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林 張洪明
黨的十八大宣示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態環境的價值上升到文明興衰的高度。2019 年10 月22 日,寧夏廣播電視臺在寧夏衛視頻道《寧夏新聞聯播》欄目播發消息《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新聞短片中出鏡記者深入賀蘭山腹地進行實地調查,生動呈現賀蘭山現階段的生態鏈場景。同時,通過對比兩年前尚未進行環境整治的賀蘭山影像資料,傳遞保護自然、綠色發展的科學理念,及共筑美麗新寧夏的美好愿景。該新聞獲得了不俗的社會反響,并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消息一等獎。《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作為寧夏優秀的環境新聞作品代表,對環境新聞報道實踐具有較高的借鑒意義。
目前,關于環境新聞的定義受到廣泛認可的是美國學者麥克·弗絡姆提出的:“(環境新聞)是在制定決定過程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種有目的、為公眾而寫的,以充分準確的材料為依托、反映(最新)環境問題的作品”[1]。這一定義著重強調了環境新聞的調查性、科學性與批評性,有利于保證新聞的嚴謹性,但同時也使得新聞報道缺乏趣味性,不利于環境新聞的廣泛傳播。張樂楠在《框架理論視域下<寧夏日報>環境新聞報道研究(2016-2020)》中通過對《寧夏日報》5 年間刊發的環境新聞進行選樣研究,同樣也得出其環境新聞報道存在形式單一、內容“過硬”的問題。筆者運用敘事理論視角,結合《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案例,探討環境新聞故事化報道的方式和技巧,以提升環境新聞的趣味性和傳播效果,為講好寧夏的美麗故事建言獻策。
根據對寧夏主流媒體作品的統計分析,近三年的環境報道的高頻詞匯為“生態”、“環保”、“建設”、“政府”、“治理”等,可見寧夏媒體針對環境新聞報道的選題相對偏“硬”,這本無可厚非,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需要嚴肅對待。但同時,一些環境新聞報道缺乏貼近性、生動性,脫離群眾實際生活,導致傳播效果不佳。華爾街日報體的報道方式為“硬新聞軟化”提供了思路,即以具體的事例開端再逐漸過渡到嚴肅話題,這種方式的有效性已經得到大量新聞實踐的檢驗,本文不再贅述。除此之外,電影創作領域中主題設計的相關理論也為視聽新聞的故事化呈現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美國著名的編劇悉德·菲爾德在他撰寫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一書中提到,主題要通過人物和動作才能得到戲劇化表現。其中,人物必須要有一個強烈和堅定的戲劇性需求,動作則包括有形的動作或者情緒化的動作。環境新聞中涉及的報道對象以及新聞事實與該理念有較高的適配度,例如新聞短片《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的報道目的是為了反映作為西北重要生態屏障的賀蘭山在整治修復前后發生的可喜變化,彰顯寧夏對環境綜合整治的階段性成效。按照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該新聞短片的主題通常會被設置為“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成績斐然”。但是,它的實際主題最終被定為“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標題一下子就變得生動有戲劇性了,讓觀眾不禁好奇“有哪些動物回來了?它們回來之后的生存狀態怎么樣?究竟采用了什么方法達到這么好的環境治理效果?”。這些“懸念”的產生和戲劇性主題設計方式不無關系。主題中的主角為“野生動物”,動作為“重回家園”這一有形動作,同時主題中也明確了“野生動物”的需求即追尋適應的生存環境,需求是否被滿足以及如何被滿足等構成了戲劇沖突點。因為該戲劇性主題的確定,使得整個報道的故事感得到提升,觀眾從認識賀蘭山各種野生動物,到好奇為何以前它們從賀蘭山隱去蹤跡,如今又為何頻現身影?一步步使新聞要傳遞的主題在觀眾的主動探索中得以傳達。
敘事視角是指觀察、講述事物或故事的角度。經典敘事學奠基人熱拉爾·熱奈特將敘事視角總結為三種類型:外聚焦(外視角)、內聚焦(內視角)、無聚焦(上帝視角)。新聞報道要遵循客觀性原則,外聚焦自帶旁觀者客觀冷靜的紀實感,無聚焦的敘事方式有不易被觀眾察覺具體指向的敘事者,因而在常規的新聞敘事中最常使用的敘事角度為“外聚焦”、“無聚焦”。但絕對的客觀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上帝視角和所謂的旁觀者視角,也在表達著“無形的意見”。所以,在保證新聞事實真實的前提下,代表某一敘事者角度的內聚焦敘事也不應被新聞報道排除在外。
熱奈特提出的三種不同的敘事角度在故事化建構實踐中有不同的特點和功能,無聚焦以其上帝視角更易全方位、多維度展現新聞故事環境、背景和事件的整體進展,有利于觀眾快速進入敘述者構筑的場景、以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多的新聞信息;內聚焦則是借助故事中某一人物的意識感知,敘述其體驗的世界,由于視角為事件參與人或者當事人的所見所聞,因而有利于提升故事敘事的真實感;外聚焦是以旁觀者的觀察再現故事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進展,可以有效地限制信息流動,制造故事的不確定性和懸念。
一般情況下,環境新聞通常采用外聚焦視角組織報道,這有利于客觀闡述新聞事實,但也易導致受眾與新聞的距離感,可以適當使用其他敘事視角。在電視消息《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中,用外聚焦視角講故事的方式開始,介紹了新聞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背景,讓觀眾融入所述故事的情境中去。然后,再以記者親歷的內聚焦視角深入賀蘭山腹地,讓觀眾跟隨記者的眼睛和腳步探索未知、發現驚喜,使觀眾產生較強的代入感和參與感,這大大增強了新聞短片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最后,新聞短片的中間過渡部分以“外聚焦”解說詞的方式串聯記者的足跡,完成時空的轉換,“旁白”解說保證了故事的節奏明快、不拖沓。在這則消息中,上述兩種視角的選擇和應用恰到好處。
柏拉圖曾說過,“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在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適度的故事化表述有利于吸引觀眾注意力,擴大新聞的傳播力度。亞里士多德認為情節即事件的安排,這種安排是對故事結構本身的建構。英國作家福斯特則認為“情節”與“故事”都是“關于多個事件的敘述”,但情節是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引導觀眾了解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這就要求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故事結構,擁有多年新聞實踐和教學經驗的美國作家杰克·哈特在其《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一書中闡述了敘事弧線理論,為新聞事件故事化提供了可行思路。杰克·哈特指出敘事弧線在任何一篇完整的故事中都會經歷五個階段:闡述、上升動作、危機、高潮(困境得到解決)、下降動作(結局)。
第一,闡述環節,針對事件發生的前提或者相關背景等基本事實做必要的介紹,同時還可通過控制信息流等方式制造懸念,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往往應用于新聞短片的導語部分。《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的導語是通過主持人播報的:“賀蘭山是中國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2017 年5 月開始,寧夏對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169 家礦山企業全部關停退出,進行綜合整治,打響‘賀蘭山保衛戰’。”[2]這段導語簡略地交代了新聞事件的背景,接下來,消息的開頭部分又提到“頭鑫煤礦整治修復區位于石嘴山市石炭井賀蘭山腹地……記者發現了巖羊的蹤跡。”[3],引發觀眾的好奇心,驅使觀眾繼續觀看,整段敘述簡潔有力、設計巧妙。
第二,上升動作環節,有助于增強故事張力,涉及情節、懸疑、意圖起伏等元素。通常處理方式為沿故事主線,展現人物面臨的真實情況或得以解決或者部分解決的小困境。《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中,新聞報道沿著記者的足跡展現了故事的“主人公”巖羊、石雞等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環境,以及賀蘭山生態治理改變了原來的糟糕狀態。同時,通過直觀的野生動物畫面輔之以生動有趣的解說:“它們正在渣土坡的草叢中覓食嬉戲,但它們不知道自己的天敵正在暗處盯著它們。”[4]此段話作為串聯,巧妙地為更大“危機”的到來埋下伏筆,提升了觀眾的觀看興趣。
第三,危機環節,這是新聞故事化敘事弧線的尖峰,可以在保證新聞真實的前提下,巧妙地引用或設計危機情節,以突出故事的緊張感。這個環節通常是新聞事件沖突感最強、最能牽引觀眾內心的部分。《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就在這個部分引出一個正在進行整治修復的硅石礦場,它的治理情況、治理辦法、治理成效等都是觀眾最關心的內容。
第四,高潮環節,這是危機得以解決的部分,通常是由故事人物(包括個人、機構、組織等)通過自身努力解決故事矛盾和困難,最終結果可以是獲得成功,也可以是問題仍未得到解決。《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在這個部分講述了寧夏出臺的《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工作方案》,是解決賀蘭山生態環境問題、建立該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的有效方法,將新聞最有價值的部分以最引人注目的方式推出。
第五,下降動作環節,也是故事的結尾部分。在這一階段,新聞報道需要交代整個新聞事件的結果和事件關鍵人物的情況,必要時做相應的新聞評論,升華新聞主題和意義。《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以對寧夏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張顯理的采訪內容“如果我們長期保持這種態勢……那么以后我們賀蘭山的生態環境會變得更好,而且它會成為咱們國家,人類和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一個典范。”[5]作為報道的結尾,高度肯定了所報道新聞事實的社會價值,使創建綠色生態環境的主題得以升華。
“一切戲劇都是沖突”[6]。沖突是故事的核心,沒有沖突的故事對觀眾的吸引力也會大大折扣。悉德·菲爾德認為戲劇的沖突來源于人物的需求,克服種種障礙獲取需求滿足的過程就是沖突產生和解決的過程,這個過程進一步促成故事的起伏發展。環境新聞中隱藏著各種沖突元素——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產生的沖突、環境保護執法產生的沖突以及環境整治遇到難題產生的沖突等,挖掘新聞本身蘊含的矛盾沖突點,提煉新聞事實中有關沖突、斗爭、克服困難的元素,進而使新聞故事跌宕起伏。《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抓住的沖突點是野生動物生存需求與惡劣環境所產生的矛盾,由此產生沖突、斗爭、克服困難的過程也是新聞講述的主要內容——描述賀蘭山環境整治前環境惡劣的情況,說明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的方法是有效的,展示了整治后的賀蘭山生機盎然的景象。
由于題材所限,環境新聞報道往往較為嚴肅,不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此,有必要對其做適度的故事化處理,以提升環境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新聞工作者應該有意識地訓練自身的新聞故事化表述能力、學習有效的敘事方法和技巧,以適應新時代的新聞傳播要求。
注釋:
[1]Michael Frome.Green Ink: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Journalism,preface,University of Utah Press,1998.
[2][3][4][5]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20-10/14/c_139436533_2.htm.
[6]悉德·菲爾德.電影劇本寫作基礎[M].中大豐,鮑玉珩 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