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棟 高雪蓮 趙 騫
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顯示,全球老年人口規模將在2050年達到15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將上升至16%,屆時全球將整體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大,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預計2053年將達到4.87億的峰值,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不容低估。
面對新形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以及“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這為探索養老金融業務指明了方向,運用心理賬戶理論來指導建立全生命周期全資產的廣義養老儲備,是值得嘗試的方式。
心理賬戶的思想很早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所體現,如《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中有言:“人家積谷本防饑。”意為豐收之年要囤積部分糧食,有備無患防止饑荒之時,這可能是最早期的跨周期規劃思想的體現。此外,心理賬戶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幾乎無所不在,例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嫁妝錢、教育金輕易不會用于日常開支;一捧幾百元的鮮花,很多人不會買給自己,但如果作為禮物送給愛人,或許會毫不猶豫付款;網購時300元的衣服可以買,但6元運費會打消支付的念頭等。
盡管心理賬戶現象早有來歷,并且在人類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但是心理賬戶理論被主流經濟學所接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主流經濟學假設人們都是理性人,但是在現實世界中,許多人其實是以非理性的方式行事的。亞當·斯密在提出“理性人”和“看不見的手”的同時,也提出了人性的復雜性。后來的經濟學家們普遍夸大了前一種分析,而忽略了后一種分析。當然,經濟學界不會長期忽視這些問題。20世紀80年代,心理賬戶理論逐漸興起,為解釋人們的非理性行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心理賬戶理論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的研究與理論體系,并多次被驗證其在其他相關領域的現實意義,成為行為經濟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分支。
1944年,馮·諾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提出理性決策模型期望效用理論,但是該理論無法解釋生活中許多違背經濟學原理的現象。1956年,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首次將人類思維融入經濟學的研究當中,拓展了決策理論的研究領域。1979年,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通過對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研究提出了“前景理論”。但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H·塞勒(Richard H.Thaler)認為這種解釋并不充分,于是他在1980年提出了“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認為沉沒成本之所以會影響消費者決策,除了前景理論以外,在消費者內心中還存在一個“心理賬戶”。
國內學者對心理賬戶理論的研究也有了比較豐富的成果。例如,茅力可和張子剛(2005)提出,一個心理賬戶的設立是由確定該賬戶內容的活動目標所決定的,而某個事件在活動目標中的代表性會影響心理賬戶登記的權重。李紓(2006)的實證研究,對心理賬戶理論里面的成本—收益匹配學說形成了有力補充。
概括來說,與經濟學賬戶里每一塊錢都可以相互替代不同,心理賬戶就是人們在心里無意識地把財富劃歸到不同的賬戶進行管理,并對應著不同的記賬方式和心理運算規則,即不同賬戶的收入不能相互填補且消費傾向和投資態度不同,使人們在行為決策時常常偏離經濟學中關于“理性人”的基本假設。
心理賬戶理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在“有限理性假說”和“人們的實際行為”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梁,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有限理性通過何種機制影響人們的行為。這一理論對財富管理領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心理賬戶有助于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有專家在文章中曾提到如下場景:正餐開始前,一群饑腸轆轆的經濟學家不到3分鐘就吃掉了桌子上的大半罐腰果,最終大家一致同意將腰果收起來。人們都知道正餐前用腰果填飽肚子是不合算的,但是腰果擺在眼前就會不由自主地拿起來放到嘴里。最善于計算的經濟學家尚且如此,何況普通人呢!比如,很多人制定了減肥計劃,可美食當前,人們又會告訴自己吃完這頓再說。由此可見,人們很難做到為了長遠收益而抗拒眼前的小誘惑。因此,當人們面臨“現在消費”還是“推遲到未來消費(相當于儲蓄)”這樣的決策問題時,可以設置不同種類的心理賬戶進行內控制,從而提升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放棄即時享受,選擇延遲到未來消費。
心理賬戶有利于實現資金專款專用。人們在管理個人和家庭財富時,將錢與錢區別對待可能會有好處。比方說為“子女教育計劃”或“家庭養老計劃”指定一個特定的賬戶,然后定期定額將錢存入事先設定的賬戶中,利用特殊的心理賬戶效應幫助人們始終盯住每項財務目標,提高投資理財的紀律性,進而來實現重要個人目標。
心理賬戶在財富管理領域也早有應用,銀行業在做家庭資產配置時使用的標普四象限或“四筆錢”是其具體體現。中信銀行財富管理“四筆錢”是指把家庭資產分成現金、儲蓄、保障和投資四個賬戶,分別對應日常開支“要花的錢”,安全穩健“保本的錢”,突發狀況“保命的錢”和長期增值“生錢的錢”。這四筆錢目標不同,資金的投資渠道、風險偏好、消費傾向也各不相同。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刊登的一篇名為《抓住老齡化的時代特征 深入挖掘內需新空間》的文章中指出,近年來,我國老齡化社會呈現一系列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一是老年人口規模龐大,呈加速增長態勢。我國是當今世界老年人數最多的國家,預計60歲及以上人口在2053年將達到4.87億的峰值。二是空巢化進一步加重,家庭養老功能減弱。獨生子女老年父母數量快速增加,空巢化、獨居化、小型化、少子化態勢繼續加劇。三是養老負擔不斷加重。中國老齡協會發布《認知癥老年人照護服務現狀與發展報告》,預測2035年我國老年撫養比將超過50%,意味著每兩個年輕人需要撫養一位老人。四是老年人健康意識不斷增強。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提升,慢性病高發也成為老齡化社會的一大挑戰。五是老年網民群體顯著增長。根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互聯網普及率達43.2%。六是老年人口文化消費需求逐漸增加。據新京報貝殼財經統計,2020年城鄉老年人人均消費支出中社交娛樂占13%。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黨中央明確要求,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借鑒國際經驗,努力構建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為補充、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1951年2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企業或雇主按職工工資總額的3%繳納勞動保險基金,職工在退職后,在勞動保障基金項下,根據工齡長短,按月領取退職養老費至死亡時止。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逐步建立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經過七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形成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兩類差異化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已達到10.53億人。
1991年6月,《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的通知》明確規定了職業年金的費用承擔方式和比例、職業年金基金的組成成分等,標志著我國養老金體系中的第二支柱逐漸發育和定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有12.8萬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約3010萬人,年末企業年金投資運營規模約2.87萬億元。
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發展適合中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制度。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出臺,標志著我國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的正式確立。隨后,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相關政策配套文件也相繼出臺,進一步加快了個人養老金實施進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國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人數達到4030萬戶,實際繳存人數占比約30%,人均繳存額約2022元左右。
我國逐步建立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蘊含了心理賬戶理念,即居民和企業每月從工資性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養老基金,不到退休不能支取,從而將工資收入賬戶的部分財富轉移到養老賬戶上,增加退休收入來源,保障未來養老需求。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國居民的預期壽命達到78.21歲,預計2050年會達到84歲,意味著60歲以后的平均余壽將延長到25年,一些富裕地區和身體健康群體甚至會更長一些。那么,居民在創造財富的生命階段,所積累的養老儲備是否足夠呢?
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2020年全球財富管理論壇首季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近年來,第一支柱的替代率逐步下降,目前全國平均水平已不足50%。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目前已低于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55%警戒線,意味著退休后生活質量將顯著下降。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賬戶每年1.2萬元的限額,大概率也很難滿足長壽時代的全部養老支出。因此,在“養老三支柱”之外,居民家庭存在更大的養老儲備需求。事實上,很多居民家庭通過投資房產、貴金屬字畫等另類投資品、養老社區入住資格等多形態資產儲備來實現更全面的養老安排。鑒于此,就需要一個覆蓋更廣泛、服務更全面、投資更多元的“養老賬本”,將它與居民的廣義養老儲備“心理賬戶”形成映射關系。
那么,應如何督促人們建立這樣一個養老賬本呢?主要包括助推和具象化兩個方面。
助推。主流經濟學假設人們用的是理性思維系統,但現實中人們運用更多的則是直覺思維系統。這就需要設計一種方式,讓直覺思維少犯錯誤。例如,為兒童擺放食物時,把有利于健康的食物放在容易看見、容易夠到的地方,這種食物擺放方式被Thaler稱為“助推”。因此,在個人養老金融的商業實踐中,財富管理機構在幫助居民建立養老心理賬戶時,可以通過功能設計讓使用者認識到這是“將當期財富推遲到未來消費”的養老專用賬本,是保障退休生活品質不降低的必要之舉,并且認同這樣的財務安排應盡早啟動。
具象化。心理賬戶效應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心理賬戶讓人們在較長時間里錨定一個目標,保障了財務行為的方向性和紀律性。例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貶謫瓊州期間也建立了自己的心理賬戶,那時蘇東坡屬于下放官員,每月的補貼非常有限,所以蘇東坡把僅有的錢分成幾串吊在房梁上,每日取一串作為一日的花銷,為每日的財務風險作了充分的防控準備,這其實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理財觀念中的“量入為出”理念。
鑒于此,如今我們也可以將養老儲備心理賬戶映射到具象化工具上,讓用戶看得見。例如,在個人養老金融實踐中,用數字、圖表、視頻等直觀呈現退休后可領取的金額、支出缺口和養老總資產等,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養老規劃咨詢服務、投顧服務、產品服務、康養服務等全景式賬戶管理,提高居民進行養老規劃的可執行性和可跟蹤性。
處于不同人生階段的客群,對養老儲備的認知和需求也會存在較大差異。中信銀行基于全生命周期需求洞察,依托對心理賬戶理論的深入研究,在個人養老金融業務上開展了一系列商業實踐。
中信銀行通過研究日本不同年齡段家庭資產負債表發現,年輕家庭對負債產品需求旺盛,老齡家庭對投資產品需求高,而且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需求分化越發明顯。如今,中國人口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聯合國人口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逐步進入“Z世代、中生代、銀發代”三分天下的時代,不同年齡人群的需求差異也會逐步顯現(見圖1)。那么,基于“四筆錢”或標普四象限的配置方法可能難以適應需求側的變化。因此,中信銀行構建了一個基于全生命周期財務規劃的方法論。

圖1 我國人口結構變化情況
全生命周期財務規劃方法論是覆蓋人生三個重要階段,且涵蓋資產負債表兩端需求的綜合解決方案。針對Z世代群體,中信銀行提出“一張健康的資產負債表”的概念,旨在幫助年輕群體實現資產和負債的平衡,為后面養老儲備積攢“第一桶金”;針對中生代群體,中信銀行提出“一本科學的養老賬本”的概念,旨在幫助創富黃金期的群體更好地守住勞動果實,實現財富的穩健增值和養老儲備;對于銀發代群體,中信銀行提出“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的理念,旨在幫助他們實現退休以后現金流支出的可持續性。
在老齡化加深的過程中,日本于20世紀90年代早期遭遇資產價格暴跌,促使企業、居民和金融三大部門去杠桿。商業銀行對公信貸規模下滑,在資產負債表中占比持續降低。但是,中信銀行觀察到,在居民部門整體去杠桿的背景下,不同類型債務差異較大,即住房和土地等中長期債務占GDP比重大幅降低,而消費信貸等短期債務占GDP比重仍溫和上升。進一步研究發現,2008年以后的美國也存在類似現象。據此,對銀行業的啟發是,即便未來中國出現居民部門整體降杠桿的情況,居民對信用卡、個人消費貸等短期債務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增長空間。
通常來講,年輕家庭的負債需求較為旺盛,這部分需求要被滿足,但更重要的是構建一張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因為,年輕人如果過度舉債,可能導致長期收支失衡、資金過度透支,從而沒有能力啟動養老儲備,更不要說攢夠養老錢。因此,中信銀行養老金融強調全生命周期全資產負債視角,年輕時保持收支平衡、養成攢錢習慣,才能更好地累積出養老的“第一桶金”。
中信銀行了解到,居民在儲備養老資金時,常常面臨“算不清、管不住、投不好”等現實難題,影響了人們養老規劃的積極性。一是算不清。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個人養老金、商業養老保險等是人們為養老做儲備的方式,由于這些養老資金分散在各處,缺乏統一展示和統籌管理,以至于無法算清養老“這本賬”。二是管不住。養老金三支柱由于封閉性,保證了養老資金投資紀律,但賬戶外的養老儲備卻極難做到專款專用,遇到急用錢的時候,就把養老錢挪用了,到了晚年反而沒有了儲備。三是投不好。養老資金是長期的錢,但投資者對短期收益的追求導致更傾向于配置短期產品,期限錯配、種類單一,難以儲備與生命等長的充足現金流,無法解決長周期的養老財務問題。
為解決居民養老規劃三大痛點,中信銀行依托心理賬戶理論,積極探索金融科技解決辦法,于2022年5月正式推出“幸福+”養老賬本,實現了個人養老資產的統一展現和集中管理。目前,養老賬本已在中信銀行手機銀行App全面上線,用戶打開App,在“首頁”找到“養老賬本”,或在搜索欄輸入“養老賬本”,即可體驗“一站式”養老平臺服務。養老賬本基于中信銀行對終生財務分析模型的研究應用,分析個人財務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收支特點,幫助使用者追求生命周期內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并根據退休生活目標測算家庭養老儲蓄需求,同時為其綜合規劃家庭養老資產,提高養老資產積累與管理的效能。“幸福+”養老賬本讓人們對自己的養老資產一目了然,例如,已經攢了多少、退休后能固定領取多少,缺口還剩多少、如何通過投資實現目標等,建立了“心理賬戶”與“有形賬戶”的映射關系,對居民養老儲備發揮了“助推”作用。
在此基礎上,養老賬本圍繞不同年齡客戶群體的需求,分別提供富有針對性的個人養老規劃服務,涵蓋資產端、負債端的豐富產品選擇,以及包括養老社區、醫療健康、養老地圖等在內的全功能服務,為廣大用戶搭建養老“一站式”平臺,實現個人養老的財務目標。截至2023年8月末,中信銀行“幸福+”養老賬本用戶已突破260萬。
中信銀行在個人養老金融領域的一系列商業實踐表明,行為經濟學不是黑板上的經濟學,而是實用性很強的經濟理論。“幸福+”養老賬本是中信銀行基于心理賬戶研究,積極應對老齡化,為居民提供長壽時代下有溫度的養老金融服務的創新實踐之一。中信銀行認為,心理賬戶理論內涵豐富、前景廣闊,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在財富管理和養老金融實踐中應用逐漸增多,未來會有更豐富的成果。中信銀行“幸福+”養老賬本也將不斷在實踐中迭代功能、拓展前行,為居民做好養老財富管理、實現共同富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