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中明確提出應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并提出了健全作業管理機制、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等具體意見。課后服務在夯實學生學習基礎、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而作業是課后服務的重要內容,提升作業質量能有效提升課后服務整體水平,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文章闡述了小學作業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提升小學作業水平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雙減”;作業優化;課后服務
作者簡介:楊艷濤(1986—),女,安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艾爾菲·科恩在《家庭作業的迷思》一書中,詳細地論證了家庭作業存在的六個原因,也指出了一些家庭作業流于形式的現象。我們應認真規劃學生在學校及放學后的時間安排,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一、小學作業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日常作業同質化嚴重,過于關注基礎性而缺乏設計性
目前小學語文作業主要可以分為閱讀和書寫兩種類型。閱讀主要分為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課內閱讀作業主要集中于預習與復習環節,一般通過朗讀與背誦的方式來完成。而對于課外閱讀作業,部分教師在布置時僅僅規定閱讀的時間,對內容與形式并沒有明確要求。對于日常作業的布置與設計,部分教師主要依賴課本和輔助練習冊,結合學生作業完成情況進行二次設計的相對較少,很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對于拓展作業或者特色作業缺乏有效設計,未能真正體現學生特色、班級特色、學校特色。
從不同年級的數學作業布置情況來看,部分學校的數學作業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主要以書面形式為主。也有學校會布置數學特色作業,但是對作業的設計僅限于形式和主題,并沒有重視作業的內容、完成的方式及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無法有效發揮作業的反饋功能,存在應付檢查的現象。
基礎性的作業能有效發揮作業鞏固基礎的功能,但是過度關注基礎性,會忽視知識本質作用的發揮。斯騰豪斯指出,知識的本質在于可以通過知識的運用調動創造性思維,而知識最重要的特點是人們可以用它來進行思考。在實踐中,教師和學生偏愛簡單的基礎性的作業,“簡單”意味著不用多動腦筋,“基礎”意味著對考試更有用。我們需要認真審視這一現象,雖然簡單的基礎性的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內容,但是只將當下的知識類學習視為學習,僅將作業理解為成績提升的途徑是不正確的,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失去探究事物本質的能力。此外,知識的學習不只是為了“儲存”,更多的是為了“流通”,如果日常作業布置僅僅圍繞基礎知識的鞏固與掌握進行,總是呈現教輔材料中的習題,就會讓學生形成學習知識是為了解決書面問題的觀念。
(二)作業類型多為一次性作業,缺乏長周期的跟蹤與反饋式作業
小學高年級學生經常因作業機械重復帶來的無趣感而產生厭煩心理。為了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教師會嘗試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如有的教師會布置創編故事表演、課本劇、主題匯報展示等作業,但大部分作業的布置、實施與匯報都是一次性的短期任務,并沒有形成長周期作業,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再次參與的積極性,使得作業流于形式。因此,要想獲得良好的作業反饋,教師要在充分把握學生學業水平、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對日常作業進行精心設計,同時要做好非日常作業的合理設計與評價工作。
知識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而作業是促使學生將知識運用于真實生活情境的重要途徑。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并長期堅持。長周期作業會給學生帶來更多挑戰,這些挑戰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態度和心理品質。因此,教師設計日常作業時應聯系學生的生活,且布置的作業不能局限于碎片化的、零散的、短暫性的作業類型。教師要將一次性作業與長周期作業相結合,基于固定主題的設計將學生的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統整起來,以充分發揮作業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培養的價值。
(三)基于“√”與“×”的評價方式,弱化了作業的評價功能
目前,一些有條件的學校引入了智能批改軟件,為教師節省了很多批改作業的時間,使得教師可以更加專注于教學的設計、學生的培養。但是智能的批改并不能帶來人性的關懷,簡單的對錯判斷,僅僅傳遞了對知識掌握程度的反饋信息,并不能傳遞教師對學生的愛。每個人都有尊嚴并向往美好,這是我們的內在需要和期盼[1]。當作業評價與學生的需要脫軌,學生得不到滿足時,作業就會流于形式。如果學生長期面對簡單的“√”“×”符號與分數,就容易衍生急功近利、能拖就拖的負強化效應,問題分析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教師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作業的完成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品質,增強學生與同伴的合作交流,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喜悅感,以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發揮作業的價值。而在這個過程中,得當的批改、反饋、評價方式,對于希望獲得成人認同的小學生來講尤為重要。在信息化教育資源日益豐富的背景下,作業的批改與反饋是增進師生關系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將個性化的評價方式融入作業評價中。
二、提升作業水平的有效路徑分析
作業的價值毋庸置疑,但在實踐中,部分教師設計的作業不夠科學合理。作業本質上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媒介,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與品質的重要途徑,但部分教師卻將其當成了讓學生機械練習的簡單工具,這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針對作業的改進,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轉變作業觀念,明確作業的價值與功能
目前,部分教師認為作業的功能主要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培養知識技能,忽視了作業培養學生認真、嚴謹、自主等品質的價值。同時,部分教師布置的作業往往都源于教輔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教師要重新審視作業的價值與功能。一方面,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強化與突出作業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功能;另一方面,要真正摒棄“作業越多越有助于學習”的錯誤觀點。要想真正提升作業的質量,教師應該在作業的內容與形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增加作業量。
(二)重視學校層面的作業整體管理,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
1.明確學校的作業管理責任,提升作業管理水平
學校應制訂合理明確的學校作業管理制度,從作業的要求、實施、檢查、評價等方面,編寫明確的、具體的、合理的實施細則,使作業的管理有章可依。在作業要求方面,相關人員應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制訂具有明確指向性的具體要求,而非寬泛的原則性要求;在作業的檢查方面,應科學制訂作業的批改、反饋、訂正等方面的詳細標準;在作業的分析與講評的管理方面,應充分利用教研組、研討會等形式對作業的反饋進行深入的研討,以真正發揮作業的功能。學校的作業管理設計是作業實施的頂層架構,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相關人員要切實重視學校對作業的整體管理,提升作業管理水平。
2.加強作業的編寫研究,完善作業的批改與評價方式
對于日常作業的設計,學校可以組織精干力量,優化作業編寫,以減輕教師負擔。一方面,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資源,集思廣益,精選高質量的作業題進行二次設計,明確作業屬性,提供各科作業選擇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引入新的作業設計工具,提供有效的思考路徑,如提供明確的作業設計流程等。此外,學校還應充分利用作業的反饋與評價,調整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逐漸積累有助于學生發展的作業資源。
單一用“√”“×”符號進行批改的方式,并沒有真正發揮作業評價的反饋作用。作業反饋是作業學習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檢驗學習效果、查漏補缺的重要途徑,而簡單的批改方式很難充分發揮作業反饋信息的價值。因此,一方面,教師應積極探索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應改變過去簡單的只用對錯符號批改的方式。例如:教師可以用溫馨的提示語進行批注,如“需要注意格式哦”“寫在方格中間,是不是更美觀呀”“粗心了啊”等,這樣比起簡單的對錯符號能傳遞更多的反饋信息,并能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用簡筆畫的方式批改作業,如用學生喜歡的網絡簡筆畫代替傳統的文字評語,或用簡筆畫傳達對學生的鼓勵。這樣的批改方式,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使批改環節真正發揮出強化師生溝通與反饋的作用。當然,在實踐中,教師還需要創新評價與批改方式,探尋在作業環節中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新方法。
3.教師通力合作,打造校本作業資源庫
針對教師依賴教輔資料布置作業的現象,學校可建立校本作業資源庫,以有效改善這一情況。校本作業資源庫的建設流程如下。
(1)合理設計各科作業的作業樣本。在作業樣本中除了要規定作業的標題、個人信息、題目內容,還要專門增設時間記錄欄,以方便教師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及時調整作業量。另外還要專門設計訂正欄,對訂正的格式進行規范,如要求學生保留錯誤并在訂正欄分析錯因,這不但有利于學生良好訂正習慣的養成,還有利于教師的錯題采集。
(2)收集錯題。搜集學生在作業訂正欄中出現的錯題,將錯題進行合理歸類,如分為基礎類、拓展類、能力提升類等。
(3)歸因分析。對普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為調整作業題目及作業設計做準備。
(4)基于歸因分析,重新設計作業。
(5)教師試做作業。教研組教師試做設計好的作業,對作業設計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調整和完善。
(6)發布作業并再次完善,最后上傳到資料庫。
這樣的作業庫構建過程,也是教師設計作業和分析學生學情的過程,經過這樣的過程,作業的質量會有所提高。另外,為了有效監督作業庫的建設和完善,學校可以借助釘釘群定時公布各學科作業情況,這樣既能促進家校溝通,也有利于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從而使作業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王月芬等人指出,作業從來都不是教育領域的一個小問題,它是學校教育的名片[2],是教育減負增效的重要抓手之一,作業設計和實施的質量,理應成為衡量課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也應成為衡量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學校要重視作業觀念、作業設計、作業實施、作業管理的系統建設,爭取使師生從關注作業的完成轉變為重視完成作業的行為與相應品質的培養,真正提升課后服務的整體水平,充分發揮作業的重要作用。
結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想創新、改進作業,提升作業質量,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有效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就必須在作業改進中堅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原則,把握好作業質與量的平衡,協調好作業夯實學生基礎與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3]。作業是“雙減”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因此我們要重新審視作業,運用多種手段促進其革新與發展,從而促進學校教育發展,提升學生整體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 方臻,夏雪梅.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 王月芬,張新宇.透析作業:基于30000份數據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 楊清.“雙減” 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1(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