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韻
(南通職業大學,江蘇南通 226006)
2020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時代的文科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宣言指出:“新科技和產業革命浪潮奔騰而至,社會問題日益綜合化復雜化,應對新變化、解決復雜問題亟須跨學科專業的知識整合,推動融合發展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然選擇。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實現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設勢在必行。”“鼓勵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1]
其中提出的“學科交叉”理念已逐步滲透于高等院校,特別是本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革新中。作為更強調應用實踐和職業技能培養的高職院校,亦可借此東風,重新定位、完善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探索“文專融合”的可行性,為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尋找路徑。
高職大學語文教育不同于專業文學教育。專業文學教育是向內探究文學的歷史、理論與創作的過程。而大學語文,特別是高職大學語文教育,是向外融入、結合滲透,培養不同學科人才的語言應用和文學欣賞能力,是融鹽入水的過程。可以說,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具有探索“文專融合”的天然優勢。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常會疑惑,學技術的人上大學語文課有什么用?可以說,正是有了大學語文課的存在,才能為應用技術教育注入生命力,使技能成為有靈魂的技能,從而使高職教育成為能真正培養“大國工匠”的教育。那么,積極探索“文專融合”“課程人文”,使“大學語文”走出高雅的象牙塔,成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催化劑已是勢在必行。
大學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中長期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境地,面臨著課程標準不明確、師生重視程度不高、生源基礎差異大、教材難編等問題。對語文教育而言,教材文本的編選至關重要。據筆者所知,江蘇省內不少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材或借用他本,或尚在籌備醞釀,缺乏明確的編著標準和清晰的選編思路。筆者以為文學經典內容廣博,包羅萬象,其中不乏關于政治經濟、天文地理、軍事科技、生物醫學、音樂美術、建筑工程、服裝配飾的篇章。文學特別是國學經典,雖以人文為主,亦多方面兼及自然科學。因此,在教材選編時,我們不僅要以傳統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標準來衡量,更要兼顧各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長線專業,自覺融入“文專融合”的理念。
如軍事類院校可選取國學經典中的軍事經典,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尉繚子》《論持久戰》等,節選其中重要片段。中國古典詩詞中也有大量反映軍旅生活的篇章,在不同時期都形成過邊塞詩派。教師也可以從先秦至明清歷代邊塞戰爭詩中進行選擇,如《詩經》、三曹七子、鮑照、庾信、高適、岑參、杜甫、杜牧等詩人的作品中遴選精彩篇章,使學生在感知詩文魅力中堅定強軍強國理想信念。又如醫學類院校在編寫語文教材時,可選擇《本草綱目》《黃帝內經》《大醫精誠》《扁鵲傳》、歌頌醫護人員的現代詩中兼具醫學精神與文學性的片段,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獲得“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等專業、職業精神的熏陶。再如航空工程類、氣象類院校可選擇古代經典中具有航空特色、科學意識的片段,如《大明歷》《十二氣歷》《大唐西域記》《夢溪筆談》《禹貢地域圖》《開元占經》《山海經》等。其他如藝術類、商科類、紡織類、建筑類院校,均可深入文學經典的浩瀚海洋,去擷取屬于自己的文化浪花。如此以課程思政為導向,跨學科、跨領域將人文精神與科學技術橫向串聯,使文學史與科技史縱向同步,在文學華章中重現樸素的科學精神,努力實現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各校用各本”,各校教材各有特色。
高職教育重視技能實踐。因而落實“文專融合”理念必須與實踐教育深入結合,將人文精神、人文情感巧妙融入技能實踐創造的過程,使人文素養的培育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互相滲透、彼此促進,并在創造、創新的實踐中結出碩果。
何二元在《新文科建設視野下的大學語文教學革新》中指出:“新文科視野下的學科交叉并不是簡單的文理交叉,而是要精準對接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以此為導向制定學科發展規劃,以突破傳統的專業壁壘,消除學科發展障礙。”[2]
具體到高職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利用學科之間的共通性,以人文精神的力量,為科技創造點睛添彩。如給化工學院釀酒工程專業的學生講授大學語文課程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廣泛搜集中國古代與酒相關的詩篇,課上先品酒后品詩,并請學生根據他們對釀酒技術的了解以及對飲酒詩詞的解讀,撰寫介紹酒文化的精彩短文。教師也可將課堂移至學生實習的酒廠,在工作環境中品讀與酒有關的詩文作品,將文學帶入車間,在車間感受人文。面向建筑專業學生授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搜集有關建筑的文學作品,統計歷代詩詞中高頻出現的經典建筑,引導學生探索經典建筑的人文意蘊。
文學與藝術有著先天的聯系。絢麗多彩的文學世界可以說是音樂舞蹈、工藝美術設計等專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后方和寶庫。教師可以引導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廣泛閱讀,提升自己的文學感知力,鼓勵他們深入文學天地中去尋寶,去擷取英華,以此拓展想象力,豐富自己的藝術設計思維,將消化了的文學精華運用于藝術設計作品中,以一首詩、一個故事為主題展開設計,或以不同詩人作品的風格為主題,設計充滿文化氛圍感的服飾、家具、器物。如此以文學故事、文學情趣為內核,以藝術、技術為載體,能加深學生文學內蘊的積淀,實現對藝術作品的創新。
大學語文要努力成為其他學科必不可少的工具。除了文學自身領域的內容之外,大學語文也要從其他學科領域引入內容,并作語言文字的訓練,全方位為各學科服務,成為全學科、全專業的語文。同時,各專業也要引入“文專融合”的理念,主動承擔語文教育的責任,努力讓專業鮮活生動,使專業教育既傳授本專業的知識與實踐技能,又自覺提升學生專業化的母語運用能力,提高語言藝術水平。如何實現這種“文專融合”,有賴于發揮大學語文教師和其他各學科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在“文專融合”的理念指導下,在努力互動協調配合上下功夫,以期取得預期的效果。
傳統意義上的高校教學,往往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下課即走,研討范圍往往也局限于本專業本學院。而在“文專融合”理念的指引下,大學語文教師應當主動,有意識地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引進思政元素以及科學常識與精神,并將人文精神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送出去。其他專業教師,也要自覺實踐“課程人文”理念,挖掘本課程中的人文元素、人文精神、人文色彩,提高自身對本專業人文點的敏銳度,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對人文與科技的結合能力,力求實現有溫度、有趣味、有情感、有靈魂的科技教育。對涉及其他學科的國學經典,我們不再作片面單一的文字翻譯或技術考量,而是通過語文教師、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師的協同探討、共同解析,尋找更易為學生所接受的解讀方式。大學語文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要增加互動,以講座、培訓、沙龍、互相聽課等形式,共同探討“文專融合”的路徑,促進不同學科教師知識體系的共融,實現教師知識儲備的多元化,以適應時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設與“文專融合”的要求。
何二元在《新文科建設視野下的大學語文教學革新》中指出:“推進新文科建設面臨著特殊的歷史機遇......新文科同時也深深根植于外部世界的變化之中,是人文社會科學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文專融合”不僅限于大學語文與各學科專業的融合,更意味著語文教育要主動適應外部世界、外部環境的變化,尋求與地方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的對接與融合。[2]
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課程人文”理念之中。教師要深入地方文化的土壤中,挖掘人文精神、思政元素,將地方文化元素與大學語文課程有機結合起來,使大學語文“文專融合”具有地域特色與風采。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亦可成為大學語文教學的寶藏。
比如,南通地區的文化名人,近代實業家張謇,具悠久文脈的范氏家族,清代狀元胡長齡,詩人學者李素伯等等,他們或以文學為專,或在其他領域有所建樹,但都有大量的詩文著作,或日記手稿。教師可以通過查閱、整理地方文化名人的作品,挖掘出其中能豐富大學語文教學的人文元素、思政元素。博物館是地方文化的靈魂。為此,教師可深入各地區、各類型的博物館、紀念館作詳細調研,汲取地方文化的精髓,并將其注入大學語文教學中。同時,教師還可發掘地方古典詩文、文化名人故事作為教學的素材,以身邊的、城鄉的人文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體驗文化情境,鼓勵學生探究地方文化。教師也可適當將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素材和內容,使大學語文教學不再是空中樓閣,能立足身邊,立足腳下,接一接“地氣”。
不同的高職院校有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大學語文教學也可與校園文化相融合。比如,南通職業大學的校訓為“厚德遠志,格物致知”,那么教師在向學生解讀儒家學派的經典篇目《大學之道》時就可以從學校石碑上的校訓導入,圍繞大一新生剛入校的心理狀態與實際生活,以問題“大學的意義是什么?”作為切入點。如此聯系校園文化精神展開文本,就使得高深的儒學古文變得親切而貼近生活。
高職院校往往與企業開展了校企合作,定向培養,長期穩定地向企業輸送技術人才。作為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教師,也可走訪企業,特別是那些歷史悠久,在地方上較為著名的企業,深入了解其企業文化,將企業文化的亮點融入高職語文教學。
推動高職大學語文的“文專融合”,既是語文學科以自身優勢服務于高職各專業學科,同時又是促進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造升級,從而踐行新文科建設所提出的“學科交叉”理念,使各學科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筆者認為可通過打造特色教材、滲透實踐教育、促進語文教師知識體系多元化、學科與地方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交流融合等方式,創新優化高職人文教育,形成全學科、全專業的大學語文。新時代的大國工匠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技能,還要有文化自信,人文情懷。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文專融合”,探索“專業化的語文教育”,發掘“專業中的語文精神”,使“語文的專業化”與“專業的語文化”相輔相成,在新時代背景下,筑大國工匠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