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陽,周忠發,劉智慧,唐 麗
(1.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喀斯特研究院,貴陽 550001;2.貴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貴陽 550001)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跨學科學習做了明確規定:跨學科主題學習課時容量不少于總課時的10%[1]。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與素質教育的推進,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中打破學科界限、開展多學科知識融合的教學活動有所加強。本文以“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為例,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發展為主線,提出“三段六步”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有助于實現學生主動學習,提升綜合能力,并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探究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提供參考。
三段六步教學法中三段是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六步是指“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拓展、檢測反饋、歸納總結”六個環節。其特點在于以學生自主構建為主,針對學習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認知沖突與困惑,通過學生間活動探討、教師引導進行深度學習,促進學生發展,注重教學的針對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基于學生基礎、體驗和興趣,圍繞某一研究主題,以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與項目探究為核心,以地理課程內容為主干,運用并整合多個學科知識、觀念與思維方式展開的綜合學習活動[2]。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強調以某一真實問題為主題,將學習置于復雜且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過程中實現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整合,主要強調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科的融合性,這與三段六步教學法中學生認知過程的發展邏輯不謀而合,兩者有效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育學生素養水平(圖1)。

圖1 “三段六步”教學法與跨學科主題活動的關系
將“三段六步”教學法融入跨學科主題學習過程,要求學生課前針對研究主題進行初步思考,暴露認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課中參與實踐考察和合作探究,對問題進行深度分析與解決;課后發散思維,進行知識拓展與遷移。以此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
新課標在“認識中國”主題內容中提出“認識家鄉”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描述家鄉典型的自然與人文地理事物和現象,歸納家鄉地理環境的特點,舉例說明其形成過程及原因[1]。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使學生樹立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區域認知能力,增強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另外,新課標提出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中指出:主題學習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聚焦真實問題的發展和解決,體現實踐特征。結合內容要求,要充分挖掘本地區課程資源進行自主設計,不局限于學校學習場所,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自然和社會大課堂,提高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選擇“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案例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活動,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1)課程性質的契合性
在初中地理課程學習中融入“三寶彝族鄉易地扶貧整鄉搬遷”案例,與新課標中“形成保護地球家園的觀念、熱愛祖國和家鄉的情感”“認識人們生產生活與區域地理環境的關系”“課程的基礎性與時代性、學科性與生活性融為一體”的課程理念相吻合[1]。此外,三寶彝族鄉安置點阿妹戚托小鎮作為彝族風情旅游小鎮,其傳統民居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阿妹戚托”,也是開展研學旅行、培養學生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教育資源。
(2)區域選擇的代表性
“十三五”期間,中國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貴州省作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數最多的省份,完成了192 萬人的搬遷任務[3]。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至三寶街道阿妹戚托小鎮,在易地扶貧搬遷案例中極具代表性。首先,三寶彝族鄉受自然、歷史等因素限制,曾是貴州省20個極度貧困鄉鎮之一,貧困程度深,貧困發生率高。其次,在針對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監測調研中,三寶街道阿妹戚托小鎮對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相關滿意度均高于90%(圖2),具有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典型性。此外,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國家政策落實情況及民族特征等,與初中地理、道德與法治、歷史、綜合實踐等學科中部分知識點契合度較高,具有鄉土資源的代表性。

圖2 三寶街道阿妹戚托小鎮易地扶貧滿意度調查
本次跨學科主題教學主要在八年級下學期實施,學情分析如下。
學生認知情況: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學生對身邊時政事件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且有著較大關注熱情,以時政案例組織教學契合學生興趣傾向,極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于引導學生密切關注國家和所在區域的發展情況,厚植家國情懷。同時,該階段學生已完成了一半的初中學習進程,具有較強的地理邏輯思維、地理問題推理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感知力,能夠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為本課內容的學習奠定能力基礎。
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八年級學生已經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國內區域進行學習,基本掌握了區域地理的基礎分析方法,能夠將我國的自然人文特征與具體地區結合,進行區域性綜合思維認知分析。在其他課程方面,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已經學習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內容,在歷史學科中已經學習了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能夠分析事件的歷史意義。因此,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可操作性強。
本次跨學科主題學習融入多學科知識,將初中階段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美術等學科知識納入其中,具體知識整合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跨學科主題學習涉及的多學科知識內容
基于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從學生的認知領域、技能領域及情感領域出發[4],以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其他學科素養為輔,制定自主思考、實地考察、家國情懷等方面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目標(圖3)。結合目標設置,依據三段六步法課前、課中、課后流程,融入跨學科主題學習,從初識主題、深研主題、遷移主題等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圖4)。

圖3 “三寶彝族鄉的前世今生”跨學科主題活動教學目標設置

圖4 “三寶彝族鄉的前世今生”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思路
(1)任務一:資料收集與整理,初識搬遷背景
發放任務單,閱讀“明確目標”板塊內容,了解本次活動能夠學到的內容。以小組為單位,查閱原三寶彝族鄉的位置、搬遷過程、安置點情況及傳統民俗等相關資料,完成任務卡,明確學習目標,討論完成以下任務。①根據地理學科中的區域特征分析方法,歸納三寶彝族鄉的地理位置與搬遷時間;②了解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查找三寶彝族鄉易地扶貧搬遷的過程與數據;③閱讀說明文文本“三寶彝族鄉的故事”,使用語文學科說明方法,歸納三寶彝族鄉的基礎信息。
設計意圖:課前發放任務單,學生明晰本次跨學科主題活動的內容要求,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實現對三寶彝族鄉的初步感知,明確學習目標,為研學實踐與課內合作探究活動的順利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2)任務二:室外實踐調研,切身感知搬遷現狀
前往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開展研學實踐活動。
①實地參觀阿妹戚托小鎮,記錄對阿妹戚托小鎮環境狀況、人文風情等的整體感知;②參觀阿妹戚托小鎮感恩館,聆聽講解員講解,深入了解三寶彝族鄉的搬遷歷程;③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阿妹戚托”,分享前期查閱的相關資料,了解三寶彝族鄉的文化傳統;④繪制阿妹戚托小鎮的游覽簡圖,制作三寶彝族鄉的“介紹卡”,錄制易地扶貧搬遷“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的微視頻。
(1)任務一:艱難困苦,發展受阻
①背景探析,再識“三寶”:展示三寶彝族鄉搬遷前鄉村平面圖(圖5),根據歷史學科知識,推測500年前村民選址三寶彝族鄉定居的原因。

圖5 三寶彝族鄉搬遷前平面圖
②角色扮演,討論問題:將學生分成政府代表、社會代表及村民代表,分析當前三寶彝族鄉“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原因以及怎樣解決三寶彝族鄉的貧困問題。
設計意圖:立足地理知識,融合語文、歷史學科學習思維,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三寶鄉歷史發展脈絡、自然地理特征,拓展學生知識面,促進思維發散;通過角色扮演,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培養學生挖掘、轉換、整合關鍵信息的能力,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此外,教師點評,引導學生理解三寶彝族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明白三寶彝族鄉實行整鄉搬遷措施的原因,以此自然過渡至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2)任務二:偉大決定,壯闊遷徙
①政策學習:播放“易地扶貧搬遷中的三寶彝族鄉”視頻,講解“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案例。教師將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標要求內容與“三寶彝族鄉易地扶貧搬遷”視頻內容相結合,利用視頻中的素材引入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借助PPT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黨的領導、全面小康、民族團結及傳統文化的保護相關內容,完成道德與法治中“政治認同”內容的學習。
②遷徙問題討論:PPT展示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的案例素材(圖6),提出分角色思考問題:三寶彝族鄉在整鄉搬遷過程中可能出現哪些問題?三寶彝族鄉搬遷會帶來哪些影響?

圖6 “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搬遷前后對比
設計意圖:立足地理知識,融合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政治認同”內容,結合視頻講解,將晦澀難懂的政治知識進行轉換講解,利于學生接受和理解;從自然和人文角度,結合環境、資源、經濟等元素,利用真實案例講解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以及帶來的影響。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積極和消極兩個層面辯證地分析該地區的人地關系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夠從遷入地的視角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從區域現狀和區域發展的角度認識易地扶貧政策下人口遷移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樹立從空間—區域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增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格局變化的觀察力。
酸性廢水是有色金屬工業的主要廢水,由于礦山處理酸性廢水量大,同時產生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底泥[1]。高濃度泥漿處理雖然大幅減少了底泥的體積[2],但由于底泥無法直接回收利用,這些底泥的堆置處理逐漸成為困擾礦山的另一難題。底泥大量堆放不僅會占用大量土地,同時也存在二次環境污染的風險。從經濟、資源和環境三方面綜合考慮,研究將底泥固體廢棄物與有機肥料摻混,用作礦業廢棄地修復基質改良,實現“以廢治廢”,既解決了底泥的堆置難題和礦山污染問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可減少原來改良材料的使用量,降低生態恢復成本,具備較好的創新性和先進性,對于資源節約型社會、綠色礦山建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任務三:腳踏實地,康莊大道
①地域文化認識:展示三寶彝族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阿妹戚托小鎮的圖片。展示研學成果,各小組分享繪制的“阿妹戚托小鎮”游覽導向圖,展示小組錄制的宣傳視頻。展示彝族特色民居,結合歷史與地理知識,分析少數民族建筑風格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學習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的影響。
②搬遷后的發展:在搬遷后如何實現搬遷居民“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標,各方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并結合素材內容進行探討,思考阿妹戚托小鎮如何實現后續穩固發展,并依據自己的角色形成產業發展報告。
設計意圖:深入認識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域文化景觀,明晰建筑風格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及家國情懷。學生結合遷入地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推測“阿妹戚托小鎮”依托旅游產業發展的可行路徑,從政府、社會及個人角度進行探析,將角色扮演活動貫穿課堂全過程。利用小組匯報與展示,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并遷移到區域旅游發展新情境中,對結論進行反思驗證,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區域發展理念,推動區域旅游產業體系形成,實現區域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任務四:易地扶貧,未來可期
易地扶貧搬遷只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略中的堅實一步,后續將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我國鄉村振興與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未來可期。因此,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遷移思考:①我省某安置點是由多個鄉鎮、多個民族組合而成,請對該安置點的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②請為提高民眾的民族共同體意識設計兩條宣傳標語,要求體現理念、工整對仗、富有深意。
設計意圖:結合貴州省某易地扶貧鄉村組合安置點,對改組后鄉村的發展提出建議,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在課程結束后,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及發展水平展開評價,參照目標設置設定評價標準,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對學生本次跨學科主題學習進行定量評價。另外,對學生的任務單完成情況、實踐研學考察情況以及課堂表現情況進行等級定性評價,最終評選出“優秀發言者”“思維活動家”“最美地圖制作者”等系列獎項,使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競爭氛圍,提高學習效果。利用班級文化角展示每個小組的游覽導向圖、任務單等學習成果,進而評選出優秀作品,舉辦跨學科藝術節。另外,將優秀的視頻作品在班級群和校園公眾號推送(圖7)。
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實踐是對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達到“立德樹人”總目標的積極實踐探索[6]。將貴州省省情教育、鄉土時政等素材納入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培養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培育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在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教學中,以“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引入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及生物等學科知識,在跨學科學習的同時滲透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發展,實現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同時,也有以下值得注意的問題。
“跨學科學習”即要求綜合應用多門學科知識、技能和觀念,促進學科之間的融通與整合[5]。在本次跨學科主題式學習實踐過程中,學生圍繞“易地扶貧搬遷”這一主題從不同學科視角切入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中以單一學科教材進行教學的模式,實現了學科間的知識聯動,促進綜合發展。
如何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將思政內容與學科知識進行有效融合,是眾多一線教師面臨的挑戰之一。教師在進行素材挖掘時要注意其深度和寬度的協同性[6]。如在本課中,以易地扶貧搬遷接軌國家大政方針,以三寶彝族鄉折射出鄉土情懷、民族情感、共同富裕理念,使思政引領貫穿教學始終,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家國情懷。
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知識的整合性促使方法進一步多樣化。在“三段六步”教學法的使用過程中,教師在備課時應積極開展研討活動,與其他科目教師進行溝通,體會不同學科之間教學方法的差異。進而優化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發展為主線、立德樹人目標為核心,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