織“誦讀紅色家書·講述英烈故事”“誦讀紅色家書·牢記初心使命”“共讀紅色經典·共創文明城市”等活動,在紅色家書中感悟至深家國情懷,學習崇高理想信念,汲取豐厚精神養分,營造傳承紅色基因的濃厚氛圍。
三是應用數字信息技術。在微信公眾號、官網、短視頻等網絡平臺推出《忠廉凱豐》《克己奉公的劉型》《一切聽組織的》《一封家書》《一名老紀委書記的革命情懷和優良家風》《龔全珍的廉潔故事》等視頻黨課和文章,各單位積極開辟紅色教育專欄,全方位、立體化宣傳紅色家風故事。
一是推動紅色走讀常態化。萍鄉在推進“廉潔萍鄉”建設過程中,將紅色文化、廉潔家風的學習作為重要抓手,培育了一批能夠充分體現本地特色的家風家教實踐基地,研發了甘祖昌干部學院初心體驗課、高自立廉潔自律教育基地正氣傳家熏陶課、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廉政建設溯源課和秋收起義紀念館忠誠感悟課,組織全市各單位黨員干部參與“四點一線”紅色走讀,將紅色家風教育制度化、常態化。
二是開展家庭家風建設評選活動。常態化開展“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書香家庭”“廉潔家庭”評選活動,龔全珍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全國“最美家庭”、全國“文明家庭”。通過廣泛宣傳紅色家風,樹立家庭建設典范,發揮標桿示范引領作用,增強黨員干部以德齊家、以廉齊家的意識。
三是建立干部教育長效機制。將家風教育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課程,在黨校和干部學院開設《甘祖昌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歷久彌新的安源精神》等課程,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紅色家風故事等作為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和“三會一課”的重要內容。
一是開展紅色培訓,發展特色產業。建立在甘祖昌將軍家鄉蓮花縣沿背村的甘祖昌干部學院將傳統的封閉辦學模式轉變為“課堂在田野、吃住在農家、人人當教員、百姓齊參與”的教育培訓新模式,打造“紅色培訓+民宿”的鄉村振興新路徑,來自全國26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5 萬余名學員在此接受紅色教育,學習甘將軍嚴于律己、艱苦奮斗、一心為民的崇高品質,也帶動了當地民宿發展和集體經濟壯大,促進農民增收。
二是樹立家風典范,營造社會新風。傳承紅色家風是基層德治的重要工作方法,萍鄉通過大力弘揚紅色家風,樹立優秀家風典型,形成示范作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向先進學習,進而促進更多家庭形成良好家風,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向善向美的社會風氣。
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形式豐富的教育活動,增加群眾參與度,讓群眾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
一是充分發揮新媒體力量。運用H5、VR、短視頻等新技術,制作云展廳,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家風教育平臺,增加家風教育片、廉政宣傳片的趣味性和吸引度,讓紅色文化、優良家風、革命事跡在群眾中傳播,推動家風建設向黨員干部、群眾延伸。
二是建設家風文化景觀。在公交站、步行街、商圈、旅游景點、公園、綠色步道等人員密集地設立公益廣告牌、廉潔警示欄、廉政漫畫墻、家風文化長廊,張貼格言警句,播放公益廣告,推動紅色家風文化走入社會、走進大眾、走向基層。
通過把分散、零星的家風故事收集整合,做大做強紅色文化品牌,提升紅色家風的影響力、感染力、滲透力,達到更好的宣教效果。
一是加大挖掘本土家風文化力度。整合高校、黨校、社科機構的科研力量,成立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將家風家教建設研究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
二是梳理相關史料,深入調查,收集整理歷史名人事跡,加強理論研究闡釋,深入提煉家風文化的內涵和特質。將歷史名人家風故事結集成冊,拍攝成專題片,將“無形”的家風文化轉化為“有形”的受群眾喜愛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家風文化教材。
三是舉辦家風文化主題群眾文化活動。在企業、學校、村、社區等基層單位舉辦內容豐富的演出、燈會、展覽等活動,發揮“宣講大舞臺”“文藝輕騎兵”作用,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家風文化的魅力。
一是要將廉潔文化納入管理規章制度。清正廉潔、大公無私、克己奉公等高貴品質是紅色家風的重要內容,要大力弘揚紅色家風中的清廉元素,將廉潔文化與管理相結合,賦予制度約束力,進一步增強廉潔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要把廉潔從業的要求納入各項管理工作之中,對于人、財、物等重點環節和風險點加強監管。
二是重點抓好作風建設。培育和發揚優良作風是家風文化建設的重要目的,抓好作風建設也是推動家風文化建設的有力措施,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家風文化建設中也要求各級黨組織抓牢作風建設,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風頑疾,細化干部擔當作為負面清單,完善罰懶懲劣機制。通過加強家風文化建設,引導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仰,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強大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