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馨,蔣靖雯,羅軍兵
(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江蘇淮安 223300)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智慧教育的實施是提升中小學生核心素養、促進人的現代化、實現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最有效的途徑。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中小學智慧教育必然成為社會特別關注的領域。本研究通過調查J省H市農村智慧教育情況,深入分析農村智慧教育問題,就探索促進農村教學模式、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路徑提出建議。
本研究對H市24所學校進行了隨機調查,發放問卷5 000份,最終收回有效問卷4 410份,有效率達88.2%。調查對象包括學生1 560人,占35.38%;教師510人,占11.56%;家長2 340人,占53.06%。
問卷的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區域環境、教育資源和管理制度四大部分。問卷的信度克隆巴赫系數為0.85,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項目之間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問卷的效度KMO值為0.86,說明問卷設計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研究采用SPSS 25.0、Microsoft Excel 2019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鄉村振興的基礎是人才振興。智慧教育的發展是提高農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和路徑。農村中小學的智慧教育問題是一個長期問題,其中,鄉村教師專業素養相對偏低、信息化手段和用途單一、平臺和體系建設不完善、學生缺乏使用意識等較為突出。
1.教師缺乏智慧教育所需的信息素養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水平是有效進行智慧教育、促進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由于生活環境的特殊性,鄉村教師普遍缺乏信息融入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及信息技術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策略等智慧教育所需的信息素養[1]。問卷調查顯示,有52.2%的教師將智慧教育理解為采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課堂教學,多數教師不能充分理解智慧教育的內涵,甚至將其窄化為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同時,86.27%的教師沒有主動深入理解智慧教育和提高信息素養的意識,以致教學信息化在課堂上的應用比較粗淺。
2.智慧教育的信息化手段和功能單一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實現鄉村教育的現代化,教師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實現智慧教育多元化創新,廣泛利用“慕課”“微課”“教育APP”“翻轉課堂”等智慧教育手段[2],拓展智慧教育在命題與批改作業、學業問題診斷、個性化學習內容匯聚與學習問題解決等多方面的功能[3]。當前,農村智慧教育信息化手段和功能往往局限于少數幾個方面。問卷調查顯示,鄉村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用途主要集中于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100%)、考試閱卷(49.02%)和家校溝通(70.59%)這三個方面,相較于城市智慧教育應用的強大的聯合功能,使用途徑與功能十分單一。課堂教學、考試、家校等方面使用的是不同的技術軟件和系統,無法構成一個良好的系統。
3.智慧教學方法缺乏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但兩者之間不是簡單的疊加關系,而是要有機融合。在農村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很少將兩者有機整合,影響了智慧教育作用的發揮。調查顯示,68.5%的鄉村教師對智慧教學的理解僅在于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教學,不涉及學生課后學習及其他方面,忽略了教學的整體性;71.4%的學校沒有系統的教師培訓體系,導致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理解不到位。在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需要考慮到教師的教學習慣、學科特點等多個因素,如果使用不適合,也很難發揮出多媒體的優勢,既不能達到教學改革的目的,又會使傳統的教學氛圍被打破,不能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4.智慧教育平臺和體系建設不完善
智慧教育的實施需要相應的平臺和體系來提供支撐和保障。問卷調查顯示,農村中小學有62.75%的平臺不成熟,11.76%的學校沒有平臺。多數學校沒有成熟的智慧教育基礎平臺建設,且平臺使用程度不高,少數學校無平臺建設。多數鄉村區域智慧教育體系尚不完整,仍在建設中;有少數經濟不發達地區無相關體系建設。總體上看,鄉村學校的平臺建設尚在起步的階段,進行智慧教育體系建設仍任重道遠。
5.農村學生缺乏智慧學習意識
隨著數字設備和互聯網的普及,廣大農村學生越來越頻繁地接觸網絡平臺,使用網絡資源。問卷調查顯示,淮安市鄉村學校的留守兒童約占72.3%。這些學生多半缺乏家長的嚴格約束,無節制地使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往往養成了沉迷短視頻或電子游戲的不良習慣。且因沒有得到正確、合理的指導,他們不能充分使用智慧學習方式展開課程學習與學科實踐。
鄉村教師隊伍的信息素養需要不斷通過在職培訓、教研交流等活動來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受多種因素限制。他們在教育教學的觀念、理念以及知識與技能上缺乏更新與提升。由于條件與資源的匱乏及教學任務的繁重,鄉村教師缺少各級各類培訓的機會,他們有關智慧教育的觀念得不到更新,技能得不到提升,難以將信息設備、數字技術與平臺等資源綜合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影響了智慧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研交流是教師廣泛汲取經驗的最佳途徑。鄉村學校的教研機制建設不夠成熟、穩定。鄉村教師參與區域或省市教研活動的機會較少,不能及時更新教學方法,開闊教育眼界。他們往往只能局限于本校。這就嚴重限制了教研交流的效果,無法讓教師通過教研活動來提高教學能力。
“技術本位”的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未必適合農村學校和農村教育的真實需求。在信息化資源投入上,部分農村學校簡單地認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是硬件設備的先進性”,忽視了軟件資源的建設。在信息化資源方面,由于現有的數字資源普遍立足于城市的生活情境,對鄉村具體社會場景關注不足,絕大多數數字化資源與鄉村教育真實情境脫節的問題仍然嚴重[4],不能有效滿足小規模學校的教學需求。這導致鄉村教師還需要對這些多媒體數字資源重新進行設計,改換成鄉村場景才能夠在課堂中繼續使用[5]。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相關的規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散的問題較常見。城鄉教育存在的“數字鴻溝”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區域環境是造成農村智慧教育發展困境的主要現實因素。農村學校位置偏遠,交通和運輸不便,導致基礎設施設備和教室裝修等教學環境落后。社會生活較為單調,觀念相對陳舊落后,鄉村教師崗位缺乏吸引力等,加大了智慧教育建設的難度。農村地區偏遠落后還導致村民的觀念改變較為緩慢,許多農村家庭仍未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孩子的學習結果而不關注學習的過程及能力的培養,只重視物質獎勵而忽視精神的溝通與交流[6],使得教育的育人價值沒有充分彰顯,教育的長遠規劃沒有得到貫徹落實,從而阻礙了智慧教育的發展。
智慧教育的創新發展有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打造更加適合鄉村教育的教學模式。我們應該抓住智慧教育發展新機遇,了解智慧課堂教學流程,把握智慧課堂內涵特征,掌握智慧課堂的構建策略,給學生提供真正的智慧教育。
價值觀引領教育的發展。實施鄉村振興,就要使鄉村的教育思想體現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7]。
首先,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基本出發點,提高鄉村教師對農村智慧教育建設必要性的認識和對鄉村教師身份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從而提升其專業發展的內驅力。
其次,要逐步改變學生和家長的“唯分數論”,宣揚教育的育人價值。教育不是冰冷的分數,它滲透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塑造著學生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育能夠推動學生的自由探索精神的成長,助力科學的思維方式的形成,使學生終身受益。我們需將教育與人的成長結合起來,用長遠的目光看待學習與教育。
最后,要堅持以人為本,杜絕“技術本位”思想,讓技術真正地服務于教育。智慧教育不是發達地區學校的專屬,而是為大眾服務的教育。
鄉村學校和教師要充分利用鄉村這個獨特的環境資源,立足于智慧教育理念,依托智慧教學工具,構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主體、平臺多元多維交互模式,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8],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教學環境和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能動性。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存在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素材。教師應充分利用智慧教育技術資源,將書本知識與鄉村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營造具有鄉土特色的教學環境。學校可邀請具有成功實踐經驗的人士來校指導,學習其建設經驗與思路,并根據學校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色,豐富自己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利用熟悉的教學資源,真切感受智慧教育帶來的獨特感受和價值。同時,地方政府、學校、教師都應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應用,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和鄉村本土文化,共同編制適合鄉村學生學習的數字資源。這將從根本上緩解多數數字化資源與鄉村教育真實情境脫節的問題。
教師是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是實施智慧教育的主體。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鄉村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強鄉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實施智慧教育的外在保障。
首先,相關部門應著力提高鄉村中小學教師的素養。國家和當地政府要面向社會招聘優秀教師,制定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提高教師的薪資福利待遇,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為鄉村建設服務[9]。
其次,地方政府要重視鄉村教師的培養,多為他們提供培訓機會,使鄉村教師具有良好的條件和平臺來提升自己的素養;同時,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構建學校交流溝通機制,加強城鄉教師之間的交流,讓鄉村教師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不斷提升信息素養和專業能力。教師交流與培訓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和系統性,如智慧教學的基本知識、操作技能、教師信息素養等。最后,地方政府和學校應注重提升鄉村教師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充分體現其自我價值,激發其對本職工作的認同和熱愛。
智慧教育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其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和學校中,而是要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建立密切的聯系,發揮全社會的力量,推動智慧教育的發展。首先,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等條件,打破農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局限,加強城鄉教師的溝通和交流,建構城鄉教師專業發展的共同體,積極發揮城市學校的帶動作用。其次,通過“互聯網+教研”的常態化方式,采用結對教研、區域教研等多種組織方式[10],促進鄉村教師跨越時空的教研的統籌組織,一定程度上緩解鄉村地理與交通導致的交流學習的局限性,使鄉村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觀摩同地區、同年級、同學科教師教授現場,增加專業學習的機會。同時,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能為鄉村教師廣泛汲取教研經驗、開闊視野提供有力的支持。
總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智慧教育是推動鄉村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核心特征。利用智慧教育促進教育現代化是鄉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對農村智慧教育發展路徑的探索,將推動農村智慧教育建設的進程,進而推動鄉村教育的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