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傲 馬志昊 潘夢溪
1.河南大學武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2.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校本部),河南 鄭州 450001;
3.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北京 100084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匯聚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1]。開封“撂石鎖”作為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體育的杰出代表。
1948 年,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機構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傳播“5W”模式,即誰在傳播(who),傳播了什么(say what),通過了什么傳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傳播(to whom),取得什么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2]為綜合論析具體傳播活動的傳播樣態提供了理論依據。
傳統的石鎖起源于唐代軍營,在宋、元、明時期從軍營流傳到民間,并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清朝武科舉考試設有“弓、刀、石、馬”的考試科目,石鎖成為古代習武之人必學的內容之一。《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記載:“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石……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3]
隨著歷史的演進,石鎖項目也逐漸下沉至民間。在北宋時期,練武人士為增加自身功力,常以石鎖抓舉的方式來鍛煉身體。“更多的說法是元朝時期,開封駐軍多為回族,經過長期社會生活,作為武術功底訓練的“撂石鎖”由專業訓練轉變為健身技藝項目得以保留傳承。”[4]“撂石鎖”長期在開封回族民間廣為流傳,后盛行于清朝和民國時期。曾涌現出周開元、馬五慶、“一代跤王”沈少三等“撂石鎖”名家。1953 年,開封石鎖名家沈少三參加天津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同年受邀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表演“撂石鎖”,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稱贊。
2004 年,“撂石鎖”成為全國武術功力大賽的規定競賽項目。至此,“撂石鎖”項目從民間群眾愛好的體育項目轉型為國家級競賽項目,并在2008年、2009年、2011 年先后入選為市、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播者是傳播行為的發出者,在傳播過程中運用特定的手段向對象發出信息,是傳播活動的行為主體。“撂石鎖”在開封地區傳播的主要機構是開封東大清真寺與河南大學,個人傳播者也是依托這兩個機構的傳播平臺完成傳播內容等環節。本研究主要以開封東大寺與河南大學石鎖隊作為“撂石鎖”項目傳播主體為對象進行研究。
如今的開封東大清真寺,是“撂石鎖”的主要聚集地,俗稱東大寺,是河南省規模較大的清真寺。明朝時期,開封地區的回族武術有了進一步發展,東大寺內設有武術館,群眾基礎深厚,為增強習武者的功力,“撂石鎖”被廣泛采取為提高自身功力水平的鍛煉方式。在清代及民國時期,開封涌現出周開元、沈少三等“撂石鎖”高手。1949 年,經過多年努力,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中,“撂石鎖”成為表演項目。在此之后,東大寺成立石鎖表演隊,作為集體項目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數次取得優異成績。沈少三長期從事體育教學工作,培養了“撂石鎖”人才。1985 年后,培養出白俊良、馬青海、李寶潤等“撂石鎖”高手,2000 年后,張利軍、張旭初成為“撂石鎖”的代表人物,2004 年,鮑峰在全國武術功力大賽上奪冠。與此同時,東大寺高超的“撂石鎖”技藝引起了國內部分高校與外地“撂石鎖”愛好者多次前往東大寺學習和交流技藝。東大寺對“撂石鎖”的傳承與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河南大學地處古都開封,植根于中原文化沃土,積極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撂石鎖”項目的發展。河南大學石鎖隊組建于2005 年,2009 年12月,被河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河南省體育局、河南省教育廳聯合命名為“河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主要承擔石鎖項目的訓練任務。2021 年12 月,被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省教育廳、省體育局授牌“河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示范基地”。2010 年,第七屆全國武術功力比賽在河南大學舉辦,2014 年,在江西省九江縣舉辦“2014 江西國際武術節”中大會組委會特別邀請獲得全國武術功力大賽的冠軍河南大學石鎖代表隊助興,引起眾多武林同道的關注。[5]2017 年,河南嵩山少林寺與河南大學體育部合作舉辦的首屆少林寺無遮大會72絕技選拔大賽中“撂石鎖”成為競賽項目。目前,石鎖項目也是河南大學武術學院學生的選修課程,成為開封“撂石鎖”項目重要的訓練基地與傳播平臺。
傳播內容在整個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占據核心地位,是傳播者和受眾者都感興趣的信息[6],是連接整個傳播過程的橋梁。同樣,傳播內容也是吸引受眾的關鍵之處,是使傳播得以推進的必要前提。本研究主要描述“撂石鎖”技術層面上的傳播內容。
3.2.1 單人石鎖
單人石鎖涵蓋功力石鎖與花樣石鎖。功力石鎖是指全國武術功力大賽和少林七十二藝競賽中的“石鎖上拳”項目。要點在于“穩”和“直”,“穩”在競賽中體現為運動員在翻花上拳穩定石鎖后,上舉石鎖,要求在此過程中石鎖不可掉地,腳步不可移動,否則判定失敗;“直”則體現在運動員保持頂鎖式的三秒過程中,關節不可彎曲,軀體與手臂必須伸直,反之,判定失敗。功力石鎖考驗的是習練者的力量感與控制能力,除了手臂力量能得到鍛煉,對背部肌肉以及整體核心肌群的要求更高,從而使肌肉得到鍛煉。
花樣石鎖也稱“花鎖”,其觀賞價值高,行話說“大鎖練力,小鎖練技,花鎖練藝”,花樣石鎖包含的內容豐富,主要有翻花類、接花類、組合套花類動作,動作風格強調人鎖合一。翻花類指習練者用手或腳將石鎖從不同位置(面前、背后、腰間、襠部等位置)撂出,使石鎖在空中完成不同圈數的縱向或橫向旋轉,之后,在下落過程中,選擇適當時機順勢接鎖,代表性動作有:手花、云花、撥浪鼓、四門斗、別膀、腰穿、騙馬、黑狗鉆襠、浪子踢球、背劍等。接花類是指石鎖完成在空中的運行過程后,從原本的左右手抓握改為用不同身體部位平穩接鎖,常用于組合套花中的定勢和結束動作,其主要動作為石鎖上拳、上肘、上指、上臂以及上頭等動作。例如,石鎖翻花上拳、上肘、三指臥魚等。組合套花是指連續做兩個及兩個以上的花樣石鎖動作,其編排原則是根據前一個石鎖動作的旋轉角度和方向決定下一個石鎖動作的連貫銜接。組合套花可分為三類:翻花類+翻花類、接花類+接花類、翻花類+接花類。經典組合有:浪子踢球→右手花→左手花→腰穿→別膀(翻花類)→上拳(接花類)→放鎖(組合收勢)等。
3.2.2 集體石鎖
集體石鎖包含雙人石鎖與多人石鎖。雙人石鎖又可分為兩人一鎖和兩人兩鎖,以技術動作為主,對兩位習練者的默契配合與技術水平要求極高。在雙人配合中,選用身高、技術、力量相近的習練者,保證在“撂石鎖”的配合過程中,鎖在空中的高度、轉速、力度大致相同。兩人一鎖,兩人同時站立,任意一人先開始習練動作,后一人在恰當時機和指定位置接住前一人的石鎖。兩人兩鎖,常見的表現形式為對撂形式,兩人同時出手,按照每個人的石鎖軌跡精準撂出。多人石鎖采用三人以及三人以上形式,至少有兩個石鎖同時運動。常在演練中加入各種元素,多人配合的集體石鎖以簡易、整齊、多跑動為主。常見的多人石鎖有一字排開,左右交替撂鎖,三角站立統一動作撂鎖,正方形面對面對撂鎖以及正方形背對背后拉撂鎖。
傳播媒介是傳播活動中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播主體的傳播內容得以實現的媒介。[7]本研究在對開封“撂石鎖”項目傳播途徑進行論述時,主要從社會活動類與大眾媒介類兩個角度進行。
3.3.1 社會活動類
其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撂石鎖”活動進校園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和傳統工藝的有效途徑,也是豐富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2019 年12 月5 日,由東大寺郭寶光等人組織開封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撂石鎖”系列展演走進開封市回民中學活動。[8]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體育項目“撂石鎖”進校園將進一步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培養學生興趣,豐富校園教學內容,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校園生根開花。
其二,“體育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當代全球性的一種規模龐大的社會文化現象,必然歸功于它的固有屬性——競爭性。在比賽場上,運動員的精湛技藝和優美動作,給人以美的享受。不同范圍的競爭可以在相應的范圍內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了解和友誼。”[9]開封“撂石鎖”項目以開封東大寺、開封市回族傳統體育表演團、河南大學石鎖隊等為代表單位,多次參加全國武術功力大賽并屢獲佳績,數次代表河南省、開封市參加國家級、省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賽場上爭金奪銀,為開封“撂石鎖”的社會傳播與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
表1 開封“撂石鎖”項目參加部分國家級、省級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所獲成績一覽表(2010 年—2019 年)
3.3.2 大眾傳媒
《北京青年報》《河南日報》《大河報》《河南商報》《汴梁晚報》曾對“撂石鎖”項目的文化、發展、榮譽等方面進行報道;在互聯網平臺,對“撂石鎖”項目進行全面報道,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撂石鎖”的傳播范圍與推廣普及。紀錄片《云游“非遺”·影像展》在網絡平臺播出,其中《沈少三——撂石鎖》記錄了“一代跤王”沈少三90 歲高齡仍義務教20 多個孩子學習“撂石鎖”技藝。紀錄片真實、形象、直觀地向觀眾展現“撂石鎖”的歷史與文化,對其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記錄不可復現的時間流程和對當今“撂石鎖”展示出其獨特的價值。社交軟件是當下火熱的社交平臺,具有免費、交互性的特點,非常適合現代人的生活。“互聯網+”時代,抖音、快手、微博等個人博主也積極對“撂石鎖”內容進行傳播。從整體傳播途徑來看,無論是社會活動還是大眾傳媒都基本發揮了對“撂石鎖”項目的傳播效能,特別是在自媒體平臺突破了傳統媒體傳播速度緩慢與范圍受限的問題后,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撂石鎖”的傳播。
在走訪調查中,基于對石鎖的了解,圍繞東大寺附近的大部分回族人民能說出的石鎖基礎知識,固定的表演時間與地點。東大寺中參與“撂石鎖”項目主要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退休人群占比較大,其次是中年人。這類群體容易接受植根于本土的傳統體育文化,對“撂石鎖”保有強烈的認同感、自信感,是“撂石鎖”傳播活動主要的參與群體。此外,中老年群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主力群體,這個階段的人群有閑暇時間,因長期習練“撂石鎖”能夠鍛煉到身體的柔韌性、靈敏性和平衡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類群體主要以鍛煉身體、獲得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
傳播受眾群體主要是青少年與中青年,多是學生,主要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相關文化活動與組織競賽影響,以了解傳統民間體育文化、參加比賽為習練動機參與“撂石鎖”項目活動。這部分受眾占比雖然不高,但從實際出發,這類習練受眾正處于學習、工作和發展的黃金時期。學生群體的加入大大豐富了“撂石鎖”項目的年齡結構與受眾層次,加之正確的培養與引導,最終使其成為穩固的習練群體。
3.5.1 “撂石鎖”成為全國武術功力大賽競賽項目
在全面推進全民健身活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推廣下,開封“撂石鎖”項目在長期挖掘整理和研究中獲得了空前發展。康戈武認為,全國武術功力大賽項目設置應遵循科學健康、特色突出、方法簡明、觀賞娛樂原則。[10]在反復考據后,最終選定為“石鎖上拳”這個動作為全國武術功力大賽的競賽項目。結合“撂石鎖”項目“技與力”的風格特點,經過多次推敲,最后制定“石鎖上拳”的競賽規則。至此,“撂石鎖”項目由開封小眾民間愛好成為全國武術功力大賽的競賽項目,獲得了極大的社會關注。2004 年,全國武術功力大賽已成功舉辦七屆,“石鎖上拳”競賽項目受到了全國石鎖愛好者的持續關注,第七屆全國武術功力大賽在河南大學舉辦,共有來自全國34 支代表隊近200 名運動員參賽。
3.5.2 “體旅融合”提升“撂石鎖”知名度
在上級部門的關心與支持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技藝不斷提高,“撂石鎖”項目的影響不斷擴大。在大型節慶活動中,特別是在全民健身等大型運動項目中常出現“撂石鎖”的身影。“撂石鎖”的內容,使其成為一種寓練于樂和強身健體的文體活動。2021 年,“撂石鎖”表演團一行8 人參加第二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全國非遺絕技秀”活動演練“撂石鎖”;參加開封市武術協會在森林公園舉辦的2021 中國開封第39 屆菊花文化節“大宋武俠城杯”武術大聯展;在開封市爭創東亞文化之都的工作中,東大寺完成開封大東亞文化城市宣傳片“撂石鎖”的節目錄制,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撂石鎖”項目知名度的同時充實了城市文化,結合開封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社會繁榮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