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志,楊 靖,李 婷,代 雨,許珍勇,伍 燕*
(1.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生物與化學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2.晴隆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晴隆 561400)
晴隆縣地處云貴高原中段,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北角,全境海拔543~2 025 m,因受北盤江及其支流的強烈切割,垂直落差達1 482 m,屬深切割巖溶侵蝕山區。險峻的“山高坡陡谷深”地理特點凸顯晴隆縣立體海拔氣候條件,溫涼濕潤的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使得當地氣候溫和、光能資源好、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4°C,總降水量在1 500~1 650 mm,高山峻嶺常年云霧繚繞,良好的氣候條件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適宜條件,使晴隆產的香菇、花菇在菇型、菇面、菌蓋、口感品質方面的表現較好,以香菇為代表的“晴隆菌”在2022年貴州省農業博覽會上得到好評。依托良好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基礎,晴隆縣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發展,堅定不移地把食用菌產業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點產業來抓,通過“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等模式,逐步形成以制種、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食用菌產業鏈,大力發展夏季香菇補足國內、國際市場的短板,有效提升了食用菌產品的附加值,帶動當地群眾增收。食用菌產業成為晴隆縣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特色產業。為促進晴隆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對晴隆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進行總結,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發展建議。
按照“盤活存量、做優增量;適度規模,做大總量;集群發展,現代高效”的原則,結合“山高坡陡谷深”立體海拔氣候特點,圍繞“一園三區多點千戶”的總體發展思路,一個重點園區即騰龍食用菌綜合園區(發展平菇種植);三區指普晴國有林場區(林下經濟夏季種植香菇、冬季種植平菇)、碧痕食用菌產業園區(香菇)、大廠食用菌產業園區(花菇);多點(香菇)指花貢鎮、中營鎮、東觀街道、蓮城鎮、安谷鄉;千戶(庭院木耳、灰樹花、黑皮雞樅)指長流鄉、中營鎮、花貢鎮、茶馬鎮、光照鎮、蓮城鎮、碧痕鎮、安谷鄉、雞場鎮、紫馬鄉、大廠鎮。同步發展庭院經濟、地下車庫、林下種植等模式,還充分發揮中海拔地區(800~1 200 m)水稻田等優勢,以稻—菌輪作模式進行羊肚菌種植。全縣食用菌種植品種主要有香菇、平菇,適度發展羊肚菌、黑木耳、姬松茸、紅托竹蓀、黑皮雞樅菌等。
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充分發揮企業在市場、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優勢,著力推動食用菌和林下菌藥產業全鏈條發展。一方面,大力培育農業企業,目前全縣共有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6 家。脫貧攻堅時期,為迅速推動產業落地,通過整合資源要素和兼并重組等方式,組建貴州二十四道拐農業園林公司,以國有普晴林場為核心,集中連片發展食用菌和林下菌藥產業。脫貧攻堅鞏固及全面進入鄉村振興時期,按照“民進國退”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市場化轉型,著力將二十四道拐農業園林公司發展成為規?;⒓瘓F化、整體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積極性。通過反租倒包等形式,引導農民在土地流轉、統一配套、龍頭企業帶動的基礎上,自主承包經營。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讓農民與產業發展同進退、共成長,讓農民真正成為職業農民、產業工人。
采取外引內培的方式壯大食用菌產業的技術力量。一是將食用菌產業人才引進納入規劃,縣委組織部、縣人力資源保障局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強化行政線技術力量、農業現代化管理人才。二是由龍頭企業按照市場行情,結合南北地域差異,引進菌種分離、大棚栽培、工廠化管理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三是通過晴隆縣職業院校培養一批食用菌方向的專業技術人才輸送到各食用菌企業工作,為產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四是將食用菌技術納入縣級培訓范疇,定期組織企業、菇農等進行培訓,強化技術保障。
采取保底回收、實體銷售和電商自媒體營銷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拓展銷售市場。由貴州二十四道拐農業園林公司(國有平臺公司)牽頭組建的食用菌銷售團隊,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推動食用菌產品市場流通,持續深化“七進”(進學校、進機關、進醫院、進企業、進批發市場、進社區和進超市)機制,鞏固深化“七進”市場;利用好東西部幫扶資源,已在京東、拼多多、一碼貴州、“大數據農業+直播帶貨”等多個網絡平臺進行銷售,進一步拓展食用菌產品銷售渠道及市場,逐步增加銷售能力,打通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
為打造菌味品牌,成功注冊多個食用菌品牌,目前已獲“二十四道拐”“菌味佬”“貴潤晴農業”食用菌產品商標。圍繞“晴隆菌”開展食用菌產地認證及品牌打造,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已在京東開設晴隆菌特產館,另在黔東南州州府興義市商業地帶匯金中心著力打造的“晴隆菌”餐飲店已開業,進一步提升了晴隆林下菌知名度、體驗度,未來將在貴陽、晴隆—大亞灣共創產業園打造晴隆菌體驗店,提高晴隆菌知名度。
以騰龍街道食用菌產業園為核心,打造集冷鏈、菌種加工及推廣、種植、精深加工、貿易為一體的食用菌綜合產業園區,按照農業現代化要求,高標準打造碧痕鎮新坪社區、大廠鎮高嶺村、沙子鎮三合社區3 個種植示范區,輻射帶動全縣多點適度規模種植,同步發展庭院經濟、地下車庫集中出菇房、林下種植等模式,產業分布11 個鄉鎮(街道)16 個村(社區),實現“千戶分散,家邊就業”。目前全縣現有食用菌大棚1 637 個,其中香菇大棚1 556 個,姬松茸大棚80 個,地下車庫集中出菇房4.6萬m2,普晴林場0.19萬hm2種植區?,F有規模化菌棒加工廠5個,年產4 500萬棒。食用菌產業的興起,推動晴隆縣各鄉鎮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促進農民收入的大幅攀升,全縣食用菌產業提供固定就業崗位1 000 余個,解決靈活就業8 000余人,2022年至今帶動務工2萬余人次,發放務工工資1 000余萬元,戶均增收2.4萬元以上。
菌種是食用菌產業經濟效益的重要保障,對于食用菌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晴隆縣食用菌種業科技研發起步晚、起點低,缺乏系統的科學研究,技術支撐嚴重不足,突出表現在食用菌菌種以非專業化的生產方式、育—繁—推相互脫節、品種更新極慢、基礎研究薄弱、技術支撐不足等方面。作為核心技術(產業“芯片”)的菌種,除平菇、香菇等品種外,其他品種極少,珍稀菌類研發與應用缺乏。
此外,目前晴隆縣菌種市場呈現較混亂的狀態。首先,菌種廠設立缺乏合理規劃。食用菌產業利潤豐厚,不少企業紛紛投資設立菌種廠,但制作工藝匱乏,菌種質量不佳,導致食用菌產量較低;其次,菌種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菌種培育需要專業知識,在經嚴格的工序后才能產出合格菌種,但現有育種人員中有不少未接受嚴格的專業培訓,影響育種成效。
隨著產業發展環境的變化,用地、用工、原料等成本的上升,需進一步研究更加高產、高效的生產技術,并將生產技術和工藝進行標準化,以實現資源產出率、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但目前晴隆縣食用菌生產仍以傳統農法栽培為主,生產技術不規范,缺乏標準化的工藝和流程,屬于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方式,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
晴隆縣食用菌仍長期以鮮食為主,加工率較低,且加工產品多為簡單的干制品或腌漬制品,精深加工率不足總加工產品的10%,加工技術落后造成產品更新慢、產業鏈條短、高值化利用度低等問題。近年來,隨著食用菌加工技術的推廣應用,初加工產品種類不斷豐富,但過度集中在香菇等少數種類,同質化問題突出。在加工方式上,仍以干制、腌漬等初加工形式為主,基于功能活性因子的精深加工不足,創新水平較低,產業鏈條較短,外延加工規模有限。
首先,加大食用菌深加工招商引資,謀劃食用菌產品深加工項目,同時加強與晴隆縣肥菇公司對接,深入開展食用菌深加工,依托當地康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大力打造食用菌主題系列餐飲,宣傳食藥用菌的保健功能,加強研發食用菌衍生食品,如香菇面條、香菇麥片、香菇無糖餅干、香菇拌飯醬、香菇開袋即食小吃等,提升食用菌產品附加值[1-2]。其次,由貴州二十四道拐農業園林公司牽頭,圍繞“晴隆菌”食用菌品牌,開展縣內食用菌產地認證及品牌打造工作,進一步提高晴隆食用菌知名度和產品附加值。最后,貴州二十四道拐農業園林公司加快廢舊菌棒加工廠建設速度,提升廢棄菌棒再利用水平。
圍繞“千戶”發展規劃,加大食用菌庭院經濟發展支持力度,重點在碧痕、沙子、大廠等鄉鎮(街道)發展千家萬戶種植,以碧痕鎮東風村、光照鎮者布村為中心,打造全縣庭院經濟種植示范點,示范帶動全縣庭院經濟種植,進一步增強食用菌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品種選擇以香菇為主、吊帶黑木耳為輔,爭取2023年培育示范點3~5個。
重點從金融、政策、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出臺涉及金融、投資、地價、電價、菌棒、人才等一系列的產業發展扶持、補助政策,配齊產業發展要素,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按照“政府(園區)+科研院所+合營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采取“八統分戶三定兩保證”方式合作,即統一年度規劃、統一供種、統一培訓、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收購、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分戶種植、定向投入、定向指導、定向收購、保證產量、保底收購,以國有企業為利益分配杠桿,通過“強兩頭”(強降成本、強銷售)確保菇農最大收益,促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更新和管理創新降低成本,注重市場培育提高生存能力。同時,將帶動農戶參與率高且成效好作為給予企業(合作社)政策支持的首要條件,通過獎補激勵,強化企業、合作社、菇農等各方利益銜接。
鄉村振興的首要素是產業振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食用菌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種植周期短、勞動強度小、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等經濟優勢,是典型的高效循環農業產業[3]。食用菌產業是貴州省確定的重點山地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組成部分。晴隆縣在鞏固扶貧攻堅成果的大環境下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其食用菌產業戰略部署緊緊圍繞擴總量、提質量、標準化、規?;推放苹?,扎實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注重在加強食用菌產業發展精深度的同時,需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注意尋求消費升級的新增長點,探索食用菌與其他行業如康養業、旅游業等新興產業相融合,增強食用菌產業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