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斌, 盛森杰, 陶嘉杰, 陳麗, 楊強
(1.平湖市獨山港鎮農業農村辦公室, 浙江 平湖 314200; 2.平湖市植保土肥技術推廣中心, 浙江 平湖 314200)
草地貪夜蛾 (Spodopterafrugiperda), 是原產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重大農業害蟲, 具有遷飛快、暴發強等特點。2019 年傳入我國后, 迅速由南向北擴散, 逐漸成為常年遷飛性害蟲之一[1]。草地貪夜蛾主要為害玉米[2], 2019 年6 月平湖市首次在玉米上發現草地貪夜蛾為害, 之后連續幾年發生嚴重, 對平湖市玉米生產影響較大。為在草地貪夜蛾發生高峰期控制為害, 減輕防治壓力, 實現綠色防控目標, 筆者選擇了幾款藥劑進行對比試驗, 以期篩選出高效低毒持效期長的防控藥劑, 為科學防控草地貪夜蛾提供參考。
試驗地處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鎮魚圻塘村玉米田。該地海拔10 m, 土壤pH 值6.52, 有機質含量35.9 g·kg-1, 總體肥力中等偏上。種植品種為中糯2 號。本次試驗時間為2022 年9 月, 溫度(20 ~30 ℃) 十分適宜草地貪夜蛾生長發育[3], 屬易暴發期。試驗地性誘數據顯示, 施藥前有一較為明顯成蟲高峰, 藥前蟲口基數平均每百株65 頭,田間蟲態主要為卵塊及1 ~3 齡幼蟲[4], 屬中等偏重發生程度, 施藥時玉米處于小喇叭口期。
供試藥劑包括5%溴蟲氟苯雙酰胺懸浮劑 (日本三井化學AGRO 株式會社生產), 25%乙基多殺菌素水分散粒劑 (科迪華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2.4%甲維蘇云菌懸浮劑 (武漢楚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美國富美實公司生產), 10%蟲螨腈懸浮劑 (武漢楚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30 億PIB·mL-1懸浮劑 (江西新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設12 個藥劑處理, 另設清水對照, 具體見表1。每個處理重復3 次, 小區面積60 m2, 隨機區組排列, 試驗地四周設寬度5 m 隔離帶。

表1 防治玉米草地貪夜蛾不同藥劑處理
2022 年9 月10 日施藥, 用水量為450 kg·hm-2, 施藥器械為16 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 試驗各小區除處理藥劑不同外, 其他條件均一致 (表1)。施藥當天天氣多云, 氣溫21 ~28 ℃。
在施藥前調查田間草地貪夜蛾基數, 施藥后3、7、15 d 各調查一次殺蟲效果和保苗效果, 每小區采用W 型五點取樣, 每點取10 株, 調查玉米植株上的活蟲數和被害株數, 并計算防治效果和保苗效果, 試驗數據經反正弦平方根變換后使用DPS軟件鄧肯氏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比較分析。
防治效果為清水對照區活蟲數與處理區活蟲數之差除以清水對照區活蟲數乘以100; 保苗效果為清水對照區被害株率與處理區被害株率之差除以清水對照區被害株率乘以100。
由表2 可知, 藥后3、7、15 d, 清水對照區50 株玉米植株蟲口數分別為38.67、48.00、37.67 頭, 說明整個試驗期間正值草地貪夜蛾發生為害高峰。各藥劑對草地貪夜蛾均具有一定的殺蟲效果, 不同藥劑不同濃度間的防治效果存在顯著差異。

表2 不同藥劑處理對玉米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
藥后3 d, 供試處理除T10、T1 外速效性均表現優秀, 防治效果達90%以上, T10、T1 防治效果較弱, 分別為69.88%、63.95%, 與其余處理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藥后7 d, T2、T6、T12、T9、T11、T7、T5、T3、T4 表現較好, 防治效果均達89%以上, 與其余處理存在顯著差異; 其次為T8, 防治效果75.00%; T1、T10 表現仍較差, 防治效果分別為51.39%、45.83%。
藥后15 d, T4 以防治效果92.92%表現最佳,與其余處理存在顯著差異; T6、T11、T12、T7、T2、T8、T9 防治效果在64.60% ~78.76%, 彼此之間無顯著差異; T5、T3、T1 防治效果分別為58.41%、57.52%、46.90%, 彼此間亦無顯著差異; T10 表現最差, 藥后15 d 防治效果25.66%,與其余處理均存在顯著差異。
試驗各處理保苗效果見表3。

表3 不同藥劑處理對玉米草地貪夜蛾的保苗效果
藥后3 d, T12、T4、T6、T8 保苗效果76%以上, 顯著優于T9、T10、T1, 但與T3、T11、T7、T5、T2 無顯著差異。
藥后7 d, T6、T2、T4、T9、T12 保 苗 效 果89%以 上, 顯 著 優 于 T3、T8、T10、T1, 但 與T11、T5、T7 無顯著差異。
藥后15 d, T6、T4、T7、T2 保苗效果在88%以上, 顯 著 優 于T8、T3、T1、T10, 但 與T12、T9、T5 無顯著差異。T1、T10 保苗效果 較 差, 與其余處理存在顯著差異。
田間試驗結果表明, 各處理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存在明顯差異。在單劑處理中乙基多殺菌素、溴蟲氟苯雙酰胺對草地貪夜蛾表現較好的速效性、持效性和保苗效果, 藥后3、7 d, 防治效果均達90%以上; 藥后7 d 保苗效果在78.38%~92.04%; 藥后15 d, 除低濃度溴蟲氟苯雙酰胺300 mL·hm-2處理外, 其余處理保苗效果均達82%以上。氯蟲苯甲酰胺處理速效性優秀, 持效性稍短, 藥后15 d 防治效果和保苗效果分別為66.37%、75.60%。蟲螨腈和甘藍夜蛾多角體病毒兩處理全程表現一般, 防治效果和持效性均顯著落后于其余處理。化學藥劑與生物農藥混配處理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整體表現優于化學單劑。速效性方面均表現優秀, 藥后3 d 防治效果均達95%以上, 藥后7 d 防治效果仍達91%以上。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乙基多殺菌素處理表現出很好的持效性,藥后15 d, 防治效果78.76%, 保苗效果89.09%。
為貫徹科學用藥原則, 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綜合防治, 在草地貪夜蛾防控過程中推薦溴蟲氟苯雙酰胺、乙基多殺菌素、氯蟲苯甲酰胺等化學藥劑單劑或與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蘇云金桿菌等生物農藥混配、復配, 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交替使用, 以達到速效性、持效性兼顧, 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數, 延緩抗性產生, 保護生態環境,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