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任保平,張鵬飛
(1.寧夏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寧夏銀川 750021;2.銀川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寧夏銀川 750001)
2022年初,《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要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繼續支持創建一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2022年6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召開十三次黨代會,會議提出寧夏要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鄉村全面振興樣板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美麗新寧夏建設的重要位置,著力打造塞上鄉村樂園,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1]。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如何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如何推進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產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則是本課題研究的方向與內容。筆者以寧夏玉泉營葡萄小鎮為例,通過對其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從產業融合的角度為其建設以葡萄酒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以小鎮發展助力打造塞上鄉村樂園提出對策與建議。
葡萄酒產業是寧夏的優勢特色產業,位列自治區“六新六特六優”中特色產業之首[2]。其主要產區——“寧夏賀蘭山東麓”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適合釀酒葡萄栽培的地區之一,榮獲國家地理標志委員會的“葡萄酒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認證,并被國際葡萄酒組織譽為“世界葡萄酒明星產區”[3]。
玉泉營葡萄小鎮位于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內的核心區,是寧夏葡萄酒產業“一體兩翼、一心一園八鎮”總體布局中的八鎮之一。以種植優質釀酒葡萄和葡萄酒釀造、銷售為主,是寧夏最早種植釀酒葡萄的地區、寧夏葡萄酒的誕生地,擁有寧夏最大的葡萄酒釀造企業和最早的自治區級葡萄苗木繁育基地,小鎮及四周建設特色酒莊十余座,是寧夏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的開拓者和領軍者。
2.1 自然條件
2.1.1區位條件。玉泉營農場是寧夏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隸屬的特色農場之一,管轄范圍約39.6 km2,位于賀蘭山東麓、永寧縣域西部、銀川城區南側。玉泉營葡萄小鎮是玉泉營場部及主要村莊點所在地,也是綜合服務中心、產業融合重地,規劃范圍面積7.4 km2[4]。小鎮位于銀川都市圈“半小時經濟圈”內,北距首府銀川約37 km,東距永寧縣城約26 km,區位優勢明顯;小鎮北側緊鄰國道307,南側緊鄰許黃公路,西側緊靠包蘭鐵路并設有一座四等站,對外交通便利。
2.1.2自然環境。玉泉營葡萄小鎮屬典型的中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發強烈,晝夜溫差大;地處寧夏賀蘭山東麓山前洪積扇傾斜平原地帶,地勢較為平坦,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海拔1 010~1 150 m;土壤主要為灰鈣土和砂礫土,具有較大厚度,以引黃節水灌溉為主。
2.1.3種植條件。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是中國第三個“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區域”,被國內外專家公認為“中國優質釀酒葡萄第一區”。玉泉營葡萄產區地處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的核心區域,砂礫結合型土質透氣極佳,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西有賀蘭山天然屏障抵御寒流、東有引黃灌渠穿境而過,可滿足優質釀酒葡萄生長的各種需求。
2.2 產業發展現狀1982年玉泉營農場開始種植釀酒葡萄,1984年寧夏農墾集團在玉泉營葡萄小鎮籌建了寧夏第一家葡萄酒廠——玉泉營葡萄酒廠,生產了寧夏歷史上第一瓶葡萄酒,1997年組建了寧夏西夏王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現為寧夏農墾酒業有限公司),2009年玉泉營苗木繁育中心成立,2010年玉泉國際酒莊建設完成,逐步形成集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葡萄文化展示為一體的綜合區域,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2.2.1產業構成。目前,玉泉營農場產業以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葡萄苗木培育為主,玉米、中草藥、苗圃等經濟作物種植為輔,酒莊及農家樂休閑旅游為補充,已逐步形成以葡萄與葡萄酒為核心的產業體系。
2.2.2葡萄種植。葡萄種植歷史悠久,發展較為成熟,玉泉營農場目前種植葡萄面積1 486.67 hm2,占農田總面積的55%,其中釀酒葡萄993.33 hm2,主要包括赤霞珠、蛇龍珠、梅麓哲、霞多麗、馬瑟蘭等品種,鮮食葡萄493.33 hm2,主要包括紅提、乍娜、玫瑰香、維多等品種,幾乎囊括了世界名優鮮食和高檔釀酒葡萄品種,現有自治區級標準化葡萄種植園3處,是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的先行區與示范區。
2.2.3葡萄酒釀造及加工。擁有寧夏最早的一家集科研、生產、銷售于一體的葡萄酒生產企業——寧夏農墾酒業有限公司,占地面積約14.81 hm2,截至目前已研發出干紅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甜白葡萄酒、白蘭地、飲料五大系列100多個產品,目前釀酒原料基地已達6 666.67 hm2,有4.5萬t/年的葡萄酒生產能力,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是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的領軍企業。農場范圍內現有酒莊14座,在建酒莊1座,以玉泉國際酒莊、巴格斯酒莊為代表,知名度較高。
2.2.4苗木研發及培育。現有1座苗木繁育中心,建成于2008年,占地面積29.33 hm2,是西部第一家脫毒、抗寒葡萄苗木繁育中心,也是寧夏地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的葡萄苗木繁育基地。擁有設施溫棚37.33 hm2,葡萄組培脫毒實驗室1座,雙效智能溫棚10棟,智能溫室1座,用于組培脫毒苗的馴化移栽。每年可繁育優質高檔脫毒葡萄種苗300萬株、生產組培苗20萬株,現已發展成為集優質脫毒組培苗研究、苗木培育、鮮食葡萄采摘、田間培訓、旅游休閑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設施園區。
2.2.5葡萄酒旅游。玉泉營葡萄小鎮主要以寧墾酒業公司工業旅游、玉泉國際酒莊休閑度假游為代表,具有葡萄酒釀造工藝觀光、葡萄酒品鑒、葡萄酒窖游覽、休閑餐飲、商務住宿等綜合功能,是寧夏有名的工業旅游和葡萄酒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5],有農家樂3家,以餐飲、葡萄園休閑度假為主。
3.1 標準化釀酒葡萄種植規模較小,制約葡萄酒品質提升優質葡萄園對于葡萄酒品質至關重要,俗有“七分種植、三分釀造”之說。玉泉營農場現有標準化釀酒葡萄種植園僅有465.33 hm2,占區域釀酒葡萄種植總面積的46.9%。總體來看,標準化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偏少,農戶私管的葡萄園種植面積較多,且由于品種混雜、配套設施不足、種植水平參差不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區域內葡萄酒整體品質的提升。
3.2 產業鏈條不完善,文化旅游發展滯后玉泉營范圍內的葡萄產業鏈條以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為主,整體發展勢頭較好,但與葡萄相關的文化休閑旅游等服務業發展緩慢[6]。一是酒莊業態單一,接待能力有限;二是缺乏相應的功能、產品和設施,無法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旅游服務;三是未能很好地挖掘當地葡萄與葡萄酒文化、農墾精神等歷史底蘊。
3.3 缺乏整體定位和形象塑造,品牌優勢不明顯玉泉營葡萄小鎮的整體形象推廣較少,大眾熟知度較低,沒有形成良好的葡萄產業品牌效應。另外,雖然小鎮內酒廠、酒莊眾多,葡萄酒品種較全,除個別品牌葡萄酒在區內外有一定知名度外,大部分酒莊葡萄酒知名度較低,沒有形成良好的規模優勢和集聚優勢。
按照“產業支撐為基礎、融合發展為重點、彰顯特色為目標、生態優先為保障”的總體思路,依托玉泉營自身資源優勢,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將玉泉營葡萄小鎮打造成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核心節點,寧夏優質葡萄與葡萄酒核心生產區、歷史文化風情體驗區,以葡萄酒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為主的生態田園小鎮。
4.1 構建多業融合的產業結構體系玉泉營葡萄小鎮產業結構體系由主導產業、衍生產業和配套產業構成。主導產業為葡萄與葡萄酒研發、葡萄育苗與示范、葡萄酒加工;衍生產業為葡萄觀光、采摘、銷售,葡萄與葡萄酒博覽、品鑒、銷售、培訓、科普、新技術推廣、美食、文創和旅游接待等;配套產業為特色瓜果菜藥花苗木種植、倉儲物流等。
玉泉營一二三產業融合包括2個層面:一是占據主導地位的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內部“產學研用、產加銷服、農工文旅”的相互融合;二是葡萄和葡萄酒產業與區域其他產業的融合互補。產業融合的重點在于通過“延鏈、補鏈、拓鏈、升級鏈、創新鏈”,搭建“葡萄+”的全景循環產業鏈,使主導產業有競爭力、衍生產業有成長力、配套產業有凝聚力,以強有力的管理主體為核心,理順“產品鏈、物流鏈、技術鏈、空間鏈、信息鏈、價值鏈”之間的關系,并逐步實現產業鏈各環節各要素的均衡發展和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4.2 玉泉營葡萄小鎮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策
4.2.1研發突破,引領葡萄酒全產業鏈發展新方向。加大與國內外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的科研機構與高校展開合作,打造以葡萄新品種與葡萄酒新產品為核心的研發中心和示范推廣基地,持續鞏固玉泉營優質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的領先者地位。通過葡萄新品種研發,改變種植(一產)結構,逐步加大與周邊區域的差異性,增加農業觀光、采摘、科普(三產)的吸引力;通過新技術研發,改變種植(一產)方式和改進加工(二產)工藝,增加研學旅行(三產)的競爭力;通過新產品研發,增加加工(二產)產業門類,豐富生產線,吸引更多加工類企業進入,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的農副產品,滿足更多樣化的旅游、休閑、娛樂與購物(三產)選擇(圖1)。

圖1 葡萄酒全產業鏈發展方向Fig.1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entire wine industry chain
4.2.2優化種植,夯實優質釀酒葡萄種植基礎。以建設現代化農業示范區為目標,在穩定現有葡萄種植規模基礎上,實施葡萄種植提質增效工程,推進萬畝優質釀酒葡萄智能化種植項目,通過標準化種植、灌溉設施升級、水肥一體化、統防統治、機械化配套、新設備應用等措施,創建優質葡萄種植園[7];改造苗木中心示范園,豐富優質葡萄苗木繁育品種,提升釀酒葡萄種植的品質化、現代化、規模化[8];豐富經濟作物種植品種,發展盆栽葡萄、葡萄盆景和葡萄園藝等新型產業;打造鮮食觀光葡萄園,變“生產園區”為“觀光休閑園區”,增加游客的互動性和體驗性,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
4.2.3深化加工,提高葡萄酒的產業帶動功能。葡萄從鮮果到分揀包裝、晾曬榨汁、發酵釀酒、萃取提煉,每個環節能夠增加20%左右的收益,不斷增加精深加工的比重、拓展精深加工的類別是有效提高玉泉營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整體價值的第一選擇。在持續擴大傳統經典類型葡萄酒加工的基礎上,逐漸增加低度和高度葡萄酒的釀造,爭取建立全新的葡萄酒品鑒體系,培育基于未來市場的消費群體;不斷改進諸如花青素、葡萄籽油、膳食纖維、多酚類物質、無色酚酸、酒石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技術和工藝,生產新型的保健品、化妝品等;將葡萄渣、葡萄葉和葡萄枝等傳統殘留物,制作成飼料、有機肥、新型環保材料和工藝品等,物盡其用[9]。
4.2.4文旅融合,打造以葡萄為主題的旅游品牌。將葡萄、葡萄酒、玉泉營地方文化等與旅游產業“食、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緊密結合[10]。發掘葡萄及葡萄酒特色資源,凝練本區域葡萄文化、農墾文化、移民文化、康養文化等元素,講好農墾精神、講好玉泉營故事,講好寧夏“第一瓶葡萄酒故事”,用文化深度詮釋玉泉營的葡萄與葡萄酒產業。通過完善區域內基礎設施與配套設施,豐富旅游產品類型,逐步提升玉泉國際酒莊、玉泉島、特色商業街、釀酒葡萄園、百里長廊、場史館等規模和檔次,將玉泉營葡萄小鎮打造為以葡萄為主題的休閑度假目的地,形成玉泉營釀酒葡萄、玉泉營葡萄酒、玉泉國際酒莊、玉泉營鄉村旅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通過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產業價值和市場影響力。
葡萄酒產業是高附加值的黃金產業,它不僅是寧夏走向世界的“紫色名片”,也是自治區“六新六特六優”中特色產業之一。葡萄酒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僅能夠推動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建設,而且能夠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鄉村宜居宜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帶動和引領作用。加快玉泉營葡萄小鎮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振興鄉村經濟,打造塞上鄉村樂園,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