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一
年內基金清盤數量居高不下,截至11月22日,今年清盤基金數量達到370只(區分AC份額)。由于年內權益市場持續波動,與往年不同的是,清盤的基金中包含較大比例權益產品。另外,一批基金發布清盤預警公告,其中不乏基金成立時間尚不滿1年的股票產品。在當前形勢下,我們需要深入探討今年清盤基金的狀態,并為投資者提供相應的解決之策。
今年以來,權益基金清盤潮呈現兩大特點,首先存續期較久的基金清盤數量占比較高,在今年清盤的159只權益基金中,存續期在5年以上的產品數量達到82只。其中新華靈活主題是一只成立年限超過12年的老基金,過去也經歷過李會忠、賁興振等名將管理,不過2022年基金創下歷年較大的跌幅-32.67%,在最近一任基金經理管理下,基金凈值依然一路向下。
結合其管理思路,首先行業配置相對均衡,雖然配置了潞安環能、愛柯迪等個股在一季度有所漲幅,但是新能源、消費、周期為主的行業配置與一季度較為火熱的AI概念相差甚遠;而其后對于部分個股的靈活調整也未扭轉德業股份、天合光能等光伏板塊個股的頹勢,在不到一年的管理期內基金經理并未把基金拉出泥坑,反而越陷越深。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一些長期成立的主題型基金中,比如以創金合信金融地產為代表的行業主題型基金,以及紅土創新中證500指數增強為代表的量化或指數增強產品。相比科技、消費賽道,金融地產主題熱度有限,因此類似工銀金融地產等較早布局或長期重倉行業和業績穩定的產品容易占據投資者心智,后發產品很難實現彎道超車。
雖然該基金在運行初期與工銀金融地產走勢相似,但后來逐漸被甩在后面:僅統計2022年至基金清盤的一年多時間,基金與工銀金融地產的業績差近10%;從成立以來的表現看,業績差異更大。不過,考慮到自身產品線建設和新發基金的投入成本,基金公司通常考慮保殼。
相對來說,量化基金的投入更大,資金、人員投入更多的頭部公司往往牢牢占據話語權,紅土創新中證500指數增強在清盤前與行業標桿公司的量化指增產品有明顯業績差。這些存續期較久的基金選擇清盤是日積月累的問題,中小公司對一些細分產品缺少投入力度,導致與大廠的競爭中優勢不足,尤其在主題、量化等大廠布局早、投入多的領域很難形成優勢。
另一個特征也值得關注,從成立年限看,今年清盤基金中包括10只剛剛成立未滿一年的次新基金,其中長盛精選行業輪動、申萬菱信智量等產品僅成立半年左右。以前者為例,基金從成立到清盤時間過短,能夠參考的公開數據有限,不過其和絕大部分新發基金一樣,并未在建倉開始就滿倉運行,截至2023年初,基金的倉位還是中性,其持倉的云賽智聯、太極股份、納思達受益于AI浪潮一季度漲幅客觀,但是基金因為倉位中性也并未享受到這波投資機會,反而在其后繼續下跌,基金清盤時的凈值也未回到1。
不過,基金早在去年11月便發布了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該基金幾乎成立沒多久就面臨清盤危機,所以該產品的清盤除了投資問題外,基金公司對渠道和客戶的把握可能也出現了問題。
由此可見,基金的壽命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基金業績不佳是導致迷你基金出現的主要原因,產品同質化嚴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一些產品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的程度。頭部公司由于業務起步和產品布局較早,容易形成先發優勢,規模排名靠后、起步較晚的公司往往很難彎道超車。另外,在弱市環境中,基金公司的客戶維護能力同樣重要,盲目發行定位不明確的產品容易在運作過程中規模明顯縮水,頭部公司尚能砸錢挽救,中小基金公司經費不足,產品最后清盤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從過去兩年的情況看,微盤股是一個跑出獨立行情的板塊,也有基金通過持續深耕微盤股脫離清盤線逆天改命,從近期的凈值走勢看,也有產品想要復刻這條道路。兩年前,大成景恒可謂是一個特立獨行的產品,基金持倉市值較低且非常分散,基金經理采取的是一個逆向反轉的策略,而符合這一特征的個股在小微盤里更容易找到。當然這一策略在以大為美、以持續增長為美的2021年并不受歡迎,彼時基金在2021年三季度的規模一度也跌至5000萬的清盤門檻以下,但是基金經理并未放棄該策略反而堅決執行至今,在2022年和今年均跑出了相當亮眼的表現。
從結果來看,微盤可能是給基金貢獻最大的因子。而從萬得微盤股指數來看,這一因子的有效性還在持續。近期也有不少基金開始向微盤調整策略,例如諾安多策略在6月后的凈值表現就和萬得微盤股指數非常貼近,巧合的是,基金在此之前已有8個季度末規模小于5000萬,在修改策略后的一個季度里規模便升至1億以上。

數據來源:Wind
因此,微盤策略是現在面臨清盤的基金一個非常不錯的補救手段,但是投資者也需要注意一些風險,從邏輯上看,當前國內正處于經濟內生動力回升、貨幣環境寬松、穩信用的階段,小盤占優風格有望延續,但是小微盤股已經顯現出一定的交易結構脆弱性,近期爆炒北交所就有可能是交易資金的外溢行為,脆弱的交易結構可能導致波動率進一步加大,甚至引發階段性超調,因此從追高微盤的角度追逐一些當前規模亟須長大的轉型基金,還是存在一定風險。
總的來說,今年清盤基金的增加給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機會和考驗:一方面,一些同質化明顯、競爭優勢不強的基金清盤是基金圈新陳代謝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從收入角度,基金公司清盤基金的意愿并不強烈,因此也有部分基金通過調整策略以迎合投資者,投資者也應該合理規劃投資組合分散風險,及時調整投資策略。(文中所提基金僅為舉例,不作為買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