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美的風景,是燈火里的中國”報道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彭金鴻 肖明 閆歡歡 蔡波
主題報道具有題材重要性、背景宏大性、表現豐富性、報道常態性等特征。近年來,各級主流媒體圍繞主題報道這道新聞大餐,將時代性與發展性相結合,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用小故事詮釋大情懷,不斷創新融媒傳播形式,呈現出多個鮮活樣本。特別是針對春晚、中秋晚會等,在呈現其觀賞性與藝術性的同時,既完成了實體場景、流動場景、虛擬場景、儀式場景的融合貫通,又成功地完成了對“家國”概念的構建與共同體塑造[1]。
1 月22 日晚,以“流光華彩慶佳節欣逢盛世啟新程”為主題的2023年南昌市迎春煙花晚會盛大舉行,60萬市民和游客齊聚贛江之心老官洲現場觀看,南昌廣播電視臺聯合人民日報等全國40余家主流媒體進行全程直播,線上線下總觀看人數超過3000 萬人次。1 月23日,南昌廣播電視臺《每日新聞》欄目策劃推出“最美的風景,是燈火里的中國”2023年南昌市迎春煙花晚會特別報道,整期節目圍繞煙花晚會內容進行整體編排,通過片花開場+片尾視頻以及6 條主題報道貫穿其中的“2+6”報道體系,從內容設置、敘事框架、畫面呈現上進行多維度創新表達,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城市精神、晚會盛況、人文景觀,塑造了人與人、人與城、人與國之間共同的情感體驗與記憶[2]。
2022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大會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3]。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進一步優化,2023 年春節成為人們生活“重啟”的一個重要節點。當春節的“中國紅”與這兩種特殊情愫不期而遇,一場久違的煙花晚會,成為禮贊新時代、致敬勞動者、展望新未來的全民盛宴。“最美的風景,是燈火里的中國”特別報道,正是基于時代性、歷史性、人民性、世界性的立意和角度,全方位把握晚會背后呈現的深刻內涵及價值彰顯,進行高位推動、系統謀劃、全域呈現的結果。
新時代是人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時代,也是更加自信、從容、出彩的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發展成就。黨的二十大,再次擘畫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南昌深入實施強省會戰略,全力推進“一樞紐四中心”,不斷提升發展首位度和綜合競爭力,在實干奮進中不斷彰顯南昌作為,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同全國多地一樣,舉辦煙花晚會的目的,就是為了展現人民群眾“自信、發奮、齊心”的飽滿精神狀態,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及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拼搏者、奉獻者、無畏者致敬。同時進一步提振士氣、鼓舞人心,團結引領廣大干部群眾自信昂揚地奔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
家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家。在過去三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每一位國人都為生在中國而自豪,這背后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學精準、動態清零,因時因勢不斷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的成果;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和責任擔當。疫情三年來,每一個微弱的星火匯聚成磅礴力量,凝結成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2022年12月,隨著疫情防控“新十條”的發布,三年疫情終于迎來新局面的拐點。經歷過磨難、痛苦的人們,需要用一場久別的歡暢來驅散心中的陰霾。而鞭炮和煙花,本身就是能量聚合和釋放的載體,一場煙花晚會,無疑成為人們開啟新生活、步入新階段的重要儀式。
作為中國人的盛大節日,春節文化濃縮了中國人的價值觀、情感、生活美學觀念與精神信仰[4]。“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燃放煙花是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在國人心中,燃放鞭炮和煙花最初是為了驅逐兇狠的怪獸“年”,而今更多是希望祛除一身的煩惱、不快乃至疾病。當傳統年味的呼聲日益高漲、“反向春運”現象的不斷流行、城市間旅游消費的日益便捷,一場浪漫而盛大的煙花晚會,既是人們共同奔赴的一場文化盛宴,更是用傳統文化向時代致敬的全新表達。同時,將傳統習俗與現代元素以更符合群眾生活實際和精神需求的方式傳播開來,年味因技術和內容的多樣化演繹而變得更加豐富精彩,更加深入人心。
萬象更新日,全球共此時。隨著國家的發展,中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在全球也迅速傳播,閃耀世界的“中國紅”與現代文明交融互鑒,彰顯著其獨特的文化標識,展現著中華文化的綿長與厚重。在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了解中國,被中國歷史文化魅力所打動,在感嘆中國發展巨變的同時,開始向全球展示中國、推介中國。在信息傳播全球化背景下,通過主動傳播與融合敘事的海外輸出,無形之中構成了傳播體系的重要鏈條,向全球觀眾展現出絢爛多姿、立體豐富的中國形象。
媒介敘事是媒介多中心化以及差異化的產物,在現代敘事學理論中,場景作為敘述內容,指的是“具體描寫的人物行為與環境的組合”,其構成包含畫面、人物、聲音等多種媒介形態[5]。那么,2023 年南昌市迎春煙花晚會,是如何通過多元敘事實現“情感+創新”表達,進一步豐富其精神內涵及核心要義的?
2023年南昌市迎春煙花晚會首次以煙花、無人機、音樂噴泉、一江兩岸燈光秀相結合的方式,展現新時代南昌風貌,活動策劃執行及直播任務均由南昌廣播電視臺具體負責實施,這為做好“最美的風景,是燈火里的中國”特別報道奠定了基礎。全流程參與和全鏈條式的介入,使得報道團隊對活動策劃、預熱宣傳、晚會舉辦等環節都了如指掌。特別是本臺直播團隊,提前在高、中、低三個空間設置了15 個直播點位,既有古今交相輝映的取景地點,也有水天一色的壯美畫面。“橫屏+豎屏”的全新呈現,延時拍攝和人物特寫的交互使用,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素材資源。
“最美的風景,是燈火里的中國”特別報道以時間、空間、人物敘事相結合的方式,將煙花晚會從“準備-序章-正章-尾聲”環節全過程內容還原,為受眾呈現真實現場。通過大量運用現場畫面和聲音,在當期《每日新聞》欄目頭條綜述報道以及記者觀察、新聞特寫等新聞報道中運用時間線進行串聯呈現,在片尾以視頻回顧的方式再次展映絢爛繽紛的煙花晚會盛況,利用新聞節目制作和電視傳播渠道展現最真實的新聞場景,打造了鮮活生動的現場感、沉浸感、觀賞感。
無論新聞事件、敘事內容、表現形態怎樣變化,人物始終是媒介敘事的核心構成。“最美的風景,是燈火里的中國”特別報道通過前期謀劃,從具體主題到人物編排都進行了精心布局。整個特別報道中,連同主持人在內的35 個人物,涵蓋了從前期籌備、中期執行、后期呈現以及現場直播、新聞宣傳等全鏈條人物群像,借助前方及后方一個個不同崗位、不同身份、不同經歷的人物記錄或采訪,將場景生動地呈現給受眾。
例如,在新聞特寫《共同的心愿:赴一場煙花爛漫》中,報道團隊選取參加過長津湖戰役的志愿軍老兵、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在南昌三年未回國的幾內亞籍留學生三位特殊人物,三路記者原生態式記錄了同一時間軸里不同人物觀看煙花晚會的感受和心愿:老戰士的崢嶸歲月和戰斗記憶、醫護工作者三年戰“疫”的負重前行、外國友人眼中看到的中國自信,通過古與今、苦與甜、中與外的多重對比,在南昌這個“軍旗升起的地方”“人民軍隊的誕生地”升騰起生機勃勃的復興氣象。
在新聞報道中,挖掘、展現各種富有特色、感染性強的優美語言,可以大幅提升主題報道的精準性、可讀性、共鳴性。
“最美的風景,是燈火里的中國”特別報道充分運用煙花晚會現場播報,以及來自不同地域的市民和游客的第一視角、切身感受,準確、簡潔、鮮明地對現場情感客觀全面地進行講述,既有對愉悅心情的表達,又有對詩意生活的贊美;既有對祖國山河的深情,又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將原本在直播臺播出的評論《最美的風景,是燈火里的中國》以記者觀察的形式呈現,從“88 年前方志敏在這里寫下《可愛的中國》,延伸到今天可愛中國的前程似錦”,有感情、有溫度、接地氣的現場述評,為整個特別報道呈現出“全現場、全在場”的平行化、年輕化視角。運用晚會現場及經典歌曲《我愛你中國》《燈火里的中國》等進行畫面和音樂敘事,使整個報道更富張力。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就需要不斷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不斷繁榮和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不斷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為歡慶祥和中國年,今年新春全國多地舉行了大型煙花晚會活動,用這樣一種別樣的方式禮贊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對各級媒體而言,更應該圍繞這一新聞主題,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
傳統文化的傳播一直以來都有表達“不夠時尚”的“苦惱”[6],挖掘情感內涵,融入技術呈現,創新表達樣態成為迫切需求。2023年南昌市迎春煙花晚會,將璀璨的煙花、美妙的音樂、絢麗的光影組合,繪制出富有南昌特色的詩意畫卷。聚焦這一全民盛事,報道團隊強化系統思維、大局思維、創新思維,通過提前謀劃、落細落小、有序推進,全方位展現這一道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文化盛宴。
在新聞編排上,整期節目圍繞煙花晚會主題進行編排敘事,包含特別報道片花、晚會綜述、記者觀察、新聞特寫、文明觀展、幕后故事、保障成效、視頻回顧等在內的新聞內容,全方位、多層次、現場式地再現晚會盛況。通過多機位、多點位、多形式的特殊視角和體驗,為觀眾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為宏大的場面,與多重敘述視角的結合,展現出新時代大美中國的恢弘篇章。
深融時代背景下的新聞宣傳,必須充分運用新技術新運用的創新成果,持續探索升級新傳播模式,豐富多要素構成的新聞場域,推動思想力、引領力、傳播力不斷提升。2023 年南昌市迎春煙花晚會,充分聚合滕王閣、白鶴、江豚等元素,以“聲光電”相結合的方式走進人們的視野,展示了南昌歷史文化、生態文明、城市品牌等方面的個性魅力。在“最美的風景,是燈火里的中國”特別報道中,報道團隊充分融合5G+4K超高清拍攝、無人機航拍、延時攝影、跟蹤式采訪等拍攝記錄手段,以新視角詮釋真感情,以新技術賦能好內容。在畫面包裝上,充分運用虛擬演播室技術,將三維背景與虛擬布景、動態圖像、直播大屏等相融合,使得前景中的主持人看起來置身于三維虛擬場景中,在演播室上演了一場“實況”的煙花晚會,從而為觀眾創造出獨具一格的立體感、空間感、沉浸感。
按照移動優先的戰略思維,前后方報道團隊將煙花晚會精彩內容制作成短視頻產品,第一時間通過“兩微一端”等全媒體平臺發布,相關精彩畫面同時分發至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央媒及國內頭部平臺。1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關注了南昌市迎春煙花盛況;1月23日、24日的央視《新聞聯播》欄目均使用了煙花晚會畫面。經過央媒平臺發布后,煙花晚會內容還登錄CGTN 西班牙語頻道官網、微博、推特、臉書、油管等平臺,向海外網友展現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報道相關內容迅速在新媒體平臺矩陣上新,根據移動端受眾的閱讀習慣,融入新的編輯思維和傳播思維,打造輕量化、生活化、碎片化、情境化產品,實現了更大范圍內的人際傳播、社群傳播、國際傳播,從而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有力增強了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集體記憶是指“特定社會群體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成果”[7]。建構集體記憶是各級媒體針對節假日或者重大事件發生時構建國家認同、情感認同的重要方式。新時期的主流媒體,要充分結合數字化、智能化等特征,從議題挖掘、敘事思維、創新表達等維度革新,不斷拓寬融媒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注釋:
[1]劉子倩.缺席的在場:線上演唱會的場景建構與情感邏輯[J].新媒體研究,2022(23):105-108.
[2]姜榮文,任慧,劉夢蝶.符號建構視域下B站新年晚會中的情感共同體塑造[J].新媒體研究,2022(23):101-104.
[3]今天的中國,是夢想接連實現的中國[J].中國報業,2023(01):14-15.
[4]蕭放.春節,將溫暖呈現給世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1-31(07).
[5]師曾志.互聯網時代媒介敘事下的生命傳播[J].中國編輯,2018(09):9-14.
[6]翁丹丹.全媒體時代河南衛視“出圈”背后的文化情感分析[J].新媒體研究,2022(23):85-88.
[7]何祥玲.亞文化視域下青年國家認同建構的策略研究——以“共青團中央”B站賬號為例[J].新聞世界,2023(0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