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祺
遼寧省朝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朝陽 122000
奶牛產后生殖系統健康是保證奶牛生育能力的關鍵因素,對提高奶牛繁殖性能意義重大,同時,奶牛的繁殖性能又是衡量奶牛生產力的重要指標,對增加奶牛養殖業經濟效益,保障乳制品行業生產穩定十分重要。但全球范圍內,奶牛產后生殖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卻一直居高不下,奶牛產后易患生殖系統疾病如胎盤滯留、子宮炎、臨床子宮內膜炎和亞臨床子宮內膜炎,危害卵巢功能,盡管奶牛病愈后相關的癥狀會消退,但產后患病所造成的一系列危害依然十分嚴重,包括導致奶牛的產奶量和繁殖性能下降以及早期淘汰風險增加等,奶牛產后生殖系統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尤為重要[1]。因此,本文針對奶牛產后生殖系統疾病的發展過程以及出現子宮疾病和卵巢功能障礙的原因進行深入探討,旨在為奶牛養殖業制定奶牛產后生殖系統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學參考。
目前,奶牛產后生殖系統疾病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分娩后,奶牛能否恢復至最佳繁殖能力主要取決于產后5 周內幾個綜合生理過程的完成:子宮退化和子宮內膜再生、消除子宮致病菌污染、卵巢周期活動的恢復及卵母細胞排卵[2]。若這些生理過程被動延遲或無法進行,則導致奶牛在產后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
子宮退化會涉及炎癥修復,重塑細胞外基質和再生上皮。子宮平滑肌的收縮、肉瘤的壞死和脫落以及子宮內膜再生使子宮體積減小。若出現一些不利因素,例如分娩困難、鈣水平低、胎衣不下以及子宮層的炎癥,子宮退化會受影響出現延遲,對子宮后續發展不利[3]。
子宮內膜的再生通常在產后3~4 周內發生。子宮內膜會通常在分娩期間受到損傷,再生時,子宮內膜會被重塑為正常的結構,但在此過程中,如果子宮內膜發炎,再生過程會延遲,若炎癥長期存在且未經治療,則會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從而導致卵巢早衰和卵巢功能障礙。
在分娩期間,奶牛的子宮可能會被多種微生物污染,子宮腔會通過一系列子宮防御機制去除子宮腔內的污染物。在產后早期,子宮中主要菌種有需氧和厭氧革蘭氏陽性菌以及革蘭氏陰性菌,例如大腸桿菌、化膿性棒狀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假單胞菌和芽孢桿菌,同時,也可能發現其他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和支原體[4]。此外,奶牛難產、產雙胞胎等情況可能會造成生殖道損傷,使得病原微生物大量定植,增加了奶牛子宮感染的風險和嚴重程度。為了恢復正常的生殖功能,通過免疫系統協調,子宮會利用防御機制清除病原微生物污染,但如果奶牛免疫力低下,免疫機制受影響致使病原微生物污染未被清除,子宮層就會發炎并引發產后疾病如子宮炎、子宮內膜炎等,子宮炎癥會增加從分娩到首次授精的時間,并延遲受孕,即使在臨床癥狀消退后也是如此,造成生殖功能不全以及淘汰率增加,嚴重影響奶牛產后的生殖系統健康和降低生殖性能[5]。
卵巢周期活動的恢復會在下丘腦、垂體、卵巢和子宮協調的內分泌程序的驅動下進行,這一過程中,奶牛孕期處于高濃度的類固醇激素會降低到基礎值,血漿中促卵泡生產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濃度增加,分娩后約7 天,刺激卵巢產后第1次出現卵泡波,隨后,在產后10~12 天選擇第1個優勢卵泡,標志著卵巢周期活動得以恢復[6]。
另外,卵泡發育、卵母細胞釋放和黃體形成,是奶牛生育能力和維持生殖性能的關鍵組成部分,而奶牛產后子宮疾病的細菌感染會破壞關鍵的卵巢調節,原因是產后正常子宮和炎癥子宮之間存在微生物種群差異[7],炎癥子宮中的主要微生物是革蘭氏陰性菌,它們最初附著在子宮黏膜層上,破壞上皮,滲透到黏膜下層,革蘭氏陰性菌外膜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則會通過循環進入卵巢卵泡液并擾亂卵巢周期活動,抑制卵巢顯性卵泡生長和卵巢類固醇,其釋放的內毒素則會導致奶牛生育能力下降甚至不孕。
胎衣不下是指奶牛胎盤未能在牛犢排出后6 h內正常排出,時間超出24 h仍未排出,則判定為胎衣不下。胎衣不下的發生率在畜群中占2%~5%,但在奶牛產雙胞胎、難產以及傳染性病原體流行的地方,胎盤滯留的發生率可能會增加[8],胎衣不下是子宮感染的一項重要原因,也與產奶量大幅降低有關,即使在問題解決后,影響依然存在。
子宮炎是指子宮壁及其下面的腺組織和肌肉層感染發炎,通常發生在產后前2 周,發病率在25%~40%,特征癥狀伴隨疾病的嚴重程度,逐漸加重,表現為奶牛的子宮異常增大且陰道內可檢測到膿性子宮分泌物,子宮分泌物排出先是呈水樣的紅褐色,到后來變為黏稠的灰白色膿液,并伴有惡臭氣味,有些奶牛還會出現排尿動作、舉尾、弓背、努責等癥狀,陰道黏膜和子宮頸充血、潮紅,癥狀嚴重的會出現全身性疾病,如發燒、食欲不振、產奶量下降、遲鈍甚至出現敗血癥和休克。
子宮內膜炎與子宮炎有所區別,子宮內膜炎是指子宮內膜的局部感染,通常分為臨床子宮內膜炎和亞臨床子宮內膜炎兩種類型。臨床子宮內膜炎一般發生產后21 天或更長時間,子宮內出現膿液,發病率因牛群而異,但通常為20%左右,發情周期不規律,特征為在陰道中可檢測到或流出膿性子宮分泌物,呈灰白或乳白色,子宮壁增厚,彈性減弱,重癥奶牛子宮角增粗或呈囊狀,囊內液體充盈,壁增厚。亞臨床子宮內膜炎沒有臨床子宮內膜炎的跡象,奶牛生殖器官幾乎難以察覺異常,發情期較為規律,但受孕率較低,在發情時陰道流出較為混濁的黏液,且黏液中帶有小氣泡。產犢后40~50 天,子宮內膜沖洗或細胞刷樣本中性粒細胞的比例超過10%[9]。
陰道檢查和直腸檢查是診斷生殖系統疾病最有用的方法。陰道內容物檢測是否存在膿液是診斷子宮感染的最直接的一種方法,檢測時使用干紙巾清潔外陰,然后戴干凈的潤滑手套通過外陰插入陰道,并取出陰道的黏液內容物,對陰道黏液的特征和氣味進行檢查[10]。
直腸檢測則會更方便于感受子宮的變化,正常奶牛子宮角左右對稱,形狀似“香腸樣”,觸感柔軟、有彈性,當奶牛發情時,觸感會更為充實,當患有炎癥時,子宮角體積會水腫、變大且松垮,觸摸子宮角,奶牛會有痛感反應。
子宮內膜細胞學檢查作為實驗室診斷奶牛產后子宮疾病的一種新方式,主要操作是用食指定位子宮頸,引導帶有完整帽的管尖通過子宮頸管。一旦就位,推動內棒打開蓋子,細胞刷進入子宮接觸子宮壁,順時針滾動,然后縮回外塑料管中。立即將細胞刷卷到貼有標簽的清潔玻璃顯微鏡載玻片上,風干,并用細胞固定劑固定,然后進行吉姆薩染色劑染色,通過在光學顯微鏡下以200 倍放大倍數計數至少400 個細胞,計算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百分比,使用兩種不同的中性粒細胞臨界值診斷子宮內膜炎:中性粒細胞>5%為臨床子宮內膜炎,中性粒細胞>10%為亞臨床子宮內膜炎[11]。
奶牛產前能量負平衡(Negative Energy Balance,NEB)會造成奶牛產后持續的細菌感染。產后奶牛需要從過去或現在攝入的營養物質來滿足產后泌乳的需求,一般在產后14~21 天內,奶牛容易發生NEB,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維持泌乳所消耗的能量超過攝入的能量,引起機體生殖激素、代謝激素及其關聯激素的分泌異常,從而導致卵泡發育遲緩或停滯,最終影響奶牛發情周期和繁殖[12]。因此,對于產前奶牛,日糧要給予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包括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E、維生素C和礦物質元素Mn、Cu、Fe、 Se的,并保證碳水化合物的充足攝入以達到足夠高的葡萄糖濃度。對于產后奶牛日糧中要有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以滿足泌乳的代謝需求[13]。
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導致奶牛產后生殖系統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奶牛場應加強場內的衛生管理,注重牛舍通風,及時清掃牛糞便和尿液,盡量保證牛群身體的清潔度,避免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夏季和秋季要增加消毒次數至每半個月1 次,冬季注意保暖,使牛舍溫保持在10 ℃以上。對于妊娠期奶牛要給予特別的管理,將其與泌乳期奶牛分開飼養,避免疾病交叉感染。對產房要按時進行徹底清潔和打掃,嚴格消毒,保證產房是干燥、衛生、寬敞、沒有噪音的環境。
奶牛分娩前,要做好接產的各項準備,除了提供干燥、衛生、寬敞的環境外,產房和接產用具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對于生產困難的奶牛,如初次生產、難產、死產、雙胞胎、公牛犢或胎衣不下等情況,助產手段要盡量溫和,防止用蠻力或者撕扯不當形成奶牛子宮和陰道損傷,一旦出現損傷口,致病菌極易定植到創傷處誘發產后的子宮感染和其他炎癥,進而影響產后生殖系統生理功能的恢復。對于產后胎衣未及時排出的奶牛,可在產后及時肌內注射催產素、靜脈注射葡萄糖或葡萄糖酸鈣,促進胎衣順利排出,并在產后對子宮內投藥1 次,防止產后子宮感染。如果產后24 h奶牛胎衣仍未排出,則判定為胎衣不下,此時應采取藥物或者人工手段等措施,使胎衣排出并及時給予藥物避免感染[9]。如果條件允許,奶牛生產還是應盡量邀請專業獸醫到現場進行操作和指導。
分娩后,仔細監測奶牛健康狀況非常重要,因為奶牛產后非常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若此時有免疫能力低下的奶牛,防御機制不能及時很好的發揮,將病原微生物清除掉,那么奶牛會極易感染子宮炎和子宮內膜炎,并且疾病初期癥狀不明顯,若不能被及時發現,會影響奶牛產后子宮和卵巢功能的恢復過程,也會耽誤治療和后期恢復的程度,對以后受孕和生育不利。因此,需要加強奶牛場人員的培訓,多觀察產后奶牛的精神狀態和運動情況,負責地做好相應的記錄工作,若有必要,可以請專業獸醫現場進行陰道檢查或者直腸檢查,這便于更為準確的判斷病程,避免因疾病發展而錯過理想治療的時機,影響奶牛的生育能力和繁殖性能。
奶牛產后生殖系統疾病是導致奶牛繁殖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時,奶牛最常見的產后生殖系統疾病如胎衣不下、子宮炎和子宮內膜炎等,又是導致奶牛產后卵巢功能受損,不孕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過增加對奶牛產后子宮疾病和卵巢功能障礙形成原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認識,來更好地對產后生殖系統疾病進行更科學的預防和控制,從而達到改善奶牛產后繁殖性能,提升奶牛養殖業經濟效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