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萬麗
在日常經濟報道中,數據如同一座亟待深挖的“富礦”,其蘊藏著經濟社會發(fā)展變革的軌跡,體現著百姓民生溫度,同時也賦予了新聞報道更多可量化的展示角度和方式。在新傳播時代,如何挖掘、使用好數據,是主流媒體提高經濟新聞報道深度以及可讀性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考驗媒體策劃能力和記者新聞素養(yǎng)的關鍵因素。經濟報道要善于從數據中挖掘新聞線索、提升新聞價值、創(chuàng)新報道模式。
對于報道經濟領域的記者來說,學會讀懂數據是一門基本功。工作總結、成就展示、統(tǒng)計報表……記者接觸到的第一手材料往往是一長串的數據。但是在新聞報道中,如果僅僅是簡單機械地羅列數據,那報道無疑是枯燥無趣的。唯有把數據放到時代的、歷史的背景中去探究,賦予其完整的“坐標體系”,才能找到其背后蘊藏著的鮮活故事、給人的深刻啟迪。新聞記者要善于在紛繁復雜的數據中找到最有價值的“閃光點”,通過數據橫向、縱向比對,對人與人、事與事、人與事的關系進行深度挖掘和揭示,闡釋數據背后的邏輯、背景、趨向以及代表的意義,從數據的“富礦”中提煉出“金子”。
在新聞學里,信息可以被定義為能消除接受者不確定性的任何東西。人們不斷接收和運用外界信息,從而實現對外界的認識從零散到系統(tǒng)、從無序到有序、從盲目到明智,進而推動社會的整體躍進。在新聞實踐中,對于數據的報道一般會抓住核心數據來傳達和自身主題相契合的重要信息,從數據觀大勢、明趨向。
以經濟報道中最常見到的統(tǒng)計公告為例,每年地方統(tǒng)計局都會定期公布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數據,這些數據的高低起伏呈現出一個地區(qū)以及行業(yè)發(fā)展變化的趨向、動態(tài)。在這些數據的應用上既要在宏觀上看“水”,也要在微觀上看“魚”,針對宏觀或微觀數據“做文章”,站在全局的高度,找出有前瞻性的新聞點,巧妙凸顯經濟發(fā)展趨勢和未來走向,為地方經濟發(fā)展助力。
2020 年至2022 年三年間,新冠疫情給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嚴重沖擊和影響,困難和挑戰(zhàn)前所未有。在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面前,需要權威媒體的發(fā)聲引領,更需要在經濟數據的解讀中,展現政治高度、思想深度、人文溫度,廓清社會“噪音”,掌握輿論主導權。這三年,《廣西日報》加強了對經濟形勢發(fā)展的述評性報道,在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從經濟發(fā)展的“時”與“勢”出發(fā),從權威數據入手,從數據的高低起伏變化中,透過現象看本質。2020 年上半年廣西GDP 增速從一季度的下降3.3%,轉為增長0.8%,走出先降后升、企穩(wěn)回升的曲線。3個月內經濟增速由負轉正,這其中經歷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廣西經濟走勢如何?撥開數據的層層迷霧才是讀者最關心的問題。當年7月,在統(tǒng)計數據公布后,《廣西日報》推出《穩(wěn)舵奮楫勢昂揚鏗鏘突進雙勝利》的經濟綜述,從GDP、三次產業(yè)以及用電量等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入手,回顧還原了廣西GDP 由負轉正的運行軌跡,呈現出經濟發(fā)展的強大韌性和巨大回旋余地,展現了廣西各級各部門在疫情的大考面前,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作為與擔當。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自治區(qū)黨委、政府提出了“起步就要提速,開局就要爭先”的發(fā)展要求,推動經濟加快發(fā)展、轉型升級。當年前三季度廣西經濟同比增長了9%,遠高于年初制定的“7.5%以上”的年度增長目標。為此,《廣西日報》刊發(fā)了重磅述評《把握時與勢確保穩(wěn)增長收好官》,充分調動和釋放經濟數據的說服力及解釋力,圍繞“開局成績如何看”“信心來自哪里”“下一步怎么干”三個維度謀篇布局,闡明廣西所處的“時”、勾畫了經濟發(fā)展的“勢”,突出廣西如何闖新路、邁新步、開新局。2022年,黨的二十大召開繪就了新時代發(fā)展的宏偉藍圖,在自治區(qū)黨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時,《廣西日報》推出了“我區(qū)全力以赴穩(wěn)經濟促發(fā)展系列報道”,從工業(yè)、科教、項目、消費、民營經濟、鄉(xiāng)村振興、生態(tài)、民生等方面入手,挖掘數據背后各地各部門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向好的有利因素和積極舉措,彰顯了主流媒體的政治高度和權威性,切實增強了經濟發(fā)展的信心。
新聞要做深做透,僅收集、總結、歸納數據是不夠的。有關時間、人數、價格、速度等要素參數發(fā)生變化,反映了報道對象本身可能發(fā)生了變化。將數據放入經濟發(fā)展宏觀環(huán)境中來讀取,在數據的整合對比中往往可以發(fā)現新故事、新角度、新線索,寫出有深度有亮點的新聞。
2022 年5 月18 日,《廣西日報》刊登的《廣西森林“采一補二”資源雙倍再生》稿件,便是從數據中挖掘出的好新聞。廣西有著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林業(yè)產業(yè)是廣西的優(yōu)勢產業(yè)。從當時林業(yè)部門公布的森林面積、木材采伐量、木材產量占全國的份額等一系列數據中可以很好地印證這一點。但是如果只是把這些數據簡單地“搬”到新聞報道中,那只能是一篇平庸的成就報道,很難給讀者留下深刻的感受。經過思考后,記者巧妙地從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入手,從全區(qū)木材產量以及森林蓄積量對比發(fā)現:在中國最大產木區(qū)廣西,大約采伐一棵樹,補種兩棵樹,木材采伐量越來越大,森林蓄積量卻越來越多。由此,得出最關鍵也最引人關注的新聞眼——“森林‘采一補二’,資源雙倍再生,廣西林業(yè)生態(tài)與產業(yè)攜手并興,良性循環(huán)已經形成”,新聞的主題和立意得到了升華。
2021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在這一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如何更準確、更精煉、更有力地體現三十年來廣西與東盟合作融合發(fā)展的變化?2021 年的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期間,《廣西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fā)了一篇通訊《30年,426倍!》——“2020年廣西與東盟進出口額達343.5億美元,較1991年增長426倍,年均增長23.2%。”“東盟連續(xù)21 年成為廣西最大貿易伙伴”——從“規(guī)模增量”以及“時間跨度”兩個維度上,深刻闡述了廣西作為中國-東盟戰(zhàn)略合作的積極推動者、深度參與者,30 年來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上推動經貿合作,為建成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作出的重要貢獻。稿件雖然不長,只有1300 多字,卻通過數據的對比運用呈現出深度與厚度,體現了歷史的縱深感。為此,這篇稿件也獲得了當年的廣西新聞獎一等獎。
數據在新聞中的運用形式不是單一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媒體打破窠臼,加快了新聞表現形式的改革,使冗長的數據從文字中剝離出來另成一體,以列表或圖示的方法,將復雜問題和數據之間的關系進行直觀呈現,讓受眾通過這種可視化形式對新聞事件的了解更加清晰。
以往傳統(tǒng)經濟新聞報道數據應用的方式比較單一,數據大多是文字報道的一部分。為了印證主題思想,作者往往習慣采用堆砌的方式利用數據,受眾一眼望去都是密密麻麻的數字,本能地產生想要逃避的想法。為適應快速閱讀的需求,近年來,《廣西日報》經濟報道嘗試更多使用數據圖表與文字相結合來呈現新聞的亮點,使數據成為重大主題報道策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版面語言。2022 年“非凡十年·自豪八桂”系列專題中的“數說成績”、《壯美畫卷——奮進新時代的廣西實踐》主題策劃的“數讀”、2023 年1 月推出“字說2022·廣西這一年”特別報道中的“數說”,這一類的報道都是將數據轉化為圖表或曲線直觀反映歷史的變化,與內文的總結概括相輔相成,服務于主題思想,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新聞內容,解釋事物的發(fā)展變化。
關注經濟數據更重要的是關注數據背后的人和事。日常新聞報道強調要以“小”見“大”,要由小切口闡述大主題,微觀敘事雖然生動形象但往往局限于報道事件的本身,讀者不一定能從中了解社會的全貌。而數據與故事的結合,可以實現信息分析由樣本到總量的擴充,能夠從更加廣闊的宏觀角度解讀數據與故事背后的深層含義。
2021 年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 周年,《廣西日報》推出的專題策劃“數說成就述說收獲”,一方面是用30 年來相關領域成就數據精心制作成的圖表,另一方面是記者走訪各合作領域的親歷者、見證者、研究者講述的合作故事,呈現出個人命運、企業(yè)發(fā)展與時代前行同頻共振的效果。2022年7月推出的“看數據亮點話攻堅故事”欄目,通過上半年重要經濟指標的“數”與各個企業(yè)、個體奮斗拼搏的“事”結合,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反映全區(qū)上下攻堅克難、勇于擔當,以必勝信念打好“十場攻堅戰(zhàn)”的精神風貌。
除了文與圖的搭配形式外,直觀、生動的數據新聞越來越多地在報紙版面上出現,成為經濟新聞報道的突破口。
數據新聞是將傳統(tǒng)的文字新聞報道轉化為簡潔明了的圖表、生動有趣的經濟生活圖景,對新聞信息進行層次化、動態(tài)化呈現,讓受眾能夠在更短時間獲取更高價值信息的報道形式。它一方面可以降低閱讀門檻,將復雜變簡單、專業(yè)變通俗,滿足受眾快速、碎片化閱讀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堅持報道的專業(yè)性,從客觀數據出發(fā),對新聞點進行深度挖掘,提升新聞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2022 年1 月1 日,《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正式生效實施。作為全世界參與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fā)展?jié)摿ψ畲蟮淖再Q區(qū),RCEP將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但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很多人并不清楚RCEP 的意義,它源起于什么、意味著什么,將對中國經濟以及廣西未來發(fā)展帶來哪些影響。為此,《廣西日報》當天的重大策劃“擁抱RCEP‘桂’在行動”特刊中,特意推出了一個整版的數據新聞“RCEP 落地開花 全球最大自貿區(qū)來了”,對RCEP的意義、規(guī)則、影響進行圖解,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直觀的形式了解RCEP 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這個要比冗長的文字解釋更易理解、傳播效果更為突出。
2022年8月29日,平陸運河建設正式開始,壯鄉(xiāng)人民的百年夙愿從夢想照進現實。《廣西日報》精心策劃,推出8 個重磅專版,對“世紀工程”平陸運河的規(guī)劃建設、廣西的相關部署和行動等進行全景式報道。其中,“一圖概覽運河規(guī)劃”以數據圖解的形式,詳細展示了關于平陸運河建設的項目介紹、重大意義、平陸運河經濟帶發(fā)展目標等,同時加入平陸運河規(guī)劃建設大事記,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平陸運河的“前世今生”。
摒棄了羅列數字、堆疊術語的新聞敘事模式,讓數據從從屬、服務于文章閱讀的配角,成為新聞報道的主體——數據新聞的崛起使新聞生產由以往的文字為中心轉向數據為中心,這種基于數據挖掘創(chuàng)新經濟新聞報道角度的方式,大大豐富了新聞的內容,增強了新聞的趣味性和親和力,同時也讓新聞報道的層次、深度、廣度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在新聞寫作中,數據的運用是一把雙刃劍。準確運用數據可以讓報道血肉豐滿,增強經濟新聞的可信度和說服力,但另一方面,數據本身具有枯燥、死板、單調的特點,大量堆砌、生硬羅列數據會讓內容的表達受到很大的限制,往往是“外行看不懂,內行不愿看”。可以說,在新聞報道中,如何讓數據“活”起來也是記者“改作風”“轉文風”的重要體現。記者在寫作和采訪中要“沉下心”“俯下身”,做到深入采訪、細致觀察、生動表述,把數據翻譯成通俗易懂的新聞語言,把抽象的數字具體化、形象化,把理性的數字感性化、生活化,才能更吸引受眾的閱讀興趣。
“1 微米——這是玉柴國六發(fā)動機的加工精度,相當于兩構件之間的間隙僅有一根頭發(fā)絲的1/10,精度遠超國內平均水平。”(選自《廣西日報》2023 年1 月18 日的報道《提質增效添活力》)。1微米,這樣的精度到底意味著什么?表述為“一根頭發(fā)絲的1/10”,把數字的概念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讀者一看就懂,感受深切。
“在寶駿基地新能源汽車總裝車間,每90秒就有一臺五菱宏光MINIEV下線。”(選自《廣西日報》2022年11月21 日的報道《追光而行奔向“新”程大海——上汽通用五菱合資20 周年觀察之一》)。平常我們寫企業(yè)生產經常會提到產量產能,但是有時候這些數據往往讓讀者印象不深,轉換成“每90秒就有一輛汽車下線”,這樣的生產速度令人振奮,瞬間拉近了讀者與新聞現場的距離。
“歐維姆公司研制生產的長2800 多米的主纜索股可吊起一艘航空母艦。”(選自2022年7月27日《廣西日報》“非凡十年·自豪八桂”欄目刊發(fā)稿件《這里的纜索能吊起航空母艦》)。這篇報道的主角柳州歐維姆公司是預應力行業(yè)的“隱形冠軍”,但是對于讀者來說,對預應力行業(yè)很陌生,歐維姆公司的產品“牛”在哪里?作者把令人難懂的數據替換為大家熟悉的具體形象的內容,一下就能抓住讀者的眼球。
“寬度32 米的引橋,原設計可能危及的紅樹林,如果按寬度100 米、密度100 棵/畝計算,修改設計讓引橋繞行,保護紅樹林的代價接近3 萬元/棵。”(選自《廣西日報》獲得32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作品《跨海建大橋不砍一棵樹》)。通過巧妙的換算,讓讀者領悟到數據背后的含義——在經濟利益和生態(tài)保護的沖突面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tài)優(yōu)勢金不換”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是社會發(fā)展前行的準則與遵循。
在《廣西日報》的新聞報道中,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正如新聞界前輩范敬宜先生所說,要學會“從距離群眾最近的角度來報道經濟工作”,要“找到最貼近群眾的那個點”。記者在日常采寫中,唯有始終堅持以人為中心、始終把握好平民視角,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和文字來解讀數據,才能讓經濟報道變得“有血有肉”“生動活潑”。
從數據中發(fā)掘新聞,以數據來闡述新聞,根據數據來深入解讀和理解新聞、提示觀點、引導輿論,這是經濟新聞報道基本的職責。新時代的記者在新聞采編實踐中只要勤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就能在經濟報道中開啟數字的“密碼”,實現新聞主題從“量”的思考到“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