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張 玲,陳志興
(黔西南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貴州 興義 562400)
玉米是貴州省黔西南州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6.67 萬hm2左右。當地在清代就已廣泛種植玉米,《南籠志》記錄“南籠田少山多所出者以包谷為大宗,山頭地角,無處無之”[1],黔西南州各縣市及鄉鎮均有玉米種植,為保障黔西南州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也為畜牧養殖業生存和發展提供主要飼料來源。經過多年產業結構調整,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有所減少,鮮食玉米、青貯玉米產業發展較快,形成了以興義市、望謨縣等低海拔區及城鄉周邊鮮食玉米為主,其他地區籽粒玉米為主的種植格局。2022 年,黔西南州玉米種植面積6.58 萬hm2,玉米綜合利用途徑一是玉米籽粒加工成玉米面、玉米淀粉、玉米糍粑、爆米花等食品或釀酒;二是將玉米籽粒或秸稈加工成飼料,用于養殖;三是玉米秸稈作為直接進行還田處置,用于土壤改良,少量作為農村燃料供給。為黔西南州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介紹黔西南州玉米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黔西南州玉米產業發展對策。
籽粒玉米在黔西南州各縣市及鄉鎮均有種植,種植面積5.96 萬hm2,單產為414.32 kg/667m2,總產37.04萬t,主要種植品種有迪卡007、北玉1521、正大808、鄂玉16、金都玉808、惠農單15、先達901、正大619、康農玉007 等。食用的籽粒玉米有普通玉米和糯玉米,普通玉米有黃色、白色,經研磨蒸熟后鮮甜可口作為主食食用,黃色玉米色澤金黃、口感富有彈性,白色玉米口感軟糯。糯玉米是制作糯玉米湯圓、油炸糖果、糯玉米粑的原料,其釀制的玉米酒(苞谷酒)因無雜質異物,酒味醇香,味道甘甜深受喜愛。2022 年籽粒玉米(飼料用、批發)收購價為3.00~3.30 元/kg。籽粒玉米主要用于自食、養殖、釀酒,少量出售,其中農戶自養畜禽飼料占比80.21%,自食占比5%、養殖釀酒占比14.79%。籽粒玉米飼料利用的主要方式為磨面打粉后直接做飼料用或進入飼料加工廠使用。成熟籽粒玉米秸稈飼料化技術應用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黔西南州素來有種植和食用鮮食玉米的習慣,主要種植純白色糯玉米,其具有較高的黏滯性和適口性,粗蛋白、粗脂肪、油酸、賴氨酸含量均高于普通玉米,具有比普通玉米高20%以上的消化率,可作為主食也可作為蔬菜食用[2]。2022 年黔西南州鮮食玉米種植面積達4 807 hm2,占玉米種植總面積的7.3%,產量1 100~1 500 kg/667m2,總產量為8.63 萬t,主要分布在興義市馬嶺鎮、烏沙鎮、頂效鎮、德臥鎮、龍廣鎮,安龍縣灑雨鎮、龍山鎮、普坪鎮、棲鳳街道、錢相街道、五福街道,貞豐縣挽瀾鎮、永豐街道,普安縣龍吟鎮、盤水街道,晴隆縣雞場鎮,冊亨縣坡妹鎮,望謨縣桑郎鎮、樂旺鎮、石屯鎮等。品種主要以萬糯2000、京科糯2000、農科糯336、豐糯33 等為主。銷售主要以鮮穗銷售為主,興義馬嶺橋到頂效大道的“燒苞谷”已形成一個網紅打卡景點。另外,鮮食玉米秸稈可作為青貯飼料,收購價為200~300元/667m2。
黔西南州鮮食玉米種植最為典型的是望謨縣,在望謨縣部分地區可實現一年種植三季鮮食玉米。望謨縣鮮食玉米的適宜播種期為12 月中旬至次年8 月底期間,上市期可在2月下旬至11 月中旬,主要銷售貴陽市、重慶市、安順市、遵義市、興義市等地。第一季種植一般在1 月初育苗,1 月中旬移栽,3 月底至4 月初即可收獲,生育期90~100 d,相比其他縣市提前15~20 d 上市,批發價2~4 元/kg,零售價2.5~3.3 元/棒。主要分布在桑郎鎮、樂旺鎮、大觀鎮、平洞街道、蔗香鎮等。第二季種植一般在3 月初直播,在6 月中旬即可收獲,生育期80~90 d,批發價1.6~2 元/kg,市場零售價格1~1.25 元/棒。全縣范圍均可種植。第三季種植一般在8月初直播,在10 月中旬至11 月上旬即可收獲,生育期70~85 d,批發價2~4 元/kg,零售價2~2.5 元/棒。主要分布在桑郎鎮、樂旺鎮、石屯鎮、樂元鎮、王母街道、平洞街道、蔗香鎮等。其他中海拔區鮮食玉米在每年1—2月播種,4月上旬開始上市,5—6月收獲結束。
青貯玉米已成為我國農區草食家畜飼養的主要粗飼料,玉米青貯飼料消化率高,各種能量相當于玉米籽粒的51%~57%,而青貯玉米產量相當于籽粒的4~5 倍,研究表明在土地和耕作條件相對一致的情況下青貯玉米比籽實玉米多收入539 元/hm2[3]。2022 年黔西南州種植青貯玉米面積達1 427 hm2,占玉米種植總面積的2.16%,總產6.73 萬t,主要分布在興義市敬南鎮、安龍縣普坪鎮,普安縣青山鎮、南湖街道,冊亨縣冗渡鎮等地,青貯玉米收購價在0.2~0.25 元/kg。品種主要以盤江7 號、惠農青1 號為主,種植時間主要以春季種植為主,每年收獲季節為7 月至10月結束。部分大牲畜養殖戶會在玉米灌漿期收割穗上部秸稈作物飼料利用,或到鮮食玉米種植基地收購秸稈作為大牲畜飼料。州內現有青貯飼料加工企業2 家(興義德楊農業、安龍智振牧草),青貯飼料制作加工量為5.30 萬t(其中興義市2.3萬t,安龍縣3萬t)。2022 年企業流轉45.33 hm2土地種植青貯玉米,平均產量4.6 t/667m2,制作并銷售青貯飼料2 790 t,平均售價650 元/t,銷售收入181.345 萬元,純收益27.9 萬元,純收入465元/667m2。
黔西南州喀斯特地形地貌占71.5%,地塊較為分散、破碎,玉米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種植,以人工為主,規模小、種植水平低、管理不規范、機械作業效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玉米生產成本較高。種植667 m2玉米,物化投入約289.1 元(種子80.2 元,肥料178.7元,農藥30.2元),機耕費100元,成本投入共計389.1 元,單 產414.32 kg/667m2,單價1.15 元/kg,收益476.47 元/667m2,扣除成本后純收益僅為187.37元/667m2。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優質甜、糯鮮食玉米、飼料玉米等特用型玉米需求不斷增加。飼用玉米占黔西南州玉米利用規模的80.21%,但因黔西南州玉米品質不高,大多屬糧用品種,其籽粒蛋白質含量較低、飼用價值差,州內飼料廠所用玉米80%以上從外省調入[3-4]。黔西南州常住人口為300.05 萬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均鮮食玉米占有量為28.76 kg(2022 年全州鮮食玉米產量8.63 萬t),而早熟鮮食玉米基本都銷往州外,食用的鮮食玉米多為外調玉米。
因普通玉米品質差,食用比例不大[5],玉米主要利用方式為飼料、釀酒,有少量食用籽粒玉米和鮮食糯玉米。缺乏成規模的加工企業,精深加工能力弱,加工水平處于初加工階段,如籽粒玉米主要通過小作坊加工玉米面、玉米糍粑或釀制白酒;青貯玉米主要是簡單切碎青貯,無鮮食玉米加工企業。目前,黔西南州糧油類加工類企業97 家,僅3 家專門加工玉米且為作坊,主要加工產品為玉米面。
一是以興義市為核心,在望謨縣、安龍縣、貞豐縣、冊亨縣海拔1 100 m 以下地區發展早熟鮮食玉米,在冊亨縣、望謨縣低熱河谷地帶(海拔800 m 以下)發展特早熟及延秋鮮食玉米,充分利用季節差,提升鮮食玉米種植效益。二是適當擴大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在興義市、安龍縣、冊亨縣、普安縣的大牲畜養殖集中區發展種植青貯玉米,在適宜區域發展兩季青貯玉米,保障冬春畜牧養殖飼料供應。
一是推廣優質品種。全面普及高產抗逆性強耐密植的優良雜交種,鮮食玉米選擇苗期耐低溫,抽雄期、灌漿期耐高溫能力強的品種,如農科糯336 等,其抗性強,耐運輸,口感好[6]。籽粒玉米選擇適宜機收、脫水快、耐密植玉米品種[7],如正大808 等品種;青貯玉米選擇具有較高營養品質,兼備綠性好、脫水慢、產量高的品種[8-9],如盤江7 號等。二是推廣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玉米“一增五改”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一增”即增加種植密度(由3 000 株/667m2增 加 到3 500~4 500 株/667m2),“五改”是指改玉米大穗品種為密植抗倒高產品種,改單株種植為雙株種植,改偏施氮肥為有機肥和磷、鉀肥配施,改肥料表施為肥料深施,改秸“稈焚燒+淺旋耕”為“秸稈還田+深翻耕+旋耕”。通過統一品種,統一物資、統一技術、統一管理進行標準化種植,提升玉米單產水平和商品性。三是提升機械化水平。推廣適宜黔西南州喀斯特山區地形的播種、收獲小型機械,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玉米種植收益。
堅持引進、培育相結合。一是扶持壯大本土玉米種植經營主體,特別是鮮食玉米與青貯玉米生產經營主體,鼓勵積極申報國家、省、州項目,做好項目補貼發放。二是鼓勵經營主體及農機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或土地托管模式,整合區域土地資源發展訂單生產,提升規模化水平,統一種植技術,提升經濟效益。三是提升湯圓面(吊漿粑)、糯玉米粑等初加工企業實力,加大玉米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引進力度,促進玉米產業提質增效。
一是利用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及“四鄉”行動,遴選并培訓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種植大戶、合作社及企業,培養玉米產業能手或經紀人。二是辦好州、縣、鄉三級玉米高產示范點,針對規模小、種植水平低、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在示范區推廣“一增五改”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按照統一品種、統一栽培規格、統一管理的要求,示范點人員包保到位,確保關鍵技術落到實處。三是加強與省、州專家密切聯系,以創新創業、基礎性示范服務行動為抓手,鼓勵各級技術人員積極開展玉米關鍵技術攻關。四是利用各級一線技術指導服務,深入田間地頭,幫助種植戶解決技術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