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高斌,張家鵬
(浙江省臨安中學,杭州 311300)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對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提出了要求:培養核心素養以實現立德樹人[1]。除了地理知識學習,對學生地理素養的養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中撬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地理素養,成為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而情境教學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生活化情境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下的新型教學方式,即將真實的生活元素應用到實際教學之中,倡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地理知識,以提升學生的地理技能和核心素養。因此,在高中地理實踐教學中,地理教師應將生活化情境教學靈活應用到課堂之中,實現教學與生活的結合,讓學生能夠在新穎的課堂中主動學習知識,深入理解知識,實現對地理實踐能力的鍛煉,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
本文選擇部分高一、高二學生和教師作為調查對象,調查結果發現對于地理野外實踐,學生有需求、教師有呼喚,但由于受教學課時、教學進度、教學資源、實踐技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地理野外實踐難以開展。而地理實踐課中的生活化情境教學課堂操作難度相地較低,學生通過聯系實際生活采用推理、演繹、探究、辯論等方式參與到知識的歸納生成中,體驗地理學習過程,學習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當然,在進行生活化情境教學設計時,也應充分了解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
調查發現,學生對于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學充滿期待,也愿意加入地理生活化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之中。但大部分學生反饋生活化情境通常僅用作課堂導入或穿插其中活躍課堂氛圍,較少真正在地理教學中圍繞生活化情境案例進行討論。
當前生活化情境教學設計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碎片化嚴重,大部分教師將生活化情境僅作為課堂的導入或活躍課堂氛圍之用,并未起到對整堂課的知識進行系統性輸出與生成的作用。二是邏輯性不強,部分課堂引用生活化情境教學時,也注重將情境貫穿課堂,但思維連貫性不強,導致生活化情境教學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學生思維培養層面作用不明顯。三是問題鏈淡化,問題鏈的呈現不僅是對生活化情境的充分利用,也是對知識點貫穿于生活化情境的集中體現,更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提升思維的最佳途徑,而在實際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的問題鏈設計意識較為淡薄。
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認為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學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掌握,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地理學習興趣,促進地理教學的有效開展。但目前地理生活化教學在課堂中的實施還未達到預期效果,地理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比高中學生具有更系統的地理知識和更強的地理素養,所以教師更容易也更應該用地理學的眼光審視身邊的事物、生活現象和社會變化以獲得直接經驗[2]。在此過程中,教師完成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地理學解構,用地理視角完成情境創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結合,打造優質地理情境,通過激趣導學和深度教學相結合重新建構高效課堂。由生活化情境所構建的地理知識與素養,更易完成知識遷移,使學生能更好地應用知識、認識世界、解決實際問題(圖1)。

圖1 學生深度學習發生示意圖
生活化情境教學應具備真實性、實踐性和探究性。教師應將真實的生活元素應用于教學之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課標中特別強調的內容。因此,教師應建立起地理知識與生活間的聯系,而聯系兩者最直接的途徑便是構建真實的生活情境,將學生帶入其中實踐和探究地理知識。由此,教師以“我”的親身經歷作為生活化情境進行教學設計。
近幾年,跨省工作的地理教師數量大幅增加,地理教師們或許會有這樣的體驗:“老師,你是哪里人?為什么會來我們這里工作?”看似簡單的對話啟發了“我”,這就是人口遷移的良好素材。
“我”26年的生活軌跡充滿地理線索,但要先解構出其中與“人口遷移”“人口流動”“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等地理知識相匹配的地理實踐,并選取符合地理課堂的教學素材,最終將自身26 年的生活經歷分為兩大部分創設情境:第一部分以“求學”的路線變化為主線,探究“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區別;第二部分以“工作”的路線變化為主線,探究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課堂中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扮演“教師”,幫助教師做出每一步遷移的決策,以下為“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部分的舉例說明。
【情境創設】1992 年11 月,張老師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人生的前26年在學校度過,2008—2011 年于縣城就讀高中,每周回一次家;2011—2015 年于本省就讀大學,逢節假日回家;2015—2018 年于武漢市就讀研究生,每年寒暑假回家,讀書期間有落戶于學校集體戶口的資格。在讀研期間外出進行野外試驗,幾周后實驗結束又返回學校。2018年,研究生畢業后,我選擇來到杭州從事中學教育工作,最終于2019年初選擇落戶杭州,成為一名新杭州人。
【設置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解決以下問題:張老師的高中、大學、研究生、野外試驗、工作5個階段,哪些屬于人口遷移或人口流動,并說明判斷理由。
【設計意圖】經過篩選、解構、重建后的地理情境鮮活、真實、充滿樂趣,能激發學生主動分析、探索的動力,通過閱讀課本與材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從文字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區分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的概念。
外地教師選擇出省闖蕩這條路,實際上就是利用地理知識與素養不斷篩選、縮小選擇范圍的過程,第二部分以“畢業后的選擇”為主線,探究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從“我”的視角出發,結合書本中影響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對比分析遷出地的不足和遷入地的優勢,重建每一步遷移的決策過程,讓學生扮演“我”,融入情境素材,逐步剖析問題,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下面將從影響人口遷移的“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經濟環境”因素兩方面展開探究。
(1)影響人口遷移的“自然環境因素”活動設計
【情境創設】張老師在淄博生活的20 年中,秋天是漫長的,落葉闊葉林如梧桐、楊樹等樹木的葉子全部掉光,除松樹外,很少見到綠色;淄博的冬季降水很少且干燥,經常受寒潮影響溫度也較低,下雪是常見的事。展示淄博冬季的景觀、溫度、降水等素材。
【設置問題】假如你是張老師,請分析淄博冬季的自然地理特征會對生活產生哪些不利影響?思考并說出這些問題的原因。
【設計意圖】圖片是地理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情境材料。讓學生觀察照片描述特征,提高學生從真實情境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形成遷出地的基本區域認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
(2)影響人口遷移的“社會經濟環境因素”活動設計
具體設計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政策、經濟、文化因素的活動設計方案
【設計意圖】每個人做出離開家鄉的決定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相較于僅熟記“人口遷移的因素”相關知識點,讓學生參與“我”決策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習興趣,此過程實際是在進行“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的構建和思維的深度思考。同時,也可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鍛煉運用地理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他因素所創設的情境和設計的問題如表1所示。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易于理解,難于運用,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將問題遷移到學生的生活,從歸納法到演繹法,鞏固所學知識,實現知識遷移,避免“只記憶而不理解”的情況,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網絡,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提高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情境創設】在座的各位同學以后都會面臨就業的問題,那時該如何進行選擇?
【設置問題】從影響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角度分析自己考慮的因素及將來可能去的城市。
【設計意圖】此環節完全把選擇機會交給學生[3]。學生通過前兩個探究活動已經完成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知識體系的構建。在此基礎上,將運用歸納法總結出的知識體系遷移至學生將來要面臨的真實情境中,用演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現實中復雜、真實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其地理實踐力。
最后一個問題的設置增加了“角度”這一高中地理考試中常見的限定角度的問法,既避免了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與回答,也讓學生對這一類問題形成基本的認識,即這類問題是有嚴格限定前提的,需要用限定角度內的知識回答問題。
教學目標是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所要達到的效果,一經確定,就是教師選擇生活化情境和開展教學活動以及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而生活化情境的選擇和教學目標又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以“人口遷移”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需要學生歸納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特點、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學會將“推拉理論”遷移運用至實際生活中。為了解決這3個問題,教師必須尋找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情境,并結合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具體學情及生活化情境等制定教學目標(表2)。

表2 教學目標的制定
生活化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情感反應,激活了情境思維和學生的邏輯思維。本節課將思維貫穿于生活化情境之中,始終圍繞人口為什么遷移?哪些因素影響遷移?遷移所帶來的影響等問題讓邏輯思維層層遞進。其中,本節課涉及的思維方式以歸納與演繹為主。通過人口遷移的時空變化設置以歸納為目標的任務,讓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歸納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用演繹的方法進行知識遷移,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最后,通過人口遷移的邏輯思維路徑分析(表3)構建“推拉理論”知識體系(圖2)。

表3 邏輯思維路徑呈現
基于生活元素創造教學情境,將地理知識融入課堂教學情境中,能健全學生的認知模式,促進學生形成地理實踐能力。而生活化教學情境的設置主要是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發展,經過備課預設,通過情境渲染和語境塑造,運用文字、圖片、音樂、視頻、教學VCR 等技術工具基于生活常識角度構建地理學習場景,利用生活化的模擬情境,開展教學探究活動。因此,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基本學習能力,要注重從生活中取材,利用生活元素健全學生的地理認知思維,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
生活化情境能促進學生身臨其境,切實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生感官體驗,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地理實踐的重要性。對于遠離學生生活環境的陌生內容,教師要在解構的基礎上,以“我”的視角創設豐滿、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在情境中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區域環境,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此種地理實踐的選擇包括但不限于教師在旅途中、外出考察時的見聞、圖片、視頻等,最終實現生活情境化,情境主題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