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鋒*
(黃淮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新時代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對思政師范生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礎教育階段思政課程標準提出“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助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要求教學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不搞填鴨式的硬灌輸”。思政專業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思政課教師,其入職后更應該用通俗易懂、生動鮮活的方式講授思政課。這就要求師范生不僅應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需要通過教育實踐,在了解掌握中小學思政課新課改的具體要求和教學實際的基礎上,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著力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因此,強化思政師范生教育實踐,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相結合,是培養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思政專業師范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為了深化高校教師教育改革,教育部先后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2011 年),《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2016 年),《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2021 年試行)等文件,均強調加強師范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實教師教育改革的要求,需要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師范專業的高校根據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培養出具有合格知識素養和教育實踐能力,“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畢業生。為此,相關高校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優化教育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加強思政專業師范生教育實踐,培養出能夠準確運用學科知識,靈活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符合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要求的師范畢業生。
在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加強高校思政師范專業建設,迫切需要依據新時代思政教師“六要”的素質標準,結合《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 的意見》和師范專業認證標準等的具體要求,守正創新、不斷深化改革,進一步明確思政師范專業定位,突出教師教育特色,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完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教育實踐,把培養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機結合,重在提升思想政治學科素養和教學設計組織實施與評價、教學研究、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綜合育人等能力,進而培養出具有較強教育教學能力的優秀思政課教師。
作為師范生培養的重要方式,教育實踐通過體驗教育教學具體場景、親歷思政課教學真實工作,為師范生提供“學會教學、學會研究和學為良師”的教育現場,讓師范生由“坐而論道”的學習轉變為“起而行之”的實習實訓,重在達到提升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素質、認同專業身份和教師職業價值觀、增強從教信心的效果。但是,調查發現,34.25%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教育實踐對于提升思政專業師范生的實踐能力效果不明顯;36.3%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教育實踐沒有達到預期效果;21.92%的被調查學生對實習實訓的滿意度為“一般”,還有3.42%的被調查學生對實習實訓表示不滿意。由此可見,思政師范生教育實踐的實效性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一是對師范生職業意識培養、重視教育實踐的引導不夠,部分師范生參與實習實訓的主動性較差。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較普遍,仍有近一半的調查對象對參加實習實訓活動的態度是被動的;二是對學生教育實踐特別是分散實習的學生管理和考核不嚴;三是實習學校給予學生講課和真正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不多,沒有真正形成大中小學協同培養師范生的機制。
培養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以及教學信息化素養,均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高實踐指導能力。但事實上,一些教師在指導工作中付出的時間和責任心尚顯不夠,對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情況掌握不透,指導能力方面還有待加強。調查顯示,69.18%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學生和指導教師溝通不夠,61.64%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指導教師缺乏實踐教學創新。究其原因,一是有些指導教師參與指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充分被調動;二是有些指導教師的責任心和創新意識不夠。有的教師仍拘泥于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創新能力不足是導致思政師范生教育能力培養實效性不高的因素之一。
規范管理是增強師范生教育實踐實效性的重要保障。和教育實踐相關的課程與課時的設置,實習實訓單位的聯絡、教育實踐時間安排、經費投入、校內外指導教師選配、教育實踐管理與考核等諸多工作的協調推進,以及高校和中小學指導單位實現無縫對接式聯合培養,都需要師范生培養單位規范教育實踐管理。但調查發現,當前師范生教育實踐管理的規范性還不夠,教育實踐的考核與評價缺乏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考核不夠嚴格,導致教育實踐存在走過場、表面化的現象。其主要原因仍和教育實踐的相關制度不完善、執行不規范有關。比如,2015 年教育部就要求,應用型高校本科實習實訓學時應占總學時的30%以上,但有的高校思政專業教育實踐的學時僅占總學時的14.3%,與教育部文件提出的學時要求相比,教育實踐學時明顯不足,因此教育實踐效果也難以達到。
加強思政專業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培養,首要的措施就是做好教育實踐頂層設計,為教育實踐提供制度保障。這也是保證教育實踐工作規范化,防止實習實訓出現形式化、表面化現象的重要前提。
一是科學設計教育實踐課程。重視思政專業教育實踐培養體系的總體設計是提升思政師范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措施。追根溯源,開好教育實踐課程,其課時設置、師資隊伍配備、實踐條件改善、高校與實踐基地的對接、學生的管理與服務等,都需要高??茖W論證設計思政師范生教育實踐課程,做好相關頂層設計。為此,高校應根據師范專業認證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的要求和中小學師資發展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相關教育實踐課程標準,增大實踐類課程比例,優化“師范生技能訓練”“教育實習”“教育見習”“教育研習”等教育實踐課程的設置,增加教育實習時間,保證教育見習、實習和研習滿足教育實踐的課時要求,同時要根據中小學思政課改和教改實際,及時更新教育實踐內容,增加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新的課程內容。
二是健全教育實踐管理制度。高校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中明確要求規范管理師范生教育實踐,還要對重點環節實施質量監控。為此,高校應制訂明確具體的教育實踐計劃和教育實踐相關課程標準,完善《教育實踐工作管理辦法》《指導教師考核與管理辦法》《師范生教育實踐考評辦法》等教育實踐管理和質量監控的相關制度,特別是對教育實踐的組織與領導、內容與要求、指導教師職責、教育實踐成績考核評定、經費使用等進行明確規定,對教育實踐進行統籌規劃和嚴格要求,實行全程規范管理。為保證教育實踐效果,應嚴格按照教育實踐管理制度,要求指導教師到各學校巡查、座談、調研,了解掌握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匯總、分析教育實踐有關數據并進行及時反饋,全方位實行教育實踐評價和總結,持續改進教育實踐工作。
一是真正落實“雙導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制度。當前,要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為契機,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進一步強化高校思政課教師與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度,構建“教育實踐指導共同體”,切實發揮多元主體的協同育人功能。在指導教師的遴選標準中,要著重考慮教師對教育實踐指導工作的能力和責任心,嚴格按照思想政治素質好、教育情懷深、教育理念新、教學技能熟的標準,分別從中小學和高校遴選出足夠數量的優秀思政課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同時,高校應在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同時,牽頭組建一體化協同培養教研室,教研室既可以是實體教研室,也可以是虛擬教研室,以此為平臺,組織教育實踐指導教師通過經常性的集體備課,研討和解決師范生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協同攻關,達到提高師范生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二是持續加強針對指導教師的業務培訓。適應當前“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教學模式的轉變,培養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需要加強對指導教師的業務培訓。調查發現,對于“希望教師怎樣提高師范生實踐指導能力”這個問題,68.49%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73.29%的被調查學生希望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事實上,個別教師在指導師范生參加教學技能比賽時,不僅自身的實踐教學創新能力不足,甚至對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具體情況也并不熟悉,因此,提高指導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尤其是教育實踐指導能力,是今后進一步加強思政專業師范生教育實踐的一個重要舉措。為此,為提高教育實踐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要利用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平臺,構建起教師培養、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對“雙導師”進行定期培訓和管理,通過合作研究、現場研討和開辦培訓班等方式,幫助其進一步明確課程目標、職責及分工,促進教師指導能力的發展,保障教育實踐教學質量。
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還需要充分激發和調動師范生主動參與教育實踐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師范生提升教學實踐能力的內驅力。為此,首先要增強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堅定師范生的從教信念。其次,教育實踐指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實踐結束后進行總結和反思,師生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反饋互動體系,以此進一步增強思政師范生參與教育實踐的主動性,加強教育實踐的效果。
總之,強國必先強師。為適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需要,主動適應教師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新時代辦好思想政治教育師范專業,應緊密結合師范專業認證要求和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能力標準,采取合理規劃、分段實施、有序推進、全程培養的方式,在專業理論學習的同時,針對教育實踐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師范生教育實踐訓練,切實提高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實踐證明,只有不斷提高師范生人才培養質量,才能增強高校服務地方基礎教育的能力,更好地服務于興師強國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