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英,石小剛,周貴平*,田江偉,譚明正,向鵬程,李文彪
(1.貴陽市菜籃子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25;2.貴陽市農業農村局蔬菜技術推廣站,貴州 貴陽 550025)
螺絲椒屬茄果類蔬菜作物,是一代雜交皺皮椒,膨果速度快、連續坐果能力強、皮薄質脆、辣味香濃、口感好、產量高,深受消費者喜愛[1-3]。設施蔬菜大棚具有保溫、避雨、提早、延晚、抗病蟲的作用,生產的蔬菜一級品商品率高,品質好,產量高,能提早辣椒上市時間,有效延長蔬菜供應期,生產優質反季節蔬菜,較露地效益更高,極大提高辣椒附加值。由于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快,選種稍有不慎則導致減產,品質差,甚至絕產,增加生產成本投入,加大生產投資風險,且受品種制約,常年種植品種較為單一,品種適應性、抗病性能力及豐產性等有很大局限,呈現出退化現象嚴重等問題[4-7]。因此,選擇適宜設施大棚栽培的優質高產優良辣椒新品種進行示范推廣至關重要。為此,引進25 個螺絲椒品種開展設施大棚種植比較試驗,對螺絲椒果長、果肩寬、果形指數、單果重、產量及植株外觀表現等進行綜合調查,探索果實性狀間相關性,篩選出適合貴陽清鎮地區大棚栽培且豐產性好的螺絲椒品種,為貴陽清鎮地區大棚栽培螺絲椒品種選擇提供參考依據。
試驗在清鎮市紅楓湖鎮駱家橋村幼兒園基地3 號片區3-10 號大棚進行,海拔1 252.50 m,屬中海拔區域,土壤質地為中壤土,pH為6.5,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年降雨量1 312.74 mm,無霜期283 d,平均氣溫14.77 ℃,年均日照時長1 129.36 h。
供試材料25 個(表1),其中,博隴(37-94)-螺絲椒為對照(CK)。2021 年春夏季在清鎮小試種植,2022 年在清鎮、修文、楠木渡、龍崗、榕江5個基地規模化生產種植,整體上品種抗病性、果實座果率、產量性狀等綜合表現良好。

表1 參試螺絲椒品種(系)信息
試驗地3-10 號大棚底肥施用干牛糞1.5 t/667m2+鈣鎂磷肥25 kg/667m2+復合肥(15-15-15)25 kg/667m2。整廂標準為連溝帶廂160 cm,上廂面寬60 cm,溝底寬40 cm,壟高30 cm,采用單壟單行三桿整枝種植,株行距為160 cm×25 cm,每個小區布局種植72 株(72 孔穴盤1 盤),設3 次重復。試驗移栽種苗為實生苗,定植時間為2022 年4 月27 日,期間對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進行統一規范管理,2022 年7 月13 日按小區劃分每個品種隨機抽取10個螺絲椒果實測定果長、果肩寬、單果重等果實性狀指標。
使用WPS 2019匯總數據,JMP 6.0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Tukey -Kramer HSD)。
由表2可知,25個參試品種中大果型螺絲椒15 個,中果型螺絲椒7 個,小果型細長螺絲椒3 個,生長型均屬無限生長型,果實著生狀為向下生長,鮮果顏色為綠色,鮮果色澤上亮度一致,從辣味上看僅奔騰1號-螺絲椒、螺線1 號-螺絲椒、螺線3 號-螺絲椒3 個品種為辣,其他品種辣味均為微辣。25 個參試品種間果實性狀均值與CK 相比,大果型螺絲椒果長為25.22~33.20 cm,中果型為 29.00~31.84 cm,小果型為25.90~29.52 cm,其中,1095-螺絲椒果長最長(33.20 cm),其次為5117-螺絲椒(31.84 cm),螺線21號-螺絲椒(31.10 cm)第三;大果型螺絲椒果肩寬為37.29~50.70 mm,中果型為 25.42~39.11 mm,小果型為20.35~26.57 mm,2021-10-螺絲椒果肩寬最寬(50.70 mm),其次為2021-12-螺絲椒(46.72 mm),HP29047-螺絲椒(46.60 mm)第三,均屬大果型螺絲椒;大果型螺絲椒果形指數為4.99~9.51,中果型為7.66~13.05,小果型為8.31~13.08,其中,奔騰1 號-螺絲椒果形指數最大(13.08),其次為螺線21 號-螺絲椒(13.05),螺線3 號-螺絲椒(12.28)第三;大果型螺絲椒單果重為85.85~135.78 g,中果型為52.08~77.78 g,小果型為29.90~46.46 g,其中,單果重最大的為1095-螺絲椒(135.78 g),其次為 1052-螺絲椒(117.25 g),2021-9-螺絲椒(114.34 g)第三。

表2 25個螺絲椒品種(系)果實性狀
經Tukey -Kramer HSD 差異分析,發現螺絲椒果長中1095-螺絲椒(33.20 cm)顯著高于2021-10-螺絲椒(25.22 cm)、螺線1 號-螺絲椒(25.90 cm),其余品種間無顯著差異;15 個大果型螺絲椒品種果肩寬2021-10-螺絲椒(50.70 mm)與2021-11-螺絲椒(38.63 mm)、HP29019-螺絲椒(37.29 mm)、金旋101-螺絲椒(37.33 mm)存在顯著差異,7 個中果型螺絲椒品種中僅2021-13-螺絲椒(39.11 mm)果肩寬與CK(31.61 mm)差異顯著,而剩余3 小果型螺絲椒品種間果肩寬無顯著差異;果形指數,15 個大果型螺絲椒中金旋101-螺絲椒(9.51)與2021-10-螺絲椒(4.99)存在顯著差異,中果型螺絲椒中2021-13-螺絲椒(7.66)、HM2194-螺絲椒(7.91)與CK(11.20)存在顯著差異,小果型螺絲椒中螺線1 號-螺絲椒(8.30)與奔騰1 號-螺絲椒(13.08)和螺線3 號-螺絲椒(12.28)存在顯著差異;單果重,2021-11-螺絲椒、HM8667-螺絲椒、全部中果和小果型螺絲椒與CK 無顯著差異。
由表3 可知,25 個參試品種中僅6 個品種單產顯著高于CK,增產為304.96~2 034.88 kg/667m2,增產率為4.58%~30.58%,1095-螺絲椒增產最多,其后依次為1052-螺絲椒、2021-9-螺絲椒、HM8667-螺絲椒、2021-10-螺絲椒、HM109-螺絲椒。折合產量位居參試材料前三的品種為1095-螺絲椒(8 689.92 kg/667m2)、1052-螺絲椒(7 504.00 kg/667m2)、2021-9-螺絲椒(7 317.76 kg/667m2),較CK 分別增產2 034.88 kg/667m2、848.96 kg/667m2、662.72 kg/667m2,增產率分別為30.58%、12.76%、9.96%。

表3 25個螺絲椒品種(系)的產量
由表4 可知,果長與果肩寬、果形指數間呈負相關和極顯著負相關關系,與單果重、單產量呈正相關和顯著正相關關系;其余指標間呈正相關關系。表明,影響果長的性狀順序為果形指數>產量,影響果肩寬的性狀順序為果形指數>單果重>產量,影響果形指數的性狀順序為果肩寬>單果重>產量,影響單果重的性狀順序為產量>果肩寬>果形指數>果長,影響產量的性狀順序為單果重>果肩寬>果形指數>果長。

表4 螺絲椒果實性狀間的相關系數
引進25個螺絲椒品種開展比較試驗,比較不同品種間果長、果肩寬、果形指數和單果重等果實性狀差異,篩選出優良新品種。試驗發現25個參試品種中大果型螺絲椒15個,中果型螺絲椒7個,小果型細長螺絲椒3個,果實著生狀全為向下生長,鮮果顏色全為綠色,鮮果色澤上亮度一致,從辣味上看僅奔騰1號-螺絲椒、螺線1號-螺絲椒、螺線3號-螺絲椒3個品種為辣,其他品種辣味均為微辣。通過對螺絲椒品種果實性狀綜合分析,發現大果型螺絲椒在果長、果肩寬、果形系數、單果重、產量整體上表現突出;產量方面,23個參試品種中僅6個品種產量顯著高于對照品種博隴(37-94)-螺絲椒,較其增產304.96~2 034.88 kg/667m2,增產率為4.58%~30.58%,產量大小依次為1095-螺絲椒>1052-螺絲椒>2021-9-螺絲椒>HM8667-螺絲椒>2021-10-螺絲椒>HM109-螺絲椒,但與博隴(37-94)-螺絲椒相比,2021-10-螺絲椒、HM109-螺絲椒2個品種增產幅度不大,易受光照、溫度、肥水等外界因素影響,豐產性不穩定,可進一步考察驗證其豐產性。試驗篩選出1095-螺絲椒、1052-螺絲椒、2021-9-螺絲椒3 個綜合表現突出的品種,產量分別為8 689.92 kg/667m2、7 504.00 kg/667m2、7 317.76 kg/667m2,較博隴(37-94)-螺絲椒分別增產2 034.88 kg/667m2、848.96 kg/667m2、662.72 kg/667m2,增產率為30.58%、12.76%、9.96%。品種間差異顯著,說明果實性狀受品種遺傳基因影響,且果實性狀間僅果長與果肩寬和果形指數呈負相關關系,其余指標間均呈正相關關系,影響產量的性狀順序為單果重>果肩寬>果形指數>果長,說明產量受單果重、果肩寬、果形指數及果長等影響較大,在實際生產中應多關注肥水管理,平衡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獲得優質高產的辣椒成品。初選出的1095-螺絲椒、1052-螺絲椒、2021-9-螺絲椒產量突出,整體上植株長勢強,口感微辣,色澤亮麗,可作為豐產性新品種進行示范種植。研究主要聚焦品種性狀調查,但設施大棚栽培除受選品差異影響,還易受氣溫、光照、肥水施用、病蟲害預防等影響,后期研究中可將品種豐產性與抗病性、適應性進行綜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