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東星 汪國強 蔣愛平
摘? ? 要:通過對通識課、雙語課課程特點的分析,結合當前培養國際化創新復合型人才的目標,文章探討了如何在現有教育環境、教學資源條件下,以通識課為切入點,在高校開展通識課雙語教學的路徑和方法。以“計算機網絡”通識課雙語教學實踐為例,綜合考慮通識課、雙語課教學目標及授課對象特點,在教材選定、教學內容、教學語言、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精心設計,注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計算機網絡知識的掌握及英文理解、表達能力的培養,實現從“學”英語到“用”英語的教學理念的轉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雙語教學;通識課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12-0086-03
一、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加強英語教育是擴展學生國際視野、促進多元文化交流、提升學生在新技術新領域掌握新知識能力的關鍵,對學生的成長、學校的發展,以及增強國際競爭力都非常重要。高校應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求,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教學內容和語言環境。高校雙語教學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開展雙語教學,就要從雙語教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著重研究雙語教學過程中,各教學環節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因素,如設計教學語言、講授重點知識、教學方式方法、學生參與互動與教學效果評價等主要教學環節的綜合匹配關系,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雙語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模式與教學結構的有效綜合運用,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和總結,優化雙語教學模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
二、“計算機網絡”通識課雙語教學優勢分析
通識課程(General Courses)是指除專業課程以外的基礎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授各個領域的基礎知識,適合所有想擴展知識結構的學生學習。在科學技術信息化、全球化與國際化的今天,跨學科的新技術和新領域不斷出現,僅掌握本專業知識的人才已不能滿足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為此,很多高校為了體現教育的多樣性都開設了大量的通識課程。通識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為學生提供關于世界的大圖景,使學生更好地利用科學全面的思維方式,發展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認識世界,建立正確的世界觀[2]。
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母語以外,將另外一種外國語言直接應用于非語言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獲取學科知識的同時,同步提高外語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雙語教學適應了教育國際化的需求,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外語水平,讓學生的學識與國際接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國際學術前沿,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學生了解新知識、新領域,讓學生認識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為學生在未來全球化的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要的文化和語言基礎,有利于培養國際化高素質創新人才[3]。
雙語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授課語言。授課語言不僅僅是指課堂講授所用語言,也包括教與學過程中各環節所用語言,包括教材、參考資料、實驗、作業、報告、討論、輔導、考試等所使用的語言。授課語言的選擇應綜合考慮以下因素:學科的性質、學科的學術載體(包括書籍、學術期刊、國際會議用語等)、現時所通用的語言、專業資格要求、學生與教師的語言習慣、語言能力和文化背景、教學效果等。就學科性質而言,較少強調文化差異性,而學術載體以英文為主的課程,如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工程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相關課程,若采用雙語授課,能夠使概念的表述更直接、準確,介紹新知識、新技術更及時,更好地實現與國際接軌[4]。“計算機網絡”正是適合開展雙語教學的課程,這門課程的內容為計算機網絡相關知識,包括網絡傳輸媒介、局域網廣域網的組成和工作原理、數據通信的實現、互聯網的形成、網絡協議、網絡應用、網絡安全等。雙語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又有助于他們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網絡的新知識和新技術。
針對目前高校開設的通識課程,從課程開設的角度看,各個專業的教師都可以以本學科專業課程為依據,開設介紹和推廣本專業知識的通識課程;從選課的角度看,各年級各專業學生可以跨學科、跨專業選修感興趣的通識課程。“計算機網絡”通識課程開展雙語教學,既有利于打破專業間的壁壘,優化師資力量,也能避免學生學習的被動性。一方面,可以將對跨學科知識感興趣、英語水平較好、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聚集到一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由專業知識和英語能力都較好并且愿意嘗試雙語教學的專業課教師來講授通識雙語課程,既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又解決了有些專業因雙語教師不足,難以開設雙語課程的問題。
三、面向“計算機網絡”通識課程的雙語教學實踐
雙語教學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更是一種專業知識的教學方法,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用外語進行交流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技術、方法與手段,將外語教學與學科知識教學融于一體,使雙語教學具有鮮明的特色,達到更加顯著的教學效果[5]。作為雙語教學的“計算機網絡”通識課程,教學目標是讓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既能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形成、原理和應用等方面的知識,又能提高英語閱讀和表達能力。
(一)教材選定
選用一本好的教材對于雙語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很有幫助。如果選用中文教材,學生沒有語言閱讀障礙,比較方便理解和掌握知識;如果選用英文原版教材,能為學生提供英語閱讀環境,有助于學生英語能力的快速提高,習得更多新知識、新技術。“計算機網絡”通識課程課程組綜合考慮各方因素,選用了計算機網絡領域著名專家、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D. E.科默(D. E. Comer)博士編寫的經典英文原版教材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s作為課程教材,此教材全面介紹了計算機網絡的形成、結構、發展、應用等方面的知識,語言生動,便于理解,同時還有大量實例,非常適合作為介紹計算機網絡知識的通識雙語課程教材使用。選用英文原版教材不僅能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語閱讀環境,而且對國際學術前沿成果的介紹更新及時,針對性與實用性都比較強。另外,此教材還有對應的中文翻譯版本《計算機網絡與因特網》,非常適合學生課后復習時參考使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以彌補語言理解和課時不足方面的問題。
(二)教學內容安排
考慮到通識課程的課時比較少,而且選課的學生來自于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大部分學生不具備計算機相關專業知識,因此,從教材內容選取到授課內容的安排上,既要對計算機網絡有全面介紹,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網絡相關知識的愿望,又要減少過于專業、技術性過強、難于理解的內容。綜合以上考慮,課程組從原版教材的4個部分30多章內容中,精心篩選,選取了傳輸媒介、局域網、廣域網、包傳輸、互聯網、域名系統、郵件系統、網絡安全等章節作為教學內容。
(三)教學語言使用
雙語教學的教學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可以是中文教材英文授課,也可以是英文教材中文授課;可以是在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前期采用中文授課,后期采用英文授課,也可以是在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中英文交替授課。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如果自始至終采用一種方式進行教學,并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學習和外語能力的提高。針對“計算機網絡”通識課雙語教學,教師考慮到學生來自于不同專業,英文能力存在差異,采用了“中英文穿插漸進”雙語教學法來逐步調整教學過程中中英文使用比例,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開始階段,教師會先用中文對計算機網絡知識中的專業詞匯進行介紹,隨著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逐步掌握,授課時逐步增加英文的使用比例,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觀察學生學習和接受情況,如果學習效果良好,就繼續增加英文使用比例,到學期末時基本可以達到全英文授課。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采用不同的英文使用比例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既掌握了專業知識又提高了英語運用能力。
(四)多樣化互動教學
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的運用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計算機網絡”通識課雙語教學各環節、各角度,采用多樣化、立體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嘗試,注重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良好互動,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外語水平的提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課前教學準備
(1)由于課程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學生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在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有困難,因此,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英文原版教材對應的中文翻譯版教材《計算機網絡與因特網》作為學習參考書,并且制作重點專業詞匯和縮略詞的中英文對照詞匯表,幫助學生理解和復習。(2)充分利用多媒體、軟件等現代教學手段、方法實現3D立體教學,制作生動的英文教學課件(關鍵知識點用中文注釋),如形象、生動、直觀的圖示和視頻等,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彌補語言理解上的不足。例如,在介紹網絡傳輸媒介時,以圖示、視頻的方式介紹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等傳輸媒介及其應用(如同軸電纜用于有線電視數據傳輸),對學生理解知識非常有幫助。
2.課堂互動教學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注重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同時,也不忽略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教師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和用漢語對計算機網絡關鍵詞匯和知識點加以解釋,對學生的理解有很大幫助,使學生不會因為語言影響知識理解,進而失去學習興趣。(2)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多講、多寫、多思考,使學生“動”起來,實現從“學”英語到“用”英語的教學理念的轉換,提高學生未來在撰寫、閱讀學術論文及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實際英語運用能力,讓教學更有成效。例如,在介紹局域網的基本拓撲結構時,教師可按總線、環狀、星型3種基本拓撲結構將學生分組,課堂上,小組合作討論,各組學生分別找出各種結構的優點和缺點,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并給出各種結構缺點的改進方式。(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改變“講聽式”的教學模式,根據每節課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研討式”“任務驅動式”“翻轉式”的教學方法與學生互動交流,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采用多視角教學方式,設計讓學生能主動思考的問題,啟發學生從網絡設計者和使用者的不同角度進行思考,關注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課后復習鞏固
(1)在“計算機網絡”通識課雙語教學中,計算機網絡既是學習內容,又是學習手段,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給學生提供一些好的中、英文網絡課程學習平臺,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上的“計算機網絡”中文精品課程,國外著名高校的計算機網絡在線英文課程等,使得學生在課后復習時,也能有良好的知識和語言學習環境,既延展了課堂,也能緩解課時不足的問題。(2)課后作業是復習鞏固知識和語言的關鍵,“計算機網絡”通識課雙語教學采用靈活多樣的作業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課后整理課堂知識點并制作思維導圖,有利于學生掌握各章節知識點間的聯系并記住重要的專業詞匯;也可以讓學生練習轉述知識點,這是很好的掌握知識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方法。
(五)教學效果分析
“計算機網絡”通識課雙語教學按照上述各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從課堂互動方面看,學生普遍表示喜歡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習態度積極,課堂參與度高;從教學效果方面看,“中英文穿插漸進”雙語教學法的實施,在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學習計算機網絡相關知識的同時,能夠使學生有意識地采用英語和同學、教師進行課堂討論,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英語的表達能力;從不同教學階段的測試結果來看,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英語運用能力都在穩步提升;從課后反饋看,大多數選修過這門課的學生都表示從計算機網絡知識的掌握和英語能力的提高兩方面有收獲,一些學生還會將這門課推薦給其他同學,該課程的選課人數也在逐漸增加。面向“計算機網絡”通識課開展的雙語教學實踐效果良好,達到了通識課雙語教學的目標。
四、結束語
教育國際化的途徑之一是課程國際化,課程國際化的重點是外語教學,因此,在高校中開展雙語教學是順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國際化的需要。將外語融入到教學中,對于培養具備國際合作意識、國際交流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創新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面向“計算機網絡”通識課的雙語教學,為來自不同專業不同英語程度的學生提供了學習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提高英語水平的平臺。授課教師實踐了教學理念,注重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更好地開展雙語教學積累了經驗。
參考文獻:
[1]? 嚴明.高校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外語教育視角[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192-217.
[2]? WESTBURY I, WILKOF N.科學、課程與通識教育:施瓦布選集[M].喬翠蘭,郭元祥,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53-82.
[3]? 王雪原,王亞男,董媛媛.本科生雙語教學模式設計[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74(4):1-3.
[4]? 王文婧.雙語教學的本土化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72(9):73-74.
[5]? 龔雪,張海森.普通本科院校雙語教學課程建設的思考[J].高教學刊,2021,7(21):43-45;49.
收稿日期:2023-03-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03-29
作者簡介:鮑東星(1969—),女,遼寧大連人,黑龍江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圖像處理、人機交互。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通識課程‘計算機網絡應用基礎的雙語教學探索與實踐”(2019C66)