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
摘 要:美術創作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常德非遺文化資源為美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底蘊。常德市的非遺資源豐富多樣,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歷史文化內涵,并且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通過對常德市的非遺資源及其文化價值進行分析,提出“文化遺產+現代藝術”的創新模式。然后,通過案例分析和實際創作體驗,探究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能夠大大豐富美術創作的內涵和表現形式。通過加強對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結合實際的美術創作體驗,深入探索地方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與實踐,為文化傳承和創新做出貢獻。
關鍵詞:美術創作;藝術價值;非遺文化資源
注:本文系常德市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常德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與實踐研究”(CSP23YY53)研究成果。
一、常德非遺資源及其價值
(一)常德非遺資源的概況
常德市是湖南省的一個重要地區,其非遺資源極為豐富,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也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常德的非遺資源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主要包括傳統民間音樂、美術、舞蹈、手工藝等多種形式。截至2022年,常德擁有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和27個省級非遺項目。
1.傳統戲劇——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又被稱為常德喀喀戲,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它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及湘北鄂南毗鄰地區。該劇的主要唱腔曲調采用了正宮調,并借鑒了沅水號子和當地山歌的某些特色唱法,同時使用假嗓翻高八度來唱句尾,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這種音域和音色突然出現強烈反差的聲腔形式,鄉民用土語形容為“喀喀”,意為不平坦。
2.傳統戲劇——常德高腔
常德高腔為常德漢劇高、昆、彈三大聲腔之一。它在本地鄉土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明代的弋陽腔、青陽腔等早期戲曲聲腔,并逐漸發展成熟。常德高腔主要流行于西洞庭區、武陵山系、辰水和沅水流域,還遠及鄂西南和黔東一帶,1986年改名為武陵戲。明代萬歷至清代乾嘉年間是常德高腔最為興盛的時期。然而,隨著彈腔南北路的興起,常德高腔逐漸走向衰落。《祭頭巾》《思凡》《兩狼山》《雙猴斗》《程咬金娶親》等劇目是常德高腔的代表作品。
3.傳統曲藝——常德絲弦
常德絲弦是一種流行于常德、桃源等地的民間曲藝,主要以揚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樂器作為伴奏,因此被稱為“常德絲弦”。常德絲弦最早起源于明代江蘇、浙江等地流行的時調小曲,是一種民間說唱表演藝術形式,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穿插交替,內容豐富,可以演唱有人物、有情節的大型故事,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段子。
4.傳統曲藝——鼓盆歌
湘北大鼓(鼓盆歌)是流傳活躍在湘北地區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湘北大鼓最早稱為“孝鼓”,是一種為悼念亡人所進行的一種活動,俗稱陪亡人。湘北大鼓語言以湘北地區方言為主,語言通俗生動。傳統大鼓唱本多為五字或七字句,現已發展成長短不限的新句式。道具為一面牛皮鼓,有的配有嗩吶、月琴等樂器伴奏,特殊節目還配有鑼、鈸等。湘北大鼓唱腔屬板腔體,一般分引腔、悲腔、柔腔、快腔、急腔等。
5.民間音樂——澧水船工號子
澧水船工號子是一種由地方小調轉化而成的獨特的勞動號子,是以反映船工們苦難生活和戰天斗地的勞動場面為主題的一種音樂節奏較強的傳統民間音樂。澧水船工號子沒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詞,也不需要專門從師,全憑先輩口授,代代相傳。大多是因時因地因人即興而起,脫口而出,比較通俗。澧水船工號子具有豐富的音調、復雜的節奏變化、多聲部的音樂織體,是中國勞動號子的重要組成部分。
6.傳統美術——桃源木雕
源遠流長的“桃源木雕”雕刻流派形成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在京城曾聲名遠播。精湛的桃源木雕作品兼具大氣與俚俗,刀法細膩圓潤,特色鮮明,深受世人喜愛。桃源木雕承襲了漢代磚雕的藝術精髓,大氣而不失細膩,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計白當黑,以少勝多”的理念,造型夸張而非空洞,線條簡練而不簡單。在藝術風格上,雖然桃源木雕與19世紀西方畢加索等人創造的“立體畫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桃源木雕的問世要早數百年。從雕工技藝上來看,桃源木雕主要包括圓雕、浮雕、透雕、鏤空雕等上百種刀法技藝,每種刀法的運用都恰到好處,讓人稱奇。
(二)常德非遺資源的文化價值
常德的非遺資源體現了常德市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非遺資源在傳統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常德市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德非遺資源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常德市的自然環境和歷史事跡相融合,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并對當代藝術和文化的發展產生著積極的影響。研究常德非遺資源的歷史文化內涵有助于加強對常德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并更好地發揮其文化價值。常德的非遺資源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展現了其文化價值。
1.體現地方文化特色
常德市的非遺資源歷史悠久,傳承至今。這些資源凝聚了當地幾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展現了地方文化的特色和歷史底蘊。例如,常德麻質畫、桃源木雕等非遺項目具有地方色彩和文化特色,是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傳承歷史文化
常德的非遺資源不僅具有地方特色,而且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些資源既是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承載體。以花鼓戲為例,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它是中國傳統戲劇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3.拓展藝術表現形式
傳統非遺資源在不同的時期和背景下,經過不同的演變和發展,不僅形成了獨特的表現形式,而且成為重要的藝術創作源泉。例如,石門的土家山歌作為傳統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地不斷進行創新,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音樂表現方式。
常德市的非遺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是當地文化和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資源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歷史,還能夠為美術創作提供無限的靈感和資源支持,推動地方文化藝術的發展。因此,對這些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傳承,也體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迫切需求。
(三)常德非遺資源的藝術價值
常德的非遺資源不僅擁有豐富的文化價值,而且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這些非遺資源以其獨特的地域性和歷史文化內涵,為美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資源支持。在美術創作中,非遺資源能夠為藝術家提供獨創的靈感和原材料,同時賦予美術作品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例如,在常德市的非遺資源中,花鼓戲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戲劇,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藝術家可以對花鼓戲的人物形態、人物裝飾和歷史淵源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并將其融入自己的作品,從而賦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藝術價值。此外,常德市的非遺資源還包括傳統美術、戲曲、傳統手藝等多種類型,這些非遺資源對美術創作的影響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
二、常德非遺資源的傳承與創新
(一)“文化遺產+現代藝術”的創新模式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種“文化遺產+現代藝術”的創新模式。這種模式融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元素,使常德非遺資源在當代藝術中得到了新的發展和應用。
這種模式的實施需要對常德非遺資源進行全面挖掘和整理,將其與現代藝術創作進行有機地結合。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涉及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同時也需要進行創新性的探索和實踐,為常德市的藝術創新和文化傳承做出貢獻。
同時,這種模式也為其他地方的非遺資源保護和創新提供了借鑒和啟示。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融合,可以在保持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純正性的同時,使其得到新的發展和應用,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非遺資源。
這種創新模式的實踐需要相關部門、企業、文化機構和藝術家等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相關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非遺文化資源的保護和扶持;企業可以積極投資非遺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機構可以舉辦相關文化活動,促進非遺文化的普及和傳播;藝術家可以通過創作作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創造出更具創新性的藝術作品,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文化遺產+現代藝術”的創新模式是一種能夠同時傳承和創新的模式,將傳統技藝和現代技術相結合,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美術創作者可以為保護和發展非遺文化資源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借鑒與創新:美術創作案例
為了保護和傳承地方非遺資源,需要加強保護和傳承工作,并將其與實際的美術創作體驗結合起來,深入探究地方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與實踐,創新發展地方藝術,以促進文化傳承和發展。在運用非遺資源的同時,也應注重借鑒與創新,挖掘非遺資源的潛在價值,為美術創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因此,可以分析幾位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對其進行學習、研究、借鑒和創新。
例如,漆躍輝的壁畫作品《桃花源記》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故事情節為線索,以常德桃花源的山水為背景,融入楚文化的氣息,并運用秦漢石刻、桃源木雕、桃源刺繡等元素作為形式語言。作品采用大面積的水來包圍“桃花源”,人物造型純真拙樸,色彩古樸厚重,營造了一個寧靜閑適、悠遠古樸,神秘浪漫的人間仙境。該作品為美術創作者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范例,對后續常德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創新應用具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劉漢文以他最為熟悉的家鄉桃源的民間傳統湘繡、漆畫和木雕為素材,從中尋找新的創作題材和藝術靈感,運用地方特有的藝術圖像與西方油畫的渾厚表現特點,加上當代的藝術元素,創作出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審美特征、圖像特征、文人氣質和當代意識的新圖像作品。常德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與實踐研究,可以對此進行學習和借鑒。
三、常德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資源挖掘
(一)常德非遺資源的藝術形象和創作方法
常德地區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可以通過對常德非遺文化的研究,發掘其中蘊含的藝術形象和創作方法,進而將其運用于美術創作,創作出更具特色和獨特性的作品。常德非遺資源不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還能夠反映當地人們的生活場景和情感體驗,同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美術創作中應用這些非遺資源可以為作品提供無盡的創作靈感和素材支持,增添更加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從而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
在美術創作中,可以運用常德非遺文化中的藝術形象,如傳統紋樣、圖案等,為作品賦予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表達當地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此外,還可以借鑒常德非遺文化中的創作方法和手法,如桃源木雕、繡花等,為美術創作提供更加豐富的技巧和方法,推動美術作品的創新與發展。
以常德桃源木雕藝術為例,其歷史源遠流長,被廣泛應用于家具、器皿、藝術品等領域。其獨特的造型、圖案和雕刻技法充分展現了常德獨有的木雕文化和地方藝術特色。
又如,常德的花鼓戲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戲曲。其表演形式、劇情故事和音樂藝術等元素展現了常德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精神風貌。
通過運用這些非遺資源,美術創作者能夠更清晰地表現當地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例如,在描繪人物形象時,可以借鑒花鼓戲中的造型和表演技巧,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
因此,在美術創作中運用常德的非遺文化資源可以為作品賦予更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進而使美術創作實現真正的創新,并且推進美術教育的發展。
(二)常德非遺資源對美術創作帶來的影響
這些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常德非遺資源可以為美術創作提供靈感和資源支持。常德非遺資源具有豐富的材料和元素,可以為美術創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可用資源,使作品更富創意和藝術感染力。美術創作者可以借鑒非遺資源中的元素、技藝和藝術風格,從中獲取創作靈感,并將其轉化為新穎、有創意的藝術作品。
第二,常德非遺資源可以賦予美術作品歷史和文化內涵。常德非遺資源的豐富性和藝術價值為美術創作提供了無限的創作靈感和資源支持。在美術作品中融入非遺元素,不僅代表著藝術家的個人觀點和創意,更能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
第三,常德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也增強了人們對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通過將非遺資源融入美術創作,可以將地方文化元素更好地傳遞給公眾,使公眾對常德非遺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美術創作者應該加強對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結合實際的美術創作體驗,深入探究地方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與實踐,為文化傳承和創新做出貢獻。然而,常德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困難、藝術家對非遺資源的理解和創新不足等。要加強對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同時鼓勵藝術家深入挖掘非遺資源的內涵和精髓,從而創造出更具創意和藝術價值的美術作品,促進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為地方文化藝術的繁榮做出貢獻。
(三)常德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實踐運用
在實踐中,常德非遺資源被廣泛地應用于美術創作。藝術家將非遺文化的主題元素融入作品,創造出富有內涵和藝術價值的美術作品。例如,通過運用常德的非遺民俗文化元素,一些藝術家將民間傳說和傳統習俗描繪在繪畫作品中,使作品充滿濃郁的地方風情和民俗文化的精髓。
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們不斷進行實踐和創新,推動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他們改進和創新傳統工藝技能,使其更適應現代美術表現形式。同時,他們也在探索將非遺文化與當代藝術手法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性的作品。
常德的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和實踐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不僅推動了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豐富了美術創作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因此,需要繼續加強對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并持續進行實踐和創新,以發揮地方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的最大藝術價值。
四、結語
常德的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非遺資源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場景和情感體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將這些特點融入美術創作,可以創造出更具有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的藝術作品,使作品更深入人心,還能提高美術創作的藝術水平。
首先,常德的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能為美術創作提供全新的藝術形象、創作方法和技巧,同時也能為美術教育提供更實用的教材。其次,常德的非遺資源的應用能創造出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藝術作品。通過提取和應用這些非遺資源,美術創作能更清晰地表現當地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最后,常德的非遺資源在美術創作中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些非遺資源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審美價值,對美術創作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其進行深入挖掘、理解和分析,美術創作者能吸收其中的精華,進一步提高創作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杜文文.美術創作的藝術價值及應用研究[J].中國文藝家,2019(6):186-187.
[2]李雅楠.美術創作的資源開發與利用[J].北方文學,2017(24):114.
[3]冀昌福.淺析美術創作活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155-156.
[4]陳美榕,王相生.民間美術資源在繪畫創作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2(6):48-50.
[5]陳文雷.民間美術圖形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8(10):44,47.
[6]徐茜.民間美術文化在美術繪畫中的應用研究[J].參花(上),2022(11):50-52.
[7]黃彥.民間美術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究[J].喜劇世界(下半月),2019(9):75-76.
[8]左漢中主編.湖南民間美術全集[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9]楊和平.湖南音樂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0.
[10]朱詠北.非遺保護視野中的湖南花鼓戲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0.
[11]孫傳明.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12]林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