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帥 陳靖宇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
高校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得以高質量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機構,在高校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年輕一代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樹立為人民服務思想的需要,更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順利傳承的需要。健身氣功傳承于傳統養生文化,屬于傳統體育養生范疇,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同時,其健身效果明顯、肢體動作優美,在高校得到廣泛開展。實踐教學是影響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承效果的關鍵,提高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在安徽省走訪了8 所開設健身氣功的高校,研究主要針對課堂教學目標和項目教學目標進行實地走訪,其中本科4 所;高職院校4 所,教學對象均普通專業學生。課堂教學目標:90%以上的同學能掌握技術動作,能獨立練習,8 所學校中均有此現象,對理論知識方面的掌握有2所院校有此要求;項目教學目標要求是:技術動作能 “基本完成”、集體展演時候能“跟上音樂節奏、動作整齊”,有6 所學校的一線教師有此表述;能結合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中醫學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和學,在“很好運用”“較多運用”“偶爾運用”“基本不運用”4 個選項中,有6 所學校選擇“偶爾運用”,有兩所學校選擇“基本不運用”。
以同時滿足“健身氣功”“高校”“開展”“對策”“策略”“現狀分析”幾個關鍵詞為排他條件,在中國知網下載高相關性研究論文53 篇并進行分類整理與歸納,得到結果(見圖1)。
圖1 高校開展健身氣功對策分類圖
在現實課堂教學中忽略了健身氣功最重要的屬性——文化屬性,文化屬性是傳統體育養生最突出的特性,在高校進行健身氣功的教育其根本目標首先是讓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健身氣功是以身體運動為形式的傳統養生文化載體。它傳承于古代導引術,不但包含肢體文化,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中醫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文化,其思想包含了儒、釋、道的哲理性思維以及傳統中醫的辯證思想,健身氣功是以肢體動作為外部特征包含傳統中醫文化和傳統人文文化的文化載體。是健身氣功區別于其他運動形式的內核理論,這也是教授前必須讓學生大致理解和接受的前提條件。因此,健身氣功在高校的教學不單單是術式的教學,同時也包含理論知識及文化的教育。
內涵文化的灌輸不僅有助于學生對這項運動有大致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在運動中的思維,這種思維會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借助自己的經驗知識或媒介知識對健身氣功的健身原理進行理解。思維實現著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使人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1]由于健身氣功課程對于學生來說是屬于比較新穎的一項健身運動項目,學習基礎薄弱,雖然剛開始對于健身氣功的學習充滿了興趣與好奇,但如果不能把健身理念很好的傳輸給學生,并在實踐中讓學生理解,那么興趣很快會被失望所替代,因為理解是信任的基礎,信任又是接受一件新事物的前提。
排在前五位的對策或建議分別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科學宣傳、完善課程設置、增加比賽交流活動、提高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程度,持這五個方面觀點的文獻超過了總文獻的50%,這也說明大多數研究者對這五個方面比較重視。在理論研究中涉及到健身氣功課程在高校的開展策略,所提建議與實際情況存在著一定的偏差。2003 年,國家體育總局大力推廣健身氣功至現在時間不長,特別是進入高校的教學體系中,時間更短,教學人才匱乏、宣傳力度不夠、課程設置有待完善、增加交流比賽等情況也是客觀事實,確實需要加強和完善。但忽略了一個前提就是實踐教學的內涵文化教育,這是開展健身氣功的核心環節,只有把握好實踐教學,其他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在高校進行健身氣功教育的根本目標首先是讓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是讓學生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增加一項健身技能,推動全民健身的生活化。這兩個目標是《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的完成,需要課堂教學這個核心環節。因為獲得鍛煉習慣及帶動他人的行為,其最好方式是讓學習過的人從健身氣功中獲得價值期望,真切感受到其價值的存在,健身氣功的教學才具備實效性,只有這樣,才能使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得以傳承,進而在社會上予以拓展。
需對健身氣功的歷史起源及其健身理念有系統教授。健身氣功的歷史起源反應了一個功法的初始目的,同時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文化狀態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學生加深對這項運動的理解。如,《健身氣功·五禽戲》是由東漢時期神醫華佗創編的一套健身功法,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人們把導引一直作為配合中醫療病的一個手段?!坝嗍芫裴樣诜蜃?,而私覽于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2]也就是說,健身氣功的起源與古代中醫緊密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后來的文獻記載還是技能傳承,也大都以從醫者為主,如,晉代陶弘景、隋朝巢元方、唐代孫思邈等,這也是健身氣功在初始目的上區別于其他運動形式的根源所在,其他幾項健身氣功也類似,如,《八段錦》《易筋經》《六字訣》等,其起源都是與中醫有著緊密聯系,所以對于健身氣功歷史起源的教授,不僅能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文化狀態,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對于這項運動的了解具備整體性和概括性。
體育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民族經過漫長的社會生活而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是審美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顯現。西方社會大都經歷了漫長的奴隸社會后直接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文化思想上以自由、標準、展現自我、追求競爭為主要特征,受此影響西方體育文化崇尚競爭、規則、更強,具有明顯的外顯特征。對應的西方體育文化核心特質是競爭,同時,體現出規則明確、競爭公平、尺度客觀、評價準確,勤奮進取的文化特征 。[3]中國社會經歷了2000 多年的封建社會,在文化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儒、釋、道為文化基石的東方文化模式,文化思想上追求個人的修為、自然、中庸、和諧,受此影響,東方體育(本文專指中國體育)表現出含蓄、重德和個人修為的內斂文化特征。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要素是統一、中和、中庸,重在養身的內向性、兼容性和辯證性的特征。[3]目前,我國體育教育教學以西方體育為主,由于西方體育具有明顯的外顯性,容易讓人直觀地感受體育文化的魅力,在足球賽觀眾席上,為比賽瘋狂吶喊的不見得本人踢過足球。而東方體育的內斂特征,不容易讓人直接感受其魅力,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親身習練,期間還要經歷人生觀、價值觀的升華才能真正體會東方體育的魅力。所以,在實踐教學中需認識到這一差異,并區別對待。由于學生對傳統養生文化接觸得不多,基礎知識儲備較為缺乏,所以在實踐教學中要多注重內涵文化及相關知識的教育。
健身氣功的健身功效目前已經有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成果出現,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必須要闡明其健身機理,因為大學生不僅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更是繼承和傳播者,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這也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關鍵部分。如果理論部分的教學內容過少或者講述不清晰,會造成學生在學習健身氣功動作時,感受不到是優秀傳統文化,而是和其他體育項目相似,只是多學了一項運動項目,甚至對健身效果也會產生一定的懷疑,大大抑制了學習興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健身氣功與古代中醫學的特殊關系,所以其理論也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帶有濃濃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色彩。而學生對在這個方面的知識幾乎是空白的,所以,需要教師把理論部分有計劃的納入教學內容中。如,《健身氣功·五禽戲》猿戲里有個“握固”的手型,就是拇指抵掐無名指根節內側,其余四指屈攏收于掌心。這個手法在古代中醫理論里其作用是有助于培固人的肝氣,在《老子》里稱為“握固法”[4],在《黃帝內經》上也有明確的記載。其來源根據就是人在剛出生時,手都是緊緊握住的,握法類同與握固手型,握力越大說明出生的小孩越健康,中醫里稱為“肝氣足”。而到人即將離世時,人的手就會松開,中醫里稱為“氣散”,就是說肝氣散盡人也就“撒手人寰”了。這是人們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和觀察,得到的樸素唯物主義辯證觀的一個例子。而且,中醫理論都是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經過無數次的實踐驗證才得以成型的。所以,對于健身氣功的教授,一定要以理論為基礎,不單傳授動作原理,而且還包括中國傳統哲理性的思維方式。
古代中醫理論以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石。所以教授健身氣功理論,陰陽五行理論是必須要闡釋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觀念是視陰陽五行等同于封建迷信,包括我們身處高校的師生,對此也持排斥態度。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那么,健身氣功教學就不可能有效果,課程設置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陰陽五行理論是歷史的產物,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是古代人們認識世界的理論基礎,也可以說陰陽五行理論是古代人們的世界觀。近代社會,特別是初期全面學習西方科技時,陰陽五行更是被當做封建迷信進行嚴重的打壓。后來,雖然不少社會學者提出陰陽五行理論要客觀對待的問題,但一直沒有得到社會完全認可。2016 年4 月21 日,由科技部 中宣部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從國家層面徹底的摒棄了對陰陽五行理論的偏見,第9 個基準點 “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并具有現實意義”,[5]明確說明了陰陽五行理論是古代人認識世界的一個方法,具有科普性,并作為現代公民的一項基本科學素養加以普及和要求。
發揮高校的文化傳承職能首要條件是文化方面的教育與傳輸,健身氣功作為高校的課程內容,必須要注重其內涵文化的教育,讓學習過的人感受到健身氣功的魅力,這樣才能達到文化傳承的作用,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其最大價值。對健身氣功這一帶有濃郁傳統文化特色、注重個人修為、迥異于西方體育價值觀的傳統體育,應采取不同于現代體育教育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中如何使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發揮更大的效能并體現其價值,是教育者需要不斷提高認識、加強學習和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