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晶晶 余翼 姜慧



摘? ? 要: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深入實施,制造業面臨著全面改造升級,社會需要更多新工科創新人才。文章通過分析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境,針對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建設提出行之有效的協同育人機制和策略,以期對培養社會所需的創新人才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協同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12-0004-03
一、引言
《中國制造2025》是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1] ,為我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指明了發展方向。該文件的指導方針關注創新驅動,強調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協同創新,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之本,注重健全育人機制,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在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才,而新工科建設和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中國制造2025”戰略所需的創新人才,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在《中國制造2025》指導下,我國一些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自我革命創新,使得制造業新興領域亟須大量創新型技能人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不能完全滿足新興產業需求,這種供需的新變化進一步凸顯了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新興產業需求與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供需不平衡
自《中國制造2025》文件發布以來,全國各地都在全面推進制造強國目標建設。根據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6.5萬億元,排名首位,其中,智能制造裝備行業的產值約為17 480.1億元[2]。在智能制造裝備行業人員中,高職院校畢業生占比最高,為39.48%,其次是本科畢業生、中職畢業生,占比分別為38.10%、11.80%,還有10.62%的人員來自企業內部轉型、社會招聘[3]。專業人士預測智能制造行業目前處于人才緊缺階段,預計2025年,市場需要約149萬名高職人才,但從當前各高職院校智能制造相關專業招生規模統計來看,高職院校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需求。若要在2025年滿足人才需求,高職院校智能制造相關專業每年需要增加25萬人左右[4]。由此可見,在當前區域新興產業的發展階段,社會所需的新工科人才得不到滿足,創新人才更是稀缺。
(二)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協同機制欠缺
面對新形勢,高職教育只有面向新工科崗位整合人才培養教育資源,注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才能適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在我國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雙方權責定位不清晰,缺乏協同機制,校企合作不深入;企業沒有及時為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教學建議或教科研項目指導,也沒有深入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資源建設、實訓基地建設[5]。校企之間缺乏互惠互利機制,行業、企業缺少承擔主體責任的意愿,主動性不高。因此,高職院校在當前教學中未能全面體現企業最新的技術和工藝,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無法為學生提供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難以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能完全滿足產業經濟發展對智能制造類新工科創新人才的需求。
(三)產學融合創新實踐平臺建設水平有待提高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社會所需的人才是高素質創新人才,因此,企業對人才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同時要求其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對高職院校產學研的融合創新提出了新挑戰。當前,高職院校部分教師沒有企業實踐經歷或企業實踐經驗不足,對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缺乏深入了解和判斷,并且對企業的新工藝、新技術把握不足,不能對學生進行技術培養及技術創新培養[6]。同時,高職院校產學融合創新實踐平臺建設深度和廣度均不夠,沒有發揮應有作用,存在師資隊伍科研創新實踐平臺缺乏、科研力量不足等問題,制約了高職院校對新工科創新人才的培養。
三、協同理論與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系統的契合分析
20世紀70年代,協同理論作為系統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由物理學家H.哈肯(H. Haken)創立。協同理論將研究對象看作是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的復雜、開放的系統,各子系統在能力、物資、信息等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協作,從而推動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從無序狀態到有序狀態,進而形成新的結構或產生整體效應[7]。
近幾年,國內學者對協同理論中的協同概念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協同即復雜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協調、同步與合作,從而達到各子系統之間有序化發展的行為過程,是在資源共享的前提下,各要素之間相互協調、配合,以達到整體的最優目標,實現“1+1>2”的協同效應,使個體和整體都獲利[6-7]。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系統包含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4個子系統。4個子系統為了共同的目標,通過契約合作的方式,共同培養高素質人才,達到培養質量最優的目的。因此,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系統本身也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各子系統形成協同效應的自組織系統[8]。協同理論強調通過各子系統間的相互協同促進整體的發展,以取得協同效應。可見,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系統具有明顯的協同特征。協同理論與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系統之間的契合度指導教師在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面對當前國內各部門之間邊界清晰,教育資源分散,人才培養缺乏整合統籌、缺乏集成優化等問題時,可將協同理論應用于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中。在新工科大力推行的背景下,以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解決當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時,高職院校可引入協同理論,具體分析該理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通過研究構建協同培養機制,將相對分散的教育資源集成到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從而促進資源充分共享并發揮“1+1>2”的集聚效應[9]。
四、《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協同機制策略
2017年,國務院開始指導推進建立政府、行業(以協會組織為代表)、企業、學校多主體參與的產教融合多元教育機制。到2019年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多部門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的重點是發揮行業聚合與企業育人主體作用,形成各方協同推進工作機制[10]。
(一)組織保障機制
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協同機制建設,需建立一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府統籌、行業與企業參與辦學的管理體制。首先,建立理事會制度,加強對政、校、行、企合作的規范管理。理事會作為協同育人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學校、行業、企業和政府等多方主體構成。設置常務理事會、秘書處,主要職責是制定章程,規定各方的地位、角色、權利和義務,實現師資共享、資源共享,形成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多贏管理體制。常務理事會、秘書處下設專業戰略規劃發展工作處、產學合作促進工作處、師資團隊建設工作處、科研創新社會服務工作處(圖1)。其次,組織結構可以分層管理,組織成員分為核心層、緊密層、松散層3個層次[11]。其中,核心層為人才培養主陣地,即優秀的高職院校,主要負責與政府、行業、企業相關人員溝通,協調管理日常事務;緊密層為與優秀的高職院校有密切協作關系的行業、企業組織,以及長期與院校合作開展學徒制或訂單班的企業等;松散層為偶爾參與協作的企業。組織結構成員應厘清彼此之間的關系,分清主次,充分利用層次的資源優勢,發揮最大價值。
在頂層組織結構中,政府作為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引導者,應充分發揮其統籌、組織、協調和管理職能,協調校、行、企之間的利益關系,在宏觀戰略上引導支持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12]。通過組織行業、企業、學校專家制定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和政策,保障參與人才培養的各主體能夠實現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為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保障[13]。
(二)校企互惠互利機制
校企合作的前提是高校和企業在各自需求、市場需求、政策推動等因素的作用下,圍繞新工科創新人才培
養,在政策、制度等方面形成實質性的合作意愿。這種合作意愿來自于校企雙方具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和共享的彼此互補的資源優勢。校企雙方在當地政府提供優惠政策、市場提供經濟效益、企業提供技術資源等環境下,建立互惠機制,推進校企合作,保障雙方利益,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校企雙方基于互惠互利機制共建資源,包括共建產業學院、共同制定培養目標與課程標準、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共建創新教師隊伍、共建實訓基地與技術創新平臺、共同評價人才質量等。校企雙方基于互惠互利機制共享資源,合作企業為學校提供新技術、新工藝等技術支持,提供資金建設實訓場地等,與學校聯合開發、轉化科技成果,共同培養創新人才;合作企業優先獲得優質畢業生
(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校企互惠互利機制運行如圖2所示。
(三)校行互通交流機制
行業組織在行業標準規范和標準開發方面應發揮積極作用,聯合國家、省行業協會與地方行業協會等優勢力量為高職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助力。首先,依托產業學院打造產學融合創新實踐平臺,通過實踐平臺加強行業內相關企業與合作院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并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實踐環境,同時,組建專家團隊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技術支持與咨詢,創新理念與更新教育信息。其次,通過產學融合創新實踐平臺,深入落實行業組織的行規指導、標準制定,推動技術標準、人才標準“雙標準”的深度融合。最后,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產學融合創新實踐平臺建設,提供全方位行業、企業發展信息,新工科創新人才供需信息,創新人才就業信息,教育、培訓信息和技術服務信息等,實現信息交流與共享,實現良性協同發展[14]。校行互通交流機制運行如圖3所示。
五、結束語
新工科建設助力新時代發展,《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等重點領域都需要大批新工科創新人才[15]。高職院校只有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才能培養社會所需的新工科創新人才。對政、校、行、企多方協同機制進行研究,有利于各主體相互聯系、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形成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學校協同育人的利益共同體。探索政、校、行、企協同運行機制,有利于促進各方緊密合作、互惠共贏、良性互動,有利于提升新工科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有利于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16]。
參考文獻:
[1]? 鄧志革,黎修良,沈言錦.“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汽車專業群建設方案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6:4.
[2]? 新職業: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R/OL].(2020-08-26)[2022-12-12].http://www.gov.cn/xinwen/2020-08/26/content_5537486.htm.
[3]? 《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總述[EB/OL].(2019-03-15)[2022-12-12].https://gjxb.yzpc.edu.cn/2020/0318/c2095a30312/page.htm.
[4]? 智能制造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匹配分析?[EB/OL].(2020-08-27)[2022-12-1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165341540393291&wfr=spi-der&for=pc.
[5]? 石瑞麗,趙連明.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協同培養機制[J].教育與職業,2020(1):69.
[6]? 賀晶晶.基于協同理論的高職“芙蓉工匠”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20(5):10.
[7]? 劉晶晶.基于協同理論的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機制及優化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6):13.
[8]? 許應楠,陳福明.基于協同理論的職業院校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及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4):43.
[9]? 張兄武.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多元協同培養機制的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4):30.
[10]? 費明明,彭國華,劉大錳,等.地學人才“四位一體”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中國地質教育,2021,30(2):24.
[11]? 張耀嵩.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6.
[12]? 金保華,王英.美國州立大學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協同機制及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110.
[13]? 蘇志賢,李雨.基于四位一體產教融合模式的數字產業學院建設途徑探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0(22):179.
[14]? 王素君,呂文浩,劉陽.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和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5(2):57.
[15]? 沈顯慶,王蘊恒,寇曉靜,等.產學融合及校企合作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72(2):62.
[16]? 高曉娟,牟莉.新工科背景下以學科競賽為載體培養創新能力[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75(4):37.
收稿日期:2023-01-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02-17
作者簡介:賀晶晶(1979—),女,湖北潛江人,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風能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及高職工科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2024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資助課題“基于粗糙集理論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質量評價研究”階段性成果;2023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自籌課題“服務湖南‘三高四新戰略的校企協同智能制造專業育人模式研究”(XSP2023JYC114);2021年度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教育一般項目“聚焦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有效課堂建設研究——以‘可編程控制技術及應用課程為例”(ZJGB202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