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杰
摘要: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鄉鎮社工站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加快推進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對回應“三農”問題、關注鄉村弱勢群體、促進基層治理專業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現階段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針對性提出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完善職業發展體系;理清職能定位,明確服務評價標準;發展本土社工人才,加強培訓與交流;完善督導機制,促進社工能力提升等對策,以期提升一線社工專業能力,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
黨中央、國務院在鄉村振興的多個文件中提及社會工作,如 《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強調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加強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以發揮社會工作在鄉村治理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作用。作為新時代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的服務載體和專業化的服務組織,[1]廣東省的 “雙百計劃”、湖南省的 “禾計劃”以鄉鎮 (街道)社工站為平臺,由社會工作者提供專業服務,有效補充了基層民政力量,從而實現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和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提升。實踐也證明了社工站能夠從多個方面對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產生影響,[2]有效地助力鄉村振興,其在服務中也積累了大量可供復制的實踐經驗。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農村社會工作人才作為鄉鎮社工站建設的重要依托,是鄉鎮社工站發揮作用的關鍵一環;同時,鄉鎮社工站為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平臺支撐。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到 2022 年底,全國已經建成的鄉鎮 (街道)社工站 2.9 萬個,7 萬名社會工作者駐站開展服務。同時,我國農村社會工作長期面臨著認可度低、職業化和專業性進程緩慢的嚴峻形勢,[3]阻礙著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進程。
通過對現有鄉鎮社工站相關研究的梳理,可以發現當前學者對人才隊伍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層面,例如社會工作人才的引進、培育、使用制度等,而對如何提高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的專業化和規范化的實踐研究較少。本研究結合以往學者對農村社會工作和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的研究,分析當下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基于實踐經驗和已有經典案例分析,針對當下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探索人才隊伍建設新思路。
一、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重要性
(一)回應“三農”問題,關注鄉村弱勢群體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鄉村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新問題,原有鄉村狀態被打破,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公共生活、村級組織、生態環境、心理健康等方面。[4]這些問題集合產生了 “三農”問題,社會工作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技術,[5]持續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注,鄉鎮社工站的建設更是被賦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協同農村、農業和農民發展?!叭r”問題的核心即農民問題,隨著農村社會結構不斷受到沖擊,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三留守”等社會弱勢人群受到普遍關注,對專業化和個別化服務需求增加,通過社工站深入鄉村的優勢專業作用,重點關注農村弱勢群體,減緩社會矛盾。
(二)促進鄉村基層治理專業化
基層治理需要一個專業化過程,行政方式在傳遞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中存在 “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有效實現基層治理,需要一個專業化過程。社會工作在社會基層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彰顯其專業理性和人文關懷的優勢,在理念、社會技術和人才培養方面有助于實現基層治理專業化。[6]從這個意義上講,鄉鎮社工站作為基層治理創新形式,其建設在推動基層治理專業化上具有重要作用。在 《意見》中明確指出社會工作人才屬于鄉村治理人才,社會工作者通過人心治理、情感治理、關系治理、社區治理等激活農村社會活力,[7]發揮好資源鏈接者、政策倡導者等專業角色功能,構建多元協同的鄉村治理共同體。
二、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問題
(一)人員穩定性較弱,服務可持續性較低
隨著 《意見》等制度的出臺,鄉鎮社工站等農村社會機構提供的服務必將由短期項目制形式向長期常態化形式轉變,[8]這不僅要求社工掌握專業技能,更要求社工與鄉鎮多元主體建立起穩定的關系,持續深入提供各項服務。然而,鄉鎮社工站普遍存在人員配備失衡的現象,影響常規工作項目的開展。社工入職薪資普遍較低,多數人把這份工作作為緩沖職業,人員流動流失率較高,當發生人員變動時,團隊內部成員需要重新磨合、調整工作計劃,致使項目可持續性受到影響。鄉鎮社工站體量小,社會工作者在縱向、橫向職業晉升渠道上受到社工站資金、項目等方面限制,且農村地區工作環境較城市差距較大,職業發展體系不清晰,致使社工職業效能感降低,缺乏工作動力。
(二)角色定位不清,本土化服務懸浮
社工站的落地執行也需要借助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工站對政府的資源依賴,實際基層治理工作中行政化現象明顯,[9]導致社會工作者角色定位不清。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工專業認同感,重視行政工作而忽視本職工作,重視指標要求而忽略專業發展,進一步造成本土化服務懸浮。社會工作在鄉村場域需要關注農民的各類問題以及在鄉村治理、人際關系、鄉風民俗等農村發展的共同問題,幫助個人獲得更好的發展。社工站開展的服務應該是因地制宜,但不少社工站借鑒其他成熟社工站的服務內容,以活躍人群開展娛樂活動,注重活動現場氛圍,短期的活動吸納雖然可以吸納村民的參與,但忽視真正需要救助幫扶的人群,造成本土化服務內容懸浮,進而使社工站懸浮于居民之上,[10]不利于社工隊伍的扎根建設。
(三)服務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
鄉鎮 (街道)社工站全覆蓋作為 “十四五”期間的一項既定任務,一些地方為完成相應指標,在建站過程中,未充分考慮本地社會工作發展情況、倉促進行社工站建設項目,從形式上看完成了全覆蓋任務,但其服務能力不足問題比較突出。機構在項目管理、人才培養、督導支持等方面經驗相對不足,進一步影響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社會工作之所以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專業力量,很大程度體現在社工的專業化程度上。然而,鄉鎮社工站在地理位置、基礎條件上對有專業背景的社工人才吸引力度小,這也決定了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在地化培養成為必然選擇,[11]一批 “零基礎”社工憑借感覺和過往經驗開展服務,難以體現出專業性。
(四)督導機制不健全,社工能力提升受限
鄉鎮社工站的高質量、專業化、本土化發展是站點建設的重要議題,而依托縣域和鄉鎮招聘到的社工大多數缺乏專業背景和相關工作經驗,在開展服務過程中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可提供的支持幫助較少,社工易出現自我效能感降低,產生不良情緒。然而,在政府購買背景下,鄉鎮社工站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都處于一種被動依賴的狀態。一方面鄉鎮社工站督導面臨的一個困境就是督導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存在對鄉土文化不明晰的情況,在穩定性、聯結性、有效性等方面難以得到保障;[12]另一方面督導次數少、時間短,督導內容針對性不足、形式單一,每次的督導更像是完成服務指標,難以為社工提供全方位、可持續的專業支撐,導致社工專業能力持續提升受限,另外不完善的督導制度以及雙方認知上的錯位使得督導被誤認為是一種 “行政干預和監督機制”。[13]
三、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對策
(一)注重人才建設,完善職業發展體系
重視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對于彌補基層民政服務短缺、促進基層治理創新與進步、推進社會工作本土化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我國公共財政應向農村社會工作傾斜,將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在確保一線社工收入穩定的前提下,為其提供一定的福利和補貼,同時政府也應暢通多方資源渠道為鄉鎮社工站建設提供資金保障,提供持久且有吸引力的社會工作專職崗位。根據社工站及當地實際情況,政府在社工站相關制度安排 (如保障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法規政策等)和監督執行等方面發揮主體性作用,完善職業發展體系,明確對社工站人才引進、培育和考核機制,暢通職業晉升渠道,將工作崗位、工作能力與薪酬和職位掛鉤,提升一線社工的職業感和積極性。
(二)理清職能定位,明確服務評價標準
社工站與政府作為同構鄉村治理共同體的重要主體,而非一味依附于政府和民政部門,應形成相互尊重的合作氛圍。所以明晰政社關系,推進社工站嵌入鄉鎮基層治理體系尤為重要。社會工作發展較為成熟的地方可以試點先行,對資金支持、標準化建設、鄉土服務等方面進行制度設計,完善基層民政服務形式,助力黨委和政府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在明確鄉鎮社工站的職能定位后,應把關注點放在其所提供的服務上,明確服務評價標準。上級主管部門因地制宜制定鄉鎮社工站運營管理服務指南及督導、培訓、評估標準規范。上級主管部門關注服務基本數量的同時提升質量,把注意力放到所開展的服務是否貼合村民需求,是否有效解決問題上來。厘清參與各方職責關系,促進鄉鎮社工站專業化運行管理,避免服務懸浮,激發鄉鎮社工服務內生動力,真正助力鄉村振興。
(三)發展本土社工人才,加強培訓與交流
鄉鎮社工站在人員配備上可以漸進進行,[14]走 “先有后?!迸囵B路徑。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多主體協同參與,當地政府部門、社工站等主動盤活、組織現有人才資源;鼓勵愿意參與家鄉和社工站建設的非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加入其中;同時通過建立實習基地的方式使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師生走進鄉村開展項目,民政部、行業協會及開展農村社會工作研究的高校可以根據以往實踐經驗,聯合制定本土化社會工作服務指南,在倫理和方法上為一線社工提供可借鑒的模版。同時,社工站應培養社工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一方面按照服務開展和提升的需求進行培訓和督導,培訓主題以從業者現有專業化水平、服務開展需要和項目進行程度為出發點,制定專項培訓計劃,貼合社工實際需求;另一方面積極鏈接資源,支持社工多參與行業內交流學習。
(四)完善督導機制,促進社工能力提升
一線社工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構建完善符合本土社會工作人才的督導機制。鄉鎮社工站的督導人才隊伍建設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入手,一是挖掘本土督導人才資源,組建本地督導隊伍,以協同督導的方式確保社工所遇問題能夠及時得到回應。二是可以多與社會發展成熟的地方交流合作,引入外部力量支持,社工定期參與培訓、小組督導、外出學習等,使社工的問題能夠得到多方力量回應和解答。規范鄉鎮社工站督導考核、激勵與反饋機制,提升督導的專業支持力度。[15]
四、結束語
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農村地區將進一步邁向更深層次的轉型,這迫切需要社會工作彌補在農村實踐上的專業短板,在本土情境下回應社會轉型的現實挑戰,需要一批有能力的人來解決這一轉型期的困境。重視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對 “三農”問題解決和鄉村弱勢群體保護,促進鄉村基層治理專業化具有重要意義?,F階段,鄉鎮社工站在人才隊伍專業能力建設上仍有較大問題,限制了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因此,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著力擺脫困境,為鄉鎮社工站人才隊伍建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而實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發展人才,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趙軍雷.新時期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策略初探[J].社會與公益,2020,11(12):52-55.
[2] 秦海波,李玉昆.鄉鎮(街道)社工站助力鄉村振興了嗎:來自廣東的經驗證據[J].社會工作,2023(01):52-71+107-108.
[3] 秦永超.農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06):125-128.
[4] 崔文華.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22(09):72-79+123.
[5] 汪鴻波,費梅蘋.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社會工作的實踐反思及分層互嵌[J].甘肅社會科學,2019(01):179-185.
[6] 彭惠青,仝斌.社會工作在基層治理專業化中的角色與功能[J].中國行政管理,2018(01):46-50.
[7] 衛小將.社會工作創新社會治理路徑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06):81-85.
[8] 萬江紅.建設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助力鄉村振興:解讀《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J].中國社會工作,2021(07): 15-16.
[9] 任文啟,顧東輝.基層治理專業化視野下社會工作站建設的進程、困境與實踐策略[J].社會工作與管理,2022,22(06):50-59.
[10] 陳鋒.懸浮的社會組織[J].文化縱橫,2020(06):78-85+159.
[11] 劉戰旗.鄉鎮(街道)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在地化建設[J].社會工作,2020(05):19-24.
[12] 徐華.關于鄉鎮(街道)社工站督導問題的思考[J].中國社會工作,2021(34):25-26.
[13] 姚進忠,林曉風.服務與治理:鄉鎮社會工作站督導邏輯設計與實踐框架[J].社會工作與管理,2022,22(06):41-49.
[14] 王思斌.鄉鎮社工站建設與制度創新[J].中國社會工作, 2021(13):7.
[15] 吳越菲.重思以鄉村性為基點的農村社會工作:概念嬗變與實踐轉型[J].西北民族研究,2021(03):18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